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无声”到“自醒”:当代电影文化中的女性话语表达

来源:六九路网
第11卷第6期 2 0 0 9年l2月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01.11.N0.6 Dec.2 0 0 9 从“无声" 到“自醒": 当代电影文化中的女性话语表达 李 东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摘要:以“性别视阈’’观照影视文化,“女性话语’’经历了从“无声”到“自醒”的历史嬗变。具有进步意 识的当代影视文本,不断摆脱历史的遮蔽,发出“女性自己的声音”,完成女性话语的自主性表达。当代影视文化 中的女性话语包括:‘‘过自己的生活’’;‘‘知识”与“艺术”的救赎;“时代新人”与“半边天”;“花与花联合起来”。 关键词:当代影视文化;女性话语;性别权力关系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2009)06—0071—03 在文化研究领域,“话语”的概念越来越受到 重视,因为学者们发现“话语”早已超出了单纯的 亡和切身利益的奋斗目标,此时“声音”不仅是话 语权,更是“人权”的象征;在叙事学那里,“声 音”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它主要指叙事中的“讲 述者”,是女性在文本层面上对话语权的申张。 文字功能,成为了一场性别意识形态的实践表演。 在影视文化中,足谁掌握了话语的主动权?有 关影视传播的大量研究部证实了这样的现实:从声 音的表达看,在男权社会中影视传播的主要内容仍 总之,话语权力与性别的关系极为密切。由此 延伸,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诉求之一就是要高扬女性 的话语:“我们所要求的一切可以一言以蔽之,那 就是我们自己的声音。……迄今为止所有的女性主 义文字一直是在用男人的语言对女人耳语。……我 们必须去发明,否则我们将毁灭。”【jj 然是男权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流话语一直是以男 性的声音为主,造成了女性为第 二性声菏的历史状 态。 一、女性话语与女性自己的声音 所谓“女性话语”至少可以包含两个 面上的 理解:广义来说,具有一定的女性意识、反映一定 二、影视文化中的女性话语表达 (一)“过自己的生活” 在女性话语表达的背后,往往是女性的自我认 的女性问题、关注一定的女性命运、拓展一定的女 性观念的影视文化表征都可被纳入到“女性话语”的 知、自我期待等心理机制在起作用。一些调查指出, 女性在很多方面有着强烈的话语诉求:她们期望更 多地展示女性丰富的个性心理,尤其足女性独立自 我的性格特征;她们呼吁社会更多地理解女性在生 活中所承担的多重角色,充分肯定女性独特的价值 与奉献;她们希望给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性别认 同,由男性视角转化为两性视角对女性进行审美观 照。【 ] 研究视野中;狭义而言,那些真正具有女性意识、 突出反映女性问题、深切关注女性命运、全力拓展 女性的影视文化表征当属“女性话语”范畴,即“女 性自己的声音”。 “声音”作为一个概念和范畴可以从三方面加 以理解:在文化学那里,“声音”是一个话语权力 概念,成为区别男女两性地位和权利的重要标志, 显示了“女性的声音”被历史性湮没的客观状态; 在女性主义那里,“声音”是一…个事关女性生死存 回顾中国影视文化史,在20世纪4O年代中后期 的电影创作中便出现了这种话语表达的萌芽— 茧 收稿日期:2009—10—09 作者简介:李东(1976一).男,辽宁大连人,讲师,博: 。 72 辽宁.y-,_lk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1卷第6期 过展示女性的痛苦、孤寂甚至是变态异化的心灵来 表现女性生活的危机,和女性朦胧的“过自己的生 活”的渴求。影片《小城之春》一改传统的仅从外 伴随生命的艺术血液,是生命的首要意义,而乔治 因为理解她的追求而成为她的伴侣。因此,在《钢 琴课》温和的外表下,树立了一种女性主义的态度。 即女性的归宿和寄托不是男性,女性可以在艺术的 阳光下获得救赎。 在社会因素考虑女性生活轨迹的套路,对女性自身 的独立与自由提供了更为细腻和复杂的认识。在影 片《新闺怨》(1948年)中发出了这样一个关于女 性的提问:“假若这个社会能够有一种办法帮助女 人解决她们的困难,让她们的精神可以不完全寄托 在小小家庭和丈夫身上,而寄托在社会身上……那 谁还愿意好端端地自杀啊!”