[复习目标]
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
[例题简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9高考〉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 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面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瓢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例二、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95高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感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例三、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96高考〉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醴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卦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醴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卦阵图中”是化名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
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例四、阅读下边《水乡行》一诗,完成1—3题。〈91三南高考〉
水乡行 水乡的路,
水云铺;
进庄出庄, [1甲] 鱼网作门帘,
挂满树;
[1乙]
榴火自红,柳线舞;
[1丙] 要找人, 稻海深处; 一步步, 踏停蛙鼓。 蛙声住, 水上起暮雾; 儿童解缆送客,
[1丁]
1. 诗中甲乙丙丁是诗句的位置,下面的ABCD是原有的诗句,分别将诗句的序号填在相应的
横线上。
走近才见, B.一手好橹。
几户人家住。 . C. 家家门前, D.一把橹。 锁一副。 答:甲▁▁乙▁▁丙▁▁丁▁▁ 2. 从全诗看,到水乡的像哪一类人? A. 毕业回乡的学生 B. 定期前来的干部 C. 本乡本土的居民 D. 饶有兴致的初访者
3.下列各项中,诗人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是什么?〔每条横线上只填一个序号〕
A. 1A.水乡人的勤劳 B. 水乡人热情好客的性格 C. 水乡安定、宁静的气氛 D. 水乡人生活富足的画面 E. 水乡生意盎然的景象
答:明写的是▁▁▁、▁▁▁。暗写的是▁▁▁。
例五、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99高考〉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
坷、悲酸的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
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翼。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诗人
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使人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
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方法小结]
1.鉴赏的程序和方法:
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表达技巧 2.解题步骤:①。通读作品,了解作品的大概意思。
②.仔细审察题面,明确出题的意图和考查的角度。
③.比较对照各选项的内容,比较选项与原文、选项与题面、选项与选项之
间的关系和异同。 ④.确定答案。
[专项练习]
古代诗词鉴赏----练习一
1. 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⑴、⑵两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开元年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⑴.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属国”代指使臣,这里是王维自指。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从景物特征上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写进塞后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⑵.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以“蓬”、“雁”自比,既写景, 又 叙事,流露出
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想见边关将士的心情。
B.“大漠孤烟直”,“大”写出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写出景物的单调, 而“直”却表现了
孤烟劲拔坚毅之美。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 一 个“长”字, 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 雄浑.
2. 阅读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完成⑴、⑵两题。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⑴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丹阳郭里”交代了送行地点是在丹阳的城里,“行舟”标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 B. 第二句的“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人的情绪,作者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C. 第三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特出了江水阻隔,而“日晚”则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友情之深。
D. 第四句写望中所见,“寒鸦飞尽”表示人的愁思倍增,而“水悠悠”更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⑵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为朋友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的情谊。 B.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作者运用双关的手法,写出了他的千种离情和万般愁绪。 C. 诗的后两句则写送走朋友之后,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渲染来表达对朋友军旅生涯的深切关注。
D. 全诗情景交融,真切自然,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做到辞有尽而意无穷。
3.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⑴、⑵两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崔国辅 玉溆花争发,全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⑴、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诗将“荷叶”与“罗裙”并写,“芙蓉”与“脸”并写,生动而含蓄地写出采莲女的穿着和如花之美。
B. 王诗“乱入”一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写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恍若一体,难以分辨。
C. 崔诗首句写采莲女外貌,“争”写出她们插满鲜花的乌发。
