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教师角色“蜡烛”解蔽教师生命

来源:六九路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教师角色“蜡烛”解蔽教师生命

作者:吴香琴

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07期

【摘 要】教育是人的活动,主体是人,是存在的鲜活的生命体。我们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但教师的存在状态和生命意义却少有问津。鉴此,本文从教师的角色定位为“蜡烛”来解蔽被悬置的教师生命,并呼唤更多人呵护教师生命。 【关键词】蜡烛;解蔽;教师生命;人文关怀

对生命的关注是教育的本真所在,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与存在意义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随着人们教育观转向对“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忽视了教师作为普通、具体、鲜活的生命主体“人”这一客观事实。现在的教育更多的趋于对社会的要求,却忽视了对教师生命成长和生命意义的关注。鉴此,本文从传统教师角色定位为“蜡烛”反思教师生命,并具体从蜡烛来源,蜡烛工作原理,以及蜡烛精神来解蔽被遮蔽的教师生命。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教师作为生命体的存在,让教师回归生命体验,让教师能够诗意地栖居在教育当中。(张培,2006)

1 蜡烛来源:废品再利用

长期以来,我们以“蜡烛”比喻教师这一职业。人们对这说法似乎也已深信不疑。然而当我们关注和察觉到蜡烛的原材料时,便发现这一说法有待商榷。蜡烛的很大一部分原材料源自于石蜡产品的边角料,又被称作下脚料。这表明蜡烛源自于废品的再利用,而将废品的再利用与教师相比拟,无疑是对教师生命意义的忽视和贬抑。早在原始社会,部落的氏族首领和具有经验的长者、能人,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有步骤地把生产知识技能、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等传授给年轻的一代,于是人类社会最初的、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教育便出现了,而那些承担教育之责的部落首领、长者和能人自然成为最初的“教师”。在古时,“教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而后教师被认为是教授知识、解答问题、不苟言笑的人,如《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是何种起源,教师都是作为有个体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类人,而与蜡烛的来源废品差之千里。鉴此,作为灵动的生命体的教师,首先,他们绝不会是废品的再利用,相反,在教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他们,涵养着教学智慧。其次,他们处于不断地成长和可持续地发展当中,这与废品的简单利用不可相提并论。因此,从蜡烛的来源来看,我们发现教师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遭遇了严重的误解和忽视。 2 蜡烛工作原理:不点不亮

蜡烛,作为一种照明工具,其工作原理极其简单:不点不亮。其中内隐的信息:蜡烛是一种工具;蜡烛的工作是被动的。从蜡烛这个视角来审视教师生命:教师是教的工具;教师的工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被动的,也使教师的生命陷入了贬抑和异化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在从事教师职业的过程中,工具理性的教师观使教师职业“降低为机械的习惯,降低为虚伪的、半心半意的例行公事”;(鲁道夫·奥伊肯,1997)使教师“感受不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满足”。(叶澜,2001)将教师比喻成蜡烛,排除了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主体的生命体验、情感和态度,只剩下了无生趣的“教学骷髅”。(袁丹、田慧生,2013)遮蔽了教师内在的生命发展,使教师沦为工具。生命工具化掩盖了教师作为生命本体的特征和需求,导致教师的教育生活丧失了乐趣,教师失去了幸福。

“不点不亮”的蜡烛原理亦是将教师的主体性异化在客体性当中。教师本该是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着清醒地认识。他们有着自我教育,自我批判,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何齐宗、沈辉香,2006)然而,蜡烛原理湮没了教师的主体性,主体性的迷失令人担忧。马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突出的强调过主体的创造性,曾经指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些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独立的创造。”(马克思,1982)教师在具体教学当中,他们积极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与蜡烛不点不亮的被动原理相差甚远。首先,教学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将教师比喻成蜡烛,强化了其工具理性,简单化了教学过程和教师的生命意义;其次,教师专业的本质规定在于自主、主动和创造。(张培,2011)将教师比喻成蜡烛,使得教师机械地承担蜡烛角色,脱离了创造的冲动和自由的意志成为被动的客体。导致教学过程的无聊乏味,教师生命的压抑和教师主体性的放逐。因此,从蜡烛的工作原理来看,我们发现教师的生命丢失了其本身应有的丰富性和主动性。 3 蜡烛精神:牺牲我自己,点亮大家

蜡烛以其伟大的奉献精神:牺牲我自己,点亮大家,而广为人们称赞。因此,站在利他性和社会价值的立场上,把蜡烛比喻成教师似乎毋庸置疑。然而,教师蜡烛般的奉献精神同时也折射出教师“异化”的生存状态。所谓“异化”,是指劳动对劳动者来说变成了“外在的东西”,变成了“异化劳动”,即“自我活动表现为为别人活动,……生命过程表现为生命牺牲,”“劳动者把自己的生命贯注到对象里去,但因此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是属于对象了”。(马克思,1844)“异化”的生存状态将教师的生命置于可悲的境地,教师教书育人变成了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在过分鼓吹教师奉献精神的同时,也在悄然声息地吞噬教师作为“人”的存在这一事实,从而湮没了对教师生命成长和生命意义的关注。

现实中,教师的生命被挤压在神圣化的职业角色、强制化的制度规范和过高化的社会期待之中,教师被形象地描述为“在夹缝中的生存的尴尬人”。(王枬,2002)长期以来,在各种社会观念的支配下,已不把教师当“人”看待,但是,作为普通、具体、鲜活的个体,教师也有马斯诺所谈及的各种需求。在蜡烛的奉献精神里,教师的生命成长和生命意义找不到其生存的空间。首先,蜡烛的牺牲精神消解了其生命成长意义,即教师的生命如蜡烛般只有牺牲而丢失成长;其次,作为完整生命个体的教师不复存在,单一的追求社会价值,而割裂了与自我价值的联系。因此,从蜡烛精神来看,我们发现教师的生命的发展性和完整性成为了被悬置的异域,游离于教师的生命之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 人文关怀与教师生命

综上分析,把传统教师角色定位为蜡烛,忽略了教师的生命存在,导致教师生命中美感与幸福维度的丢失。为更好地解蔽教师的生命,笔者提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首先,关怀教师人性化的生命,也就是尊重教师不同的天赋、兴趣、性格、情感、体验等,还教师一个最真实的自我。其次,关怀教师整体性的生命,也就是关注教师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及统一,关注教师身体和灵魂的统一与舒展。最后,关怀教师发展中的生命,教师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周期性的过程。关怀教师回归生命体验的过程品性,让教师在实践和反思当中自觉自在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何齐宗,沈辉香.论人文关怀与教师的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6(48).

[2][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45.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 [5]袁丹,田慧生.有效教学的生命向度[J].中国教育学刊,2013(41). [6]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7]王枬.美丽教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8]张培.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4). [9]张培.教师生存状态的现代性迷思与生命解蔽[J].全球教育展望,2011(27). [责任编辑:汤静]

作者简介:吴香琴,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