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改革 开放和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传入,女性导演作为一 个群体而崛起,为女性话语的张扬争取到了一个重 要的历史机遇。以张暖忻、黄蜀芹等为代表的女性 导演在自己独立的影视创作活动中自觉地把女性 放在与男性同等的价值和地位上加以关照,深刻地 触及了“女性是什么”、“女性该怎样生活”等问题, 极大地彰显了女性的声音。比如影片《人鬼情》被 公认为是迄今为止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正如 台湾女性主义学者李昂曾说,“在这样变化纷纭的 现代化社会里,真正的幸福和生命之道,是掌握在 你(女性)手中,而不是在你的父亲、丈夫、家庭 手中。’’【 】 (二)“知识”与“艺术”的救赎 长久以来的男权制对知识和艺术进行了垄 断,而把女性阻隔在知识与艺术的大门之外。有鉴 于此,一些具有浓厚女性主义色彩的影视文本将掌 握知识、把握艺术与女性的权力联系在一起,将女 性拥有知识、寄情艺术作为女性觉醒的一个重要因 素看待,并试图由此指出一条通过“知识”和“艺术” 使女性摆脱男权束缚、寻求女性人格独立与意识自 由的“救赎”之路。 1986年的美国影片《紫色》,是一部具有鲜明 女性主义色彩的优秀作品。影片的故事时空跨越40 年,描写了女主角希莉的坎坷人生。当希莉找到被 封藏多年的妹妹来信时,凭借自己的读书知识,最 终走上了觉醒和反抗的道路。在这里,知识完成了 对女性的“救赎”,姐妹间的关系也诠释了女性自 救的意义。 而影片《钢琴课》则突出强调了“艺术”对女 性的“救赎”,讲述了一个女性觉醒的故事。在整 部影片中,女主角艾达和钢琴的关系一直是贯穿始 终的主线。此时,钢琴代表着一种精神支柱和理想 诉求,在钢琴之上是女主人公对艺术的迷恋和对身 心自由、独立生活的渴求;对于艾达而言,钢琴是 (三)“时代新人”与“半边天” “时代新人”与“半边天”可能是最具中国特 色的女性话语表达了。 在建国之初一派欣欣向荣的时代氛围下,中国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男女平等”成为时代的强音。在这个时期的影视 文本中,获得解放的女性成为“时代新人”,肩负 着弘扬“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历史重任。 以农村题材的电影创作为例,随着1950年《婚 姻法》和195 ̄-年《宪法》的颁布,新农村中事关 妇女的婚姻自由问题成为了创作的重点。《儿女亲 事》(1950年)中的李秀兰、《两家村》(1951年) 中的范坠儿、《一场风波》(1954年)中的立福嫂都 是一些争取婚姻自由、自强不息的新中国农村妇女 的典型形象。而在农村社会劳动结构变化的历史过 程中,《闽江桔子红》(1955年)、《小白旗的风波》 (1956年)、《凤凰之歌》(1957年)等影片则表现 出新农村女性更大胆地走向社会生产这一广阔舞 台的热情。尤其是在1957年至1958年的电影“大 跃进”期间,《小康人家》,《布谷鸟又叫了》,《千 女闹海》,《三八河边》,《江山多娇》,《雪海银山》, 《神秧手》,《耕云播雨》,《斗诗亭》等,“在这些 影片中,女主角们奔波于田间地头、山坡河边,她 们要在生产实践中证明着一个时代的‘神话’,像是 从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变为特定时代的一种特定 类型。’’【 】 在突破“大跃进”时期的“模式化”方面,1962 年《李双双》的问世,抒发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女性 话语。在其它题材方面,建国早期的《红色娘子军》 (1961年)与《青春之歌》(导演:崔嵬、陈怀皑, 1959年)都是很典型的文本。 总的来说,“时代新人”与“半边天”的女性 话语表达是在建构初期特殊的社会政治和历史文 化背景下孕育出来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影视文化现 象,虽然这些话语还很难看作是严格意义上的“女 性话语”,但却不失为研究新中国影视文化的一个 有效对象。 (四)“花与花联合起来” 女权主义的思想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 《达威罗夫人》中反复说到“花与花联合起来”, 2009年(总第62期) 李东:从“无声”到“自醒”:当代电影文化中的女性话语表达 73 这反映了她在同性之间寻求心灵抚慰的理想期待 ——劣的本性和心理上对女性的蔑视,导致女性在他们 的权力阴影下呻吟、哭泣、衰残直至死亡。”L5 既 然男性的整体堕落与男权文化的无形钳制无法使 女性获得拯救与解放,那么女性只能把眼光投射到 自己的同胞姐妹身上,期待用“姐妹之谊”筑起抵 御男性霸权的心灵城堡。