D. 崔诗不仅写采莲女劳动生活,还写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畏相夫”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
⑵.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诗“乱入池中”句是此诗的关键之句,既照应了前句对采莲女的描写,又为“闻歌始觉”作铺垫,故后人评价它有“婉转变化工夫”。
B. 崔诗写人很含蓄,不写人的活动,但人的活动自见,“水乱流”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
C. 两位诗人都很善于捕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写得神态逼真,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D. 两首诗所描写的采莲女性格不同,王诗中羞涩怕生,崔诗中天真活泼、大胆豪爽。
4. 阅读张乔的《书边事》,完成⑴、⑵两题。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⑴、对这首诗的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调角”即吹角,“断”是“尽”、“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清秋季节,边关听不到号角
声,显得一片宁静。
B.“征人倚戍楼”意思是说守边的人安闲地倚在戍边的楼台上。 C.“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即昭君墓。 D.“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 ⑵、对这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像。
B. 颈联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边关的安宁。 C. 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作者
D. 全诗抒写了诗人在边关的所见、所闻、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 5. 阅读温庭筠的《经五丈原》,完成⑴、⑵两题。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囤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①不由人。 象床宝帐②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注]①得鹿:“鹿”谐音“禄”,即“禄位”,得禄比喻在争夺政权的斗争中获得胜利。 ②象床宝帐:祠庙中神龛里的陈设。 ⑴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绝尘” 意思是脚不沾尘土,形容奔驰得很快;“高压”写出大军压境的情形。 B.“天清杀气”既点明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战云密布,军情十分紧急。 C.“妖星”一词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对下谯周的讽刺。
D.“下国卧龙空寤主”写的是尽管诸葛亮竭智尽忠,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
⑵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全是写景,诗行间跳跃飞动。首联写春,颔联写秋,第三句写白昼,第四句写夜间。
B.后半首五、六句叙事,七、八句议论,用历史事实说明褒贬之意。
C.末尾用谯周和诸葛亮作对比,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 D.整首诗内容深厚,感情沉郁,风骨遒劲。 6. 阅读李商隐的《晚晴》完成⑴、⑵两题。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更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的意思是:清和的初夏,诗人在俯夹城的深居览眺晚晴。
B. 颔联的意思是: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 C. 颈联的意思是:夕阳的余辉流注在小窗上,给高阁带来一线光明。 D. 尾联的意思是:傍晚时分,雨过天晴,飞鸟归巢,体态轻捷。
②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意怜幽草”的奇想,无行中把“幽草”人格化了,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
B、“重晚晴”体现了诗人分外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C、颈联第一句从正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侧面写 ,角度由外及内。 D、作为一首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显得自然天成, 不着痕迹。
7. 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⑴、⑵两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⑴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第二句的“五津”即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
B、 颔联的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
又何别伤感。
C、 颈联的“比”意思是挨着,“比邻”即近邻。
D、 尾联“歧路”即邪路,“无为在歧路”意思是不要走上邪路。 ⑵.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属“工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气势雄伟,第二句微露伤别之意。 B.颈联奇峰突起,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 C.尾联紧承颈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
D.作为送别诗,全诗虽意境开阔,但仍表现出“黯然消魂”的情感与悲酸之态。
8. 阅读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完成⑴、⑵两题。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⑴、对这首诗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说历代文人描写秋景大都萧条冷落,情绪伤感。 B.第二句说“我”以为天高气爽的秋天比生机盎然的春天更可爱。 C.第三句说万里晴空中一对白鹤在云间排成一排。
D.第四句说诗人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飞上碧蓝的天空。 ⑵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就写出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表现出强烈的突破传统观念的精神。 B.诗贵形象思维,这首诗抓住“一鹤排云”的典型形象体现作者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C.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的主题思想是:人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廖。
D.全诗立意新颖,意境开阔,情调高昂。 9.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⑴、⑵两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欺,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⑴、关于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杜诗第一句中“事不欺”的意思是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预料。
B. 杜诗第二句强调只有“包羞忍辱”才能算作“真男儿”,实际是批评项羽不应该灰心丧气,含羞自刎。
C. 王诗第一句中的“壮士”和第四句中“君王”都是指乌江自刎的项羽。
D. 王诗底二句中的“势难回”指的是项羽垓下失败之后,根据当时形势,再也难以回到江东了。
