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辅机总第136期(2016 No.1) 通过模拟可知,选取导风通道的管长为35 Il1.、 [3]赵元宾.侧风对于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传热传质影响机制 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 [4]AI—waked R,Behma M.CFI)simulation of wet cooling tower 45 m进行混合布置,出塔水温为最低,比长度相同 导风管降低了0.13 ̄C。因此,采用不同长度的导风 通道布置,可获得较低的出塔水温。 _l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06,(26):382 395. Es]N.Williamson,S.Armfield,M.Behnia.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w in a natural draft wet cooling tower The effect of radial 4 结 语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模型, 分析计算了1 000 MW机组的热力特性,提出了在 雨区加装导风通道的方案,以提高中心区域换热效 率。同时,对导风通道的主要参数进行了优化。 (1)通过加装导风通道,直接将低温空气引进冷 thermo fluid fields[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08,28 (2):178 189. [6]FI UENT:User’S Guide[M].Fluenl Inc,2003 r7]N.Williamson,S.Armfield,M.Behnia.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w in a natural draft wet cooling tower—The effect of radial thermo fluid fields[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08,28(2):l78—189. 却塔中心区域,模拟分析了改进后的冷却塔热力特 性,得到了最优结果,使出塔水温下降了0.53℃。 (2)采用不同长度的导风通道布置,以改善冷却 [8]J.C.Kloppers.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Refinement of the Performance of Wet—cooling Towers D]. South Africa: University of Stellenbosch,2003. [9]Y.Fourneir,V.Boyer.Improvenlents to the N: ̄AER()heal exchanger and cooling tower simulation code【J j.The l 21h IARH Symposium in Cooling Fower and Heat Exchangers, 塔不同半径处的换热效果,使换热更均匀。计算结 果表明,选用通风管道长度为35 ITI、45 In进行混合 布置,可使冷却效果最佳,进一步降低了出塔水温约 0.13℃。 Sydney,Australia,2001(1):3卜38. [】O]赵顺安.海水冷却塔[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7 [1 1]J.C.Kloppers,n G.Kroger.The I.ewis factor and i*s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 prediction of we[cooling tower 参考文献: Eli赵振国.冷却塔E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2]李秀云,林万超.冷却塔的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电力,1997,30 (】0).34 36. _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2005。44(9): 879—884. [12]周兰欣,蒋波,陈素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热力特性数值模拟 Ed].水利学报,g009,40(2):208 213. ◆…I4-…I◆I 4-…l◆…l◆…◆…I4- ◆…◆…1◆II【◆iII◆…◆ I}I◆II◆IIjj◆…I●IiII◆III◆ I◆ (上接第6页) 器设计软件lJ]·延安大学学报,20。2,2l(4):。 一59 · [53张秋利,宋永辉,兰新哲.列管式换热器设计软件的开发I J].广 东化工,2006,33(7):60 63L 参考文献: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梁新,李浩,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软件的开发EJ].计算机与应用化 学,2008,25(5):19—21. [6]刘新民,蔡琼,白康生.VB6.0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4. [7]冯金兰,张杰.圆形翅片管束的换热与阻力特性试验研究lJ . 东北电力技术,2008(O8):14 17. Es]史美中,王中铮.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2003. [8]梁秀俊.叶学民.李斌.热交换器设计指导书 ].华北电力大学. 2010 [4]秦振平,王光辉,强转宁,Visual Basic 6.0语言开发列管式换热 简讯 恙 恙 日前,随着SED供主泵轴封水的停运,台山核电1号机组冷态功能试验(以下简称冷试)正式 羔 结束,并由此成为世界首台完成冷试的EPR核电机组。 恙 据介绍,冷试是核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对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和部分核辅助系统管理 恙 进行水压试验,并对相关设备和系统进行功能验证。因1号机组现场具备冷试条件后,2O15年12 恙 恙 月,台山核电1号机组一回路主泵轴封开始进水,宣告冷试正式开始。 羔 据了解,整个冷试过程历时28天,于2016年1月27日结束,冷试获得成功。 摘自E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电站辅机厂技术部《信息简讯》第208期 萎 萎 世界首台完成冷试的EPR核电机组 科牛 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