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工代赈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来源:六九路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8期 (总第162期) 黑龙江交通科技 HEILONGJIANG JIAOTONG KEJI No.8,2007 (Sum No.162) 以工代赈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王欣荣 (大庆市杜尔伯特县交通局) 摘要:针对当前农村贫困落后的现状,从理论、二十年实践的角度,阐述以工代赈政策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从而极大促进了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自我增长能力,有效解决农业落后、农村贫 穷、农民贫困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以工代赈政策;农村公路;农村经济 ‘ 中圈分类号:1341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3383(2007)08—0120—02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 目的,通过实物的投入方式,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以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没有农 根本改善,为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优越的外部环境, 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 进而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自我增长的能力。 国家的现代化。 以工代赈是以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 “三农问题”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全面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内容,建设的重点是修建农村公路、桥梁、人畜饮水工程、农 是关系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农业发展浓民脱贫致富最亟 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同时帮助灾区修复水毁工程等。 待解决的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 3 以工代赈政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农民安居乐业,对稳定农村、稳定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3.1 巨大的扶持,空前的建设 1解决“三农”问题重在基础设施建设 杜尔伯特县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加之县地方财力不 农村贫困地区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是:(1)生产条件 足,资源开发难度大,使得杜尔伯特县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 差,特别是农业基础和生态环境不适应经济的发展。(2)交 善慢,经济发展乏力。是国家实施的以工代赈这项特殊政 通不便,收入较低,文化、教育、卫生落后,生活条件较差。 策,给杜尔伯特县贫困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希望,给贫困地区 (3)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差。(4)受物 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杜蒙人民在此基础上谱写了 价因素的影响,即使人均纯收入达到200元,维持温饱和低 改天换地的新篇章。 水平的简单再生产也很困难。(5)贫困地区的乡村集体经 杜尔伯特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国家进行重点扶持开 济十分薄弱,加之地方财政非常困难,贫困县要依赖国家财 发的贫困县之一。自1984年以来,交通部、黑龙江省交通厅 政补贴,缺乏自我发展能力。(6)贫困地区大多存在于农 对杜尔伯特县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了倾斜政策,每 村,农民的生活呈现一定的自然经济特征,很大程度还保留 年安排一定投资,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扶贫专项资金,省、 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靠天吃饭的现象还很严重。 市、县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在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和充分利用好 据统计,杜尔伯特县现有贫困乡镇11个,贫困行政村 扶贫资金的基础上,依靠各级政府支持,广泛发动群众,开展 67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4.8%,贫困人口达47 820人, “民工建勤”,修建了一条条资源路、旅游路和经济出口路。据 占全县总人口的19.4%。 统计,到2004年底,先后安排杜尔伯特县实施了48项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业问题的 289.4 km以工代赈公路建设项目,总资金8 278万元,全部用 关键是调节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是改善城乡 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水毁修复。特别是在1998年杜尔伯 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所有这些急切要求发展和改善 特县遭受特大洪灾,国家在实施的以工代赈中,加大了对杜尔 农村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薄弱是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 伯特县的投入,当年安排685万元的公路建设资金,为迅速治 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从实践过程看,发展农村基础设 愈洪灾创伤发挥了突出作用,以工代赈资金在杜尔伯特县农 施,会通过自身建设过程的各种物质需求和劳动力需求及其 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质功能的发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三农”问 从1984年实施以工代赈以来,杜尔伯特县共修建以工 题更好解决。