⑵、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诗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为前面提供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
B. 王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C. 这两首诗都是咏史诗,都采用议论的手法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发表看法。两人观点针锋相对,但都能言之成理。
D. 杜诗高屋建瓴,一气呵成,颇有气势;王诗论据坚实,击中要害,末句以设问出之,含蓄而有力。从艺术性来说,王诗胜过杜诗。
10、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完成⑴、⑵两题。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⑴、对这首诗的语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节令特点。诗句通过对严
寒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
B. “笛中闻折柳”一句是说,远处穿传来幽忧的羌笛声,正吹奏着古曲《折杨柳》。
这笛声顿时勾起了戍边战士对远方亲人的情思。
C. “晓战随金鼓”是说天刚破晓,战士们已经随着咚咚战鼓声,奋不顾身,冲锋杀敌,
“金鼓”指用以指挥军队行动的锣和鼓。
D. “宵眠抱玉鞍”是说戍边战士晚上睡眠也只能以马鞍做枕头,描写了艰苦的边塞军
旅生活环境,反映了戍边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⑵、关于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做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B.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可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C.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忧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D.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古代诗词鉴赏 练习二
1.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⑴、⑵两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
兜鍪①,坐断②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兜鍪:头盔。②坐断:占据住。
⑴.对这首词的语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是中国的古称,这里指当时中原沦陷地区。
B.“年少万兜鍪”是称颂孙权十九岁时就统帅东吴军队打仗。 C.“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句中“曹刘”指曹操和刘备。这两句的意思是只有曹
操和刘备才是英雄。
D.曹操曾蟪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若豚犬。”词的最后一句就是用的这
个典故。
②.对这首次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作者感慨古往今来有多少王朝盛衰兴替发生在这里,好象那流不尽的滚滚江流。
B. 下片作者极力赞扬孙权,是借古讽今,讽刺怯襦=懦畏敌的南宋统治者。
C. 这首词把登临怀古和感慨国事交融在一起,表达了他对中原的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当朝者的轻蔑与指责。
D. 这首词写得感情激越,用典自然、贴切,境界开阔,讽咏有味。 2. 阅读欧阳修的《踏莎行》,完成①、②两题。
尽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①.对这首词的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草薰风暖摇征辔”是说在一个风暖花香的季节,远行人辞别心爱的人,摇动马 缰,赶马行路。
B.“迢迢不断如春水”,即景设喻,表达了一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的无穷离愁。
C.“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劝告想登楼远眺的爱人:楼太高了,楼上的栏杆已年
久失修,千万别登楼凭栏呀。
D.“平芜尽处是春山”是说凭栏远眺,看到的只是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 隐隐的春山。
②.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对句开篇,通过候馆、溪桥点明旅途,通过梅残、柳细点明时令,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
B. 接着,作者写草薰、风暖、水绿,通过对美好春光的描写,来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使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
C. 下阕变换角度,行人由自己感到离愁的无穷无尽,推想到居家爱人也一定相同,进而将里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D. 这首词通过对行人旅途中所见所感和居家爱人凳楼远眺的心情的描写,细腻地 表现了一个女子的离愁别绪。
3. 阅读陆游的《诉衷情》一词,完成①、②成两题。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在沧州。
①.对这首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
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B.“尘暗旧貂裘”是说作者曾早边疆作战,鞍马劳顿,风尘仆仆,连貂裘上都蒙上一层沙土。
C.“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指闲居之地。
D.“谁料”写出往日的天真和今日的失望。 ②对这首词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觅”写出词人当年自许、自负、自信的神情和坚定执著的追求精神。 B. “胡未灭”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
C. 全词上片回忆豪放的军旅生活,声调高亢,下片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落差大。
D.这首词 用先扬后抑的方法,表现了作者跃马边疆保卫国土的英雄气概。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①、②两题。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山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阳修《采桑子》〉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①.对这两首词字句的解说,不切当的一项是[ ]
A. 欧词写春色怀抱中的西湖,绿水、青草、隐隐的笙歌,充满了诗情画意。 B. 欧词写水面“无风”,“不觉船移”,贴切地反映出作者泛舟西湖、悠然自在的闲适心情。
C. 李词中“沉醉不知归路”写的是女词人为排遣忧闷而借酒消愁,醉得连回家的路都不认识。
D. 李词中结句写到惊起“鸥鹭”是为了衬托作者在迷途中急切找归情。
②.关于这两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欧词是流连风光之作,词中写静景、动景,又写目遇、耳闻,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B. 李词尽写作者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揭示词人豪放、洒脱的性格。 C. 两首词 都侧重写景,融情于景。
D. 欧词色彩浓艳,精雕细刻。李词清疏隽永,朴素自然。
