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法重点

来