从中不难看出,“在女性 主义奋斗的历程中,女性开始转而寻找同性的声 音,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在这个有着共同遭遇、 如果每个女人是一朵花的话,那么“花与花 联合起来”就意味着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对男权文化 的整体突围。 在新世纪以来的中外影视文本中,很多作品尝 试在女性之间寻求一种“姐妹情谊”,通过女性间 的彼此扶持来促进女性群体的历史性觉醒,并主动 与男权社会对话与抗争,以实现性别平等、和谐发 展的历史旨归。 首先,大量影视文本都不约而同地表现了男权 社会下女性生存的边缘化状态,探讨了造成这种局 面的社会机制。 在《时时刻刻》(美国,2002年)、《芝加哥》 (美国,2002年)、《黑暗中的舞者》(美国,2000 年)等影视文本中,女性被男性秩序排挤在社会的 边缘。从中不难看出,由于男性权力主体对女性权 力主体的操控,使得身处不平等权力关系中的女性 命运坎坷、身心憔悴。 其次,许多影视文本反映了女性在传统社会规 制下的不被保护、不被接纳的状况,揭示了这种状 况背后的男权秩序。 《芝加哥》中的维尔玛和罗克茜因为对男人的 不忠和背叛而被关进监牢;《黑暗中的舞者》中的 塞尔玛为夺回血汗钱失手杀了人,于是被送上了绞 刑架;《玛德莲姐妹》中的三个女孩由于青春年少 时被异性引诱、伤害,结果进了地狱般的玛德莲寄 养院。从中不难看出,传统的法规制度在面对女性 的苦难和呼喊时采取了消极回避或漠然轻视的态 度,女性处于弱势成为了常态,女性这个性别成为 了彻头彻尾的“第二性”。 再次,一些影视文本揭露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生 命的彻底否定,甚至使女性仪存的“身体”的资本 都消失殆尽,指出了男性霸权对女性的全面统治与 严重压迫。 《芝加哥》中,罗克茜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取 悦男友以获得一个走上舞台的机会,结果得到的却 是无耻的欺骗和无情的挖苦。《弗里达》中弗里达 的丈夫在完成对妻子的“消费”后四处沾花惹草, 放浪形骸。这一切正如《芝加哥》里女子监狱一场 戏中的歌舞对白,生动地替女性向男权社会进行控 诉:“卑鄙的坏蛋,他们死有余辜,他们摘了朵正 在怒放的鲜花,然后利用了她,摧残了她……”。 在一些影视文本中,“男性成为严厉、刻板、 自私、懦弱、卑鄙、无耻的代名词,他们天性中恶 共同感受、共同诉求的群体中,她们的诉说才有了 倾听者和同情者,这是一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和生 存危险的‘姐妹情谊’。当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并主动 与男权社会抗争时,‘花与花联合起来’的集体反抗 是女性主义者构想的可行而必然之路。”【o 二、小结 从世界范围内看,20世纪40年代,随着女性 逐渐进入影视创作行业并取得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影视创作人员整体的性别意识取得了一定进步;而 真正的“女性自己的声音”生成与表现则是随着20 世纪70年代以来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 而浮出历史水面的。 从中国范围内看,初露端倪的“女性话语”是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文化的全新变革而登 上历史舞台的。建国初期(1949年至1966年间), 影视文化中的“女性话语”与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妇 女解放”一道成为了时代的强音;20世纪80年代 以后,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传入与我国社会 转型带动的新思潮的涌动,真正的“女性自己的声 音”开始露出地表。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l84. 【2]李雪枫.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审美期待【J】.山西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8:326. 【4】皇甫一川.女性的成长——新中国电影中新农村女性形 象的演变[J].当代电影,1999(6):80. 【5】刘海玲.“花与花联合起来,’.进入21世纪的女性电影 [J].电影艺术,2004(6):48. 『61刘海玲.“花与花联合起来,’=进入21世纪的女性电影 【J】.电影艺术,2004(6):50. (责任编校:付春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