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闪电小乌龟在 2004/04/25 05:24pm 第 1 次编辑]
在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古诗文的鉴赏有这样两个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这两个要求符合语文教学大纲对读、写两种能力培养和考查的规范。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写作和鉴赏是相对对立的两种能力。写作是一种外化过程,即具有将内心的思想、感情、观点用语言展示出来的特点。而鉴赏刚好相反,是一种内化过程,即通过对外在语言的考查来表达作者的内心,以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语言有它的外表和内核之分,外表就是它的字面信息,内核就是作者想传达的信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我们对诗词的鉴赏,就有了最基本的切入点。在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古诗文的鉴赏有这样两个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两个要求符合语文教学大纲对读、写两种能力的培养和考查的规范,也正符合我们对鉴赏能力特点进行的分析。
中国的古代诗歌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表达相对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这类诗是考查的重点。如何从物和景入手,来把握诗的思想内容,是我们鉴赏这类诗歌的关键所在。找出作品中的形象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这也许就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一种方法。下面我们举例来加以说明。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1999年高考选用)
所谓诗歌当中的形象(专业术语是“意象”),简单地说,就是作者想加以利用来表情达意、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上述诗歌中,“江月”、“风灯”、“宿鹭”、“跳鱼”就是作者选取的形象。但只找到形象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确形象的特点,因为形象都是客观的东西,不同的作者对同一种客观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而不同的认识往往体现了作者不同的情感、观点和看法。由此,上述四个形象的特点就是:去人只数尺(江月);照夜欲三更(风灯);沙头联拳静(宿鹭);船尾拨剌鸣(跳鱼)。这四个形象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宁静。把握了形象的特点,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思考,即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形象,又为什么要表现出形象的这些特点?当然,就这首诗而言,由于这四个形象都是夜晚江边所能见到的很典型的东西,所以作者选中了他们。但作者为什么要表现出它们这方面的特点,如果诗歌没有给出背景的材料,我们就有必要来看具体作者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要运用“知人论世”方法。
就杜甫来说,他较多的诗作都反映出“沉郁顿挫”的特点。就其原因,是因为他在当时过着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遇到了宁静的夜晚,除了但愿“长醉不能醒”,怕是难再有其他什么别样的想法。
上述的分析,我们实际在三方面达到了考查的要求:从语言入手,找到了作品的形象;把握了作品中形象的特点;思考了诗作的思想内容。再从手法技巧来看,这首诗是写静,但是最后一句写的却是鱼跳出水发出了响声,这实际就如“鸟鸣山更幽”,用的是“以响衬静”之法。
托物言志和写景抒情的诗基本都可以采取上述之法,即抓住形象、把握特点→知人论世、寻根溯源→分析语言、赏析技巧。比如鉴赏王维的诗,我们也可以用如上之法: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寒
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①。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潺湲:水徐流貌。
形象:寒山,秋水,落日,孤烟。
形象的特点:转苍翠(寒山),日潺湲(秋水),渡头(落日),墟里(孤烟)上。 秋日黄昏,寒山本应该萧瑟,秋水本应该干涸,但在诗人眼中却“转苍翠”“日潺湲”了。本应该落寞萧瑟的景色,在诗人眼里有了生机,皆因诗人心里不萧瑟,因为有闲居之乐。渡头的夕阳西沉,乡村的炊烟初升,一派宁静之象,这也因为诗人心中宁静,因为闲居生活的适逸。景色本无情,此时有情是因为诗人融情入景。诗人善白描手法,所以寥寥数笔,使景象跃然纸上,体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当然,这首诗中还有些地方值得大家分析,比如,诗中用“接舆”“五柳”是何用意?诗歌题目和内容是怎样联系的?但就诗歌整体而言,只要抓住景色的特点并结合诗人王维的基本特点(田园派诗人),来加以分析是可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这自然体现了我们由语言本身可以分析出诗人心态的这种认识规律。 综上所述,诗歌的鉴赏并不是无规律可循,只要抓住景物特点略加分析就可完成。总之,明白写作是由内而外,鉴赏是由外而内,就可能在写作和鉴赏中目标明确而又事半功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