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4年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1-2023)近三年高考真题汇编

来源:六九路网
1.( 2023·山东卷)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2.( 2023·浙江1月选考)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人( 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 2023·湖南卷)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4.( 2023·湖北卷)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 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5.( 2023·新课标卷( 五省)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6.( 2023北京卷·1)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 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7.( 2023全国甲卷·1)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 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8. 2022·浙江高考·1)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9.. 2022·天津高考·1)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

A.良渚文化的传承(((((((((((((((((( B.红山文化的传承

C.龙山文化的传承(((((((((((((((((( D.巴蜀文化的传承 10. 2022·北京高考·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11.. 2021·辽宁高考·1)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等级秩序的确立 12. 2022·全国乙卷·24)

据图4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13. 2022.6·浙江高考·1)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14. 2021·重庆高考·1)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瓦解((((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的建立(((((((((((D.儒家思想的影响 15.( 2021·福建高考·1)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16. 2021·湖北高考·1)“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 图1),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A.冶炼技术的提高(((((((((((((((((((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D.宗法体系的崩溃

17. 2021·湖南高考·1)有学者对 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1所示: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 18. 2021·广东高考·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

二、非选择题

19. 2023·新课标卷 五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 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答案: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所学可知,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归贵族所有,材料中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C项正确;仅凭遗址出土的陶器无法证明当时人类出现私有财产,因为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究竟属于个体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材料没有明确告知,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当时人类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差距,排除B项;D项说明当时人类的陶器制作具备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证明 2.D(【详解】(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及所学可知,已有私有制的产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②③④符合良渚遗址,D项正确;良渚遗址不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约6000年新石器时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城市不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

项;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表明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虞夏时代起,经商、西周迄春秋止( 中国)。据本题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 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耒耜和锄钁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排除A项;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最为主要的工具是石头工具和草绳木叉等,群居生活,围捕渔猎,而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排除B项;因“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 中国)。根据材料“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可知,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其中“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综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文化体现的做人原则,没有描述个性自由,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7.D解析】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 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 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 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 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从周”是指孔子推崇的主张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张,排除C项;“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 9.([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并结合所学可知,鬻、觚等陶质酒器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体现出龙山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距今5300-4000年左右,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省、重庆市的文化,它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昆明夷等文化的辐射,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多元”指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该战国时期的墓葬具有越、楚和江淮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其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主流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结论,排除C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 11.C

【分析】本题考查良渚文化遗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历史传承在双钱结藤编残件中无法体现,故不选A。B.仅仅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故不选B。C.依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故C正确。D.材料没有提及双钱结藤编的使用群体,因此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故不选D。故选C 12]C [详解]

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选C项。 13.([答案]A

[解析]“从周”是指孔子推崇的主张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张,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 14.(【(解析】由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可知,西周分封制下与国对称的士大夫之家拥有对领地的政治、军事、司法等各种权力,是一个政治单位,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打破了士大夫的宗族组织,使小家庭变成了普遍的社会基本单位,家成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故选A项;

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发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西周已经实行宗法制,排除C项;

战国和秦朝像家思想受到打击,排除D项。 故选:A。

15.(D

[详解]依据“先秦文献”“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可知研究夏初历史采用了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即两种史料的互补,D项正确;AB项只是对应文献史料,C项只是对应实物史料,因此表述比较片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

.

17.(C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从早期的“颂天”到后来的“疑天”“骂天”“不理天”揭秘明确答案: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故选项失分1]与所学史实不符。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项阅卷失分2]与题干信息无关。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点评开辩论,排除项;人性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排除项 18.(.本题考查西周的文化传播。据材料“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可知,原本在北方地区的青铜器流入了南方地区,说明南北文化已经进行了相互交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 19【答案】 【答案】【参考答案】 地域:黄河流域。

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村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时间观、宇宙观乃至伦理观。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善于创造的基因。生产的发展催生文字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熟悉的样貌。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尧禅让于贤能的舜的做法成为后世国家治理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源泉。

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中国古代史。首先,阅读材料明确主要含义,即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源自于各地域文化的交流。依据问题“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该地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来选择一个地域和拟定观点。例如:地域可以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江南地区)、西域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等。观点表明所选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例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然后,结合这一地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等方面来阐述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的

影响。最后,归纳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