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68419U*
(10)授权公告号 CN 202268419 U(45)授权公告日 2012.06.06
(12)实用新型专利
(21)申请号 201120374154.9(22)申请日 2011.09.30
(73)专利权人深圳市倍特力电池有限公司
地址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
石凹同富村工业园11栋(72)发明人龙翔 叶凯 官洞山 张燕刚
宾建军 胡善阳(74)专利代理机构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
有限公司 44217
代理人林俭良(51)Int.Cl.
H01M 2/14(2006.01)H01M 10/04(2006.01)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电池隔膜及电池(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隔膜及电池。该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电池隔膜、以及供卷绕后的正极片、负极片和电池隔膜插入的外壳。电池隔膜包括隔膜主体、在隔膜主体靠近中部位置处设置的第一隔片、以及在隔膜主体的一端设置的第二隔片;第一隔片将隔膜主体分隔成供负极片放置的负极区域、以及供正极片放置的正极区域。负极片放置在负极区域,并由第一隔片包裹负极片的第一端;正极区域覆盖在负极片上,并将正极片放置在正极区域的背面,以第一隔片为中心卷绕相隔设置的正极片、电池隔膜以及负极片,卷绕后的第二隔片包裹负极片的第二端,从而使得负极片的两端都被包裹,避免了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接触,降低了生产短路比率、提高了合格率。CN 202268419 UCN 202268419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电池隔膜,包括隔膜主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膜主体靠近中部位置处设置的第一隔片、以及第二隔片;第一隔片将隔膜主体分隔成供负极片放置的负极区域、以及供正极片放置的正极区域;所述第二隔片设置在所述隔膜主体的正极区域的末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片包裹所述负极片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隔片包裹卷绕后的所述负极片的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区域的长度小于所述负极片的长度,并且,所述正极区域的长度大于所述负极片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片和第二隔片焊接或粘结固定在所述隔膜主体上。
5.一种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电池隔膜、以及供卷绕后的所述正极片、负极片和电池隔膜插入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隔膜包括隔膜主体、在所述隔膜主体靠近中部位置处设置的第一隔片、以及第二隔片;第一隔片将所述隔膜主体分隔成供所述负极片放置的负极区域、以及供所述正极片放置的正极区域;所述第二隔片设置在所述隔膜主体的正极区域的末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放置在所述负极区域上,并由所述第一隔片包裹所述负极片的第一端;
所述正极区域翻转覆盖在所述负极片上,所述正极片放置在所述正极区域上,并与所述负极片隔绝;以所述第一隔片所在位置为卷绕中心进行卷绕成近似圆柱体,所述第二隔片包裹卷绕后的所述负极片的第二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区域的长度小于所述负极片的长度,并且,所述正极区域的长度大于所述负极片的长度;并且卷绕后的圆柱体的外圆周为所述负极片。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片和第二隔片焊接或粘结固定在所述隔膜主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为镍氢电池正极片和负极片。
2
CN 202268419 U
说 明 书电池隔膜及电池
1/3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及其组件,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池隔膜、以及使用该电池
隔膜的电池。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一些便携的移动设备被更广泛的应用,人们对二次电池(如可充电镍氢电池)的需求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对电池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0003] 常规的二次电池通常包括正极片、负极片、电池隔膜、以及外壳。电池隔膜设置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将正极片、电池隔膜、负极片卷绕后形成近似的圆柱体,然后将圆柱体插入到外壳中,再加上正极接头等,即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电池。在卷绕过程后,由于尺寸控制、卷绕设备的误差等,很容易造成负极片的末端与正极片接触,导致电池内部短路而报废,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不利于电池产品质量控制。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防止正极片与负极片接触短路的电池隔膜。
[0005]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防止正极片与负极片接触短路的电池。