4阅读陆游的《鹧鸪天》,完成①、②两题。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原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①、对这首词文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苍烟”即青烟,词人选取苍茫如烟的云气和夕阳晚照,把自己居住的环境写得何等优
美而纯净。
B.“斟残玉瀣行穿竹”,“ 卷罢《黄庭》卧看山”。描写了隐居生活的内容:读书,饮酒, 竹林漫步,卧榻看山。
C.“啸傲”,歌咏自得,形容旷放而不受拘束。“贪”则进一步写出超尘出世极了。 D.“原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是说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所以老来过
着隐居生活也觉得安闲自得。 ②、对这首词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丝毫尘事不相关”与《归园田居》的“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意思相同。 B.三、四句对仗工整,写出自己生活的闲适,动静举止无不惬意。
C.词中的“别”语含讽刺,“造物”指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朝廷,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对南
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D.最后两句写出了词人按捺不住的抑郁不平之气,使整首词显得慷慨激昂。
古代诗词鉴赏----练习三
1.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①②两题。
[中吕] 朝天子‐西湖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图画,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 ①.对这首元曲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两句,总写西湖之春,虽不具体写景物,却给人春到西湖的,生机盎然的总印象。 B. 三、四句,以图画作比,以美玉相喻,进一步渲染春到西湖的景象。
C. “宜晴宜雨”出自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出西湖迷人景色无时无处不撩人心动。
D. “销金锅”喻西湖是个挥金入如土用钱如沙的地方。“锦绣窟”指西湖是那些衣锦披绣的富人的游玩胜地。
②.对这首元曲分析不切当的一项是[ ]
A.“一片”句大笔晕染,泼墨泼彩,不视一珠,却见一片玉,概括得十分精到。
B.结尾两句,以林逋和苏轼二人的高节,映衬西湖的格调清雅,并以苏堤和白堤作为西湖
有代表性的景观来收束全曲。
C.全曲上半部分写全景,末两句写局部,使整个西湖春色尽收眼底。
D.这首元曲画面多以全景和和远景出之,有酣畅淋漓之美,风格疏爽俊逸,简淡清奇。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⑴、⑵两题。
[正宫] 鹦鹉曲 冯子振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梁父。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雨。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 ⑴.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父”指的是诸葛亮出山之前所写的《梁父吟》,这里代指诸葛亮。
B.“赚”即骗,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事。
C.“不记得南阳耕雨”是写诸葛亮全副精力投入政治斗争,全无归隐之心。 D.“了处”即结局,“算也是”一语道出对英雄人物的缅怀与倾慕。 ⑵对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曲着重评价诸葛亮的出处行藏,立意构思上别具一格,与先秦道家以及魏晋玄学一脉相承。
B. 全曲工八句,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情,情调是低抑的。
C. 第五句一个“叹”字与上文“谈笑间”形成强烈反差,满含惋惜之情。 D. 作者对诸葛亮由隐居而出山持否态度,是作者所处时代使然。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⑴、⑵两题。
[中吕] 朝天子 薛昂夫
伯牙,韵雅,自与松风话。高山流水谈生涯,心与琴俱化。欲铸钟期,黄金无价。知音人既寡,尽他,爨下,煮了仙鹤罢。 ⑴.对这首元曲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韵雅”指琴声和谐,情致高雅,“自”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的情态。 B.“心与琴俱化”意思是伯牙的心随着焚化而万念俱灰。
C.“欲铸钟期,黄金无价”意为伯牙非常思念子期,想铸他的像,可哪来的黄金呢? D.“爨”即灶。“爨下”就是把琴扔入炉灶焚毁。 ⑵.对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自与松风话”这里作者说伯牙把超尘拔俗的松风作为知音,把松风 拟人化了。
B.从“谈生涯”看,作者对伯牙的高山流水的清谈生活是不赞成的 C.“既寡,尽他,爨下”表明伯牙知音既失,终身不复弹琴的决心。短 句,强调了决绝的语气。
D.这首小令歌颂了伯牙高雅的情趣和他与子期真挚的生死不渝的友 谊。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⑴、⑵两题。
[正宫] 塞鸿秋·当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点青如淀(同“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⑴.对这首元曲有关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曲中淮山“青如淀”写出草木葱茏,青翠欲滴的优美景象。
B. “箭”写江帆如苇叶,轻灵疾飞;“电”是写瀑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因山势陡峭,故飞如闪电。
C. “新月初学扇”一个“学”字,使月亮变得富有人情,顿显得摇曳生姿。 D. “塞鸿”即塞北鸿雁。“一字”指鸿雁排成一字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
⑵.对这首元曲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写江,写山,是从大处、远处落笔,着重勾勒大江远山之寥廓,是静态画面。
B. 三四句写帆,写泉,分别属长江、淮山中的个体景物,是从近处细处着眼。,侧重描写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态镜头。
C. 五六句写云和月的变化明灭之态,又是整个画面的背景。与前四句相比,笔势则由缓渐急,由柔转刚,呈现出起伏跌宕。
D. 全篇45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画屏;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景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必备。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⑴、⑵两题。
[正宫] 塞鸿秋 薛昂夫
万里功名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六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⑴.对这首元曲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万里功名忙如燕”意思是忙忙碌碌,建功立业的目的是求取功名。 B.“斯文一脉微如线”是说礼崩乐坏,儒道衰微。
C.“光阴寸隙”即平日我们常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流逝很快。 D.“彭泽县”讲的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园的故事。 这里借指陶渊明。
⑵.对这首元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尽道”二字,冷峻已极,说尽了世道人心。带有强烈的讽刺 意味。
B.小令末尾与“忙如燕”遥相呼应,两相比较,活画出官场竟逐 如嗜血者的真面目。
C.这支小令讥讽了口是心非、表面斯文的假隐士时尚,陶渊明也 不例外。
D.本曲直抒胸臆,又不流于字面,豪放中又兼含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