概括地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一是可以使沿 代赈公路项目40条289.4 km,其中新建等级公路172.4 km, 线农民直接投入到农村公路建设中,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 改建公路117 kin,新建、改建桥梁8座211.3 m,使10个乡 力出路的问题,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物质和劳 镇55个行政村通公路,使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69.6%,公路 动力的供应,获得直接收入;二是可以加强城乡流通,农民可 密度从“八五”初的2.65 kw./百kJn ,提高到11.4 kw./百 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农产品结构,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 km ,杜尔伯特县初步形成了以省级公路林肇路为主骨架, 农业综合效益,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可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 以农村公路为支线,一纵五横、八环九射、纵横交错的公路网 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小城镇功能,逐步缩小城乡居 络体系。 民收入差距,壮大区域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更快 3.2鲜明的特色,辉煌的成就 地转移到小城镇就业,发展现代农村。经过长期的实践:要 以工代赈建设,既有扶贫和社会效益的交通、水利、基本农 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困地区的落后状况,解决农村穷、农业 田建设项目,也有体现经济开发的畜牧养殖、经济林、农产品开 差、农民收入低等“三农问题”,必须加强农村贫困地区的基 发等项目建设,同时还有保护环境的水土保持和草场建设等生 础设施建设。 态工程建设。二十年以工代赈,对杜尔伯特县基础设施的改善 2以工代赈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方式 和扶贫开发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启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全 从1984年以来,国家实行了专门以支持农村贫困地区 面振兴。通过群众的直接投劳和工程项目效益的发挥,全县以 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以工代赈政策。 工代赈受益人口达2o多万人,和1984年相比,贫困地区群众 以工代赈是20世纪8O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实施的一项 (按现价计算),间接增加收入310多元,已有10多万人初步解 特殊的扶贫政策,它属于救济的范畴,其特殊性在于救济与 决了温饱。---t- ̄ ̄4,百年辉煌,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 建设的结合与统一,要求救济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共 态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兀/卜方面。 建设而获得赈济实物或资金的一种救济方式。以工代赈是 (1)以工代赈带来交通业的发达,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 无偿的,但它要求组织人工通过出工投劳来获得赈济。可以 健康地发展。 这样说,以工代赈是以救济为手段,缓解和最终消除贫困为 随着地方交通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 ・l2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8期 以工代赈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总第162期 发展速度,涌现出了一批成规模的专业化经济区。以烟筒屯 加,同时增强了农民与外界的交往,有助于农民开阔眼界,更 镇为例,通乡路林肇路一南阳公路建成后,南阳奶牛专业村 新观念,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二是开发了当地资源,使资 的奶牛数量由通路前的1 700头,猛增到现在的3 200多头, 源优势变成了商品优势,大大增加了农民收人;三是运输系 人均奶牛1.5头,仅牧业收人就由原来的2 170元增加到3 统的改善,提高了运输的总体效益。“要想富,先修路”、“公 500多元。通村路烟新路建成后,以合光、三合、新合等三个 路通,百业兴”,形象表述了公路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行政村为中心的芦苇、瓜果、蔬菜经济区得到了迅速发展,年 展中的地位和先行作用以及经济对交通的依赖关系。 产4 000多t芦苇、35万kg瓜果、蔬菜外销顺畅。 (5)以工代赈加快了实现质量型、效益型、功能型和可 通(乡)村公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杜尔伯特县产业结 持续的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的进程。 构的合理调整,加速了沿途区域经济的发展。烟筒屯镇 农村交通状况,严重地影响着交通运输的结构优化和整 2000年全镇农业总收人1 010万元,人均收人495万元,而 体功能的发挥。目前,作为干线路网支撑的县际公路和农村 2001年修了一条水中路泰烟路后,2003年全镇农业总收人2 公路发展迅速,总量逐年增加,“通达问题”正在得到初步解 471万元,人均收人767万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53.5% 决,“通畅问题”也得到初步改善,技术力量和管理力量相对 和55%。贫困户下降了43%。巴彦查干乡和南、和平两村 增强 照这样发展,在数量、质量、技术、管理同步跨越的目标 变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投资十万元建成两处鲜 已经离我们不远。从交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奶收购站,两村当年购进优良奶牛135头,当年新增鲜奶500 来讲,农村公路建设直接关系到路网整体水平的提高,只有 吨,新增产值达45万元,以工代赈路被当地群众形象地比喻 农村公路的跨越式发展,才能完成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因 为脱贫致富路。 此,建设农村公路的立足点,就是促进路网结构优化和协调 (2)以工代赈加快交通业的发展,促进了乡镇企业的繁 发展,充分发挥路网整体功能,为完成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 荣。 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交通不便一直困扰着杜尔伯特县乡村企业的发展,导致 (6)通过以工代赈建设农村公路,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 企业的产品无法运出。如太和村在20世纪90年初建成一 发展步伐。 处年产红砖400万块的砖瓦厂,但由于交通不便,平均年积 “公路通,百业兴”,优良的交通条件,能够推动小城镇 压300万块,而外村居民用砖不得不舍近求远到百公里之外 工商业的发展,壮大小城镇规模。实现城镇化,农村道路建 的大兴砖厂购运。