[0006]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池隔膜,包括隔膜主体,在所述隔膜主体靠近中部位置处设置的第一隔片、以及第二隔片;第一隔片将隔膜主体分隔成供负极片放置的负极区域、以及供正极片放置的正极区域;所述第二隔片设置在所述隔膜主体的正极区域的末端。
[0007]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隔膜中,所述第一隔片包裹所述负极片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隔片包裹卷绕后的所述负极片的第二端。[0008]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隔膜中,所述负极区域的长度小于所述负极片的长度,并且,所述正极区域的长度大于所述负极片的长度。[0009]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隔膜中,所述第一隔片和第二隔片焊接或粘结固定在所述隔膜主体上。
[001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电池隔膜、以及供卷绕后的所述正极片、负极片和电池隔膜插入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隔膜包括隔膜主体、在所述隔膜主体靠近中部位置处设置的第一隔片、以及第二隔片;第一隔片将所述隔膜主体分隔成供所述负极片放置的负极区域、以及供所述正极片放置的正极区域;所述第二隔片设置在所述隔膜主体的正极区域的末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中,所述负极片放置在所述负极区域上,并由所述第一隔片
包裹所述负极片的第一端;
[0012] 所述正极区域翻转覆盖在所述负极片上,所述正极片放置在所述正极区域上,并
[0011]
3
CN 202268419 U
说 明 书
2/3页
与所述负极片隔绝;以所述第一隔片所在位置为卷绕中心进行卷绕成近似圆柱体,所述第二隔片包裹卷绕后的所述负极片的第二端。[0013]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中,所述负极区域的长度小于所述负极片的长度,并且,所述正极区域的长度大于所述负极片的长度;并且卷绕后的圆柱体的外圆周为所述负极片。[0014]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中,所述第一隔片和第二隔片焊接或粘结固定在所述隔膜主体上。
[0015]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中,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为镍氢电池正极片和负极片。[0016]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使用时,将负极片放置在负极区域,并由第一隔片包裹负极片的第一端;正极区域覆盖在负极片上,并将正极片放置在正极区域的背面,以第一隔片为中心卷绕相隔设置的正极片、电池隔膜以及负极片,卷绕后的第二隔片包裹负极片的第二端,从而使得负极片的两端都被包裹,避免了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接触,降低了生产短路比率、提高了合格率。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0018]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池隔膜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是本实用新型放置了负极片的电池隔膜的示意图;
[0020] 图3是本实用新型翻转了正极区域并放置了正极片的电池隔膜的示意图。
[0017]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的一个实施例中,包括正极片17、负极片16、电池隔膜、外壳等。在本实施例中,该电池为镍氢电池,对应的,正极片17和负极片16为镍氢电池正极片17和负极片16;当然,其他电池也可以采用该等结构。[0022] 如图1所示,该电池隔膜包括隔膜主体11、第一隔片12、第二隔片13。该隔膜主体11为绝缘隔膜,用于将正极片17和负极片16绝缘隔开。[0023] 第一隔片12设置在隔膜主体11靠近中部位置处,而将隔膜主体11分隔成正极区域15和负极区域14;而第二隔片13设置在隔膜主体11的正极区域15末端。该第一隔片12和第二隔片13可以通过焊接(如超声波焊接)、粘结等方式固定在隔膜主体11上;该第一隔片12和第二隔片13可以采用各种绝缘材质,与隔膜主体11的材质一致或不一致均可。[0024] 由于第一隔片12是偏心设置的,因此该负极区域14的长度小于正极区域15的长度,并且,该正极区域15的长度大于负极片16的长度,从而在卷绕时,可以保证正极片17和负极片16之间的隔绝;并且该负极区域14的长度小于负极片16的长度,从而在卷绕成近似圆柱体后,该圆柱体的最外圈为负极片16,使得负极片16与外壳接触,形成负极。[0025] 组装时,可以利用卷绕机进行卷绕:首先将第一隔片12所在位置对准卷绕机的卷绕轴,并固定;然后,将负极片16放置在负极区域14上,利用第一隔片12覆盖包裹负极片16的第一端,如图2所示;然后,翻转正极区域15,使得正极区域15覆盖在负极片16上;然
使得正极片17与负极片16被正极区域15所后再将正极片17放置在正极区域15的背面,
隔开,如图3所示;然后启动卷绕机,利用卷绕机从第一隔片12位置处开始卷绕,将由隔膜主体11分隔开的正极片17、负极片16卷绕成近似圆柱体,此时圆柱体的最外圈为负极片
4
CN 202268419 U
说 明 书
3/3页
16,最后将第二隔片13包裹在负极片16的第二端,从而使得负极片16的两端都被包裹,避免了因缠绕偏差等造成的正极片17和负极片16之间的接触,降低了生产短路比率、提高了合格率。
5
CN 202268419 U
说 明 书 附 图
1/1页
图1
图2
图3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