由于该厂产品积压,效益低下,中途下马。 设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比较好的道路建设,城镇化 随着王和路的修建,村党支部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机遇,乘势 就无从谈起。位于杜尔伯特县中部的胡吉吐莫镇,由于龙胡 而上,又投资50万元,对该企业进行了挖潜改造,使年生产 路大修,2003—2004年又新建了胡东路、胡扫路,2004年升 设计能力达到1 000万块,年产值可达200万元,创利30万 级改造了乡道胡江路、胡巴路,周边公路总里程达到了100 元。1990年全县乡办企业总收入7 754万元,而1995年总 多kin,使该镇在杜尔伯特县中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 收人9 317万元,比1990年增20.43%,平均每年增5.1%。 通枢纽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同时也拉动了该镇的小城镇建 (3)以工代赈拓宽了城乡市场经济的流通渠道,促进了 设步伐。 人民生活的迅速提高。 (7)以工代赈优化了贫困地区生产力布局,对有效配置 杜尔伯特县是无砂石地区,多年来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 资源,提高综合效益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后,使杜尔伯特县成为黑龙江省有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县,随着 县乡公路、人畜饮水、植树造林、农村通讯等都是农村生 地方交通的发展与完善,培养出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了 产力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国家财力不足,加之这些 沿线经济的发展,全县总人口25.8万人,受益人口20万人。 项目利益比较低,这些方面一直是国家投资的末梢,而群众投 1990年杜尔伯特县人均收入298元,贫困人口53 280人,贫困 资又力不能及,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以工代赈填补 率34.6%。从1991年开始人民生活逐年提高,1991年人均收 了这个空白。坚持进行综合开发治理,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 人539元,贫困人口46 530人,贫困率10.9%;1992年人均收 了贫困地区的生产力,使贫困地区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人563元,贫困人口42 680人,贫困率10.4%;1993年人均收 (8)通过以工代赈探索了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 人774元,贫困人I:1 16 869人,贫困率9.7%;1994年人均收 路子,实现了由救济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人988元,贫困人I:1 15 108人,贫困率8%;1995年由于大面 实现了近期救急与长远受益的结合。以工代赈把基础 积受灾,人均收人1 180元,贫困人I:1上升到18 712人,贫困 设施建设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为其经济长远发 率12.2%。另外,由于交通方便,自1992年以来城乡交流,每 展奠定基本条件,把综合开发作为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手 个乡镇每月都组织农贸大集,每月至少有22个大集,平均每 段,长短结合,既“治标”又“治本”,既救急又救穷,使群众近 个大集销售额都在百万元以上。 得实惠,远见效益。 由于道路畅通,目前部分农村已呈现出城镇化发展的趋 (9)通过以工代赈,加快了推进全面建设-,J慷社会的进程。 势,农业生产也逐步走向现代化,特别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 建设农村公路,也就支援了农业生产,把农民增收的路 展,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农村公路在迅速、方便、安全等运输 子铺到家门口,为农村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社会稳定提供了 质量方面提供了极大便利。轻工产品、生产生活资料、化工建 保障;建设农村公路,也就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农业 材等商品都能及时运到农村,农产品也能随时运往外地,这样 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修到家门口,为繁荣农村经济提 既活跃了城乡经济又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达到了物畅其流。 供了服务;建设农村公路,也就促进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 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运量 生事业等全方位的发展,把农村和农民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 急剧增长,在广大农村,村村之间、乡村之间、乡镇之间以及城 送到了家门I:1,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服务; 镇之间,公路客运成为广大农民出外从事各项活动的主要方 建设农村公路,也就加强了城乡沟通,活跃农村商品经济,把 式。完善、畅通的农村公路交通体系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带 推进城镇化的路子通到了家门口。因此,建设农村公路的落 来了福音。 脚点,就是要更好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全 (4)以工代赈改变了杜尔伯特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 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弱、信息闭塞的落后面貌,促进了贫困地区的政治稳定、民族 团结、科技进步、文化建设、资源开发,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扩大招商引资提供了交通硬环境,极大带动了农村市场经济 的发展。 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农村各方面的建设,如每一条公 路的竣工,沿线的商店、餐馆、旅店、集市等各类生活服务设 施也随之发展起来,一方面改善了乡村服务设施,第三产业 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人明显增多,地方财政收人随之增 以工代赈从政策出台到执行至今,似阳光普照,已深得 人心,它使闭塞于偏僻农村的农民走了出来,投向商品经济 的海洋,使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孩子有了学校,农民有了水 源、公路、桥梁,以工代赈在贫困地区农民心目中树起了丰 碑:“以工代赈,富国利民,功在当代,泽及子孙”,是对它最 好的评价。 收稿日期:2007—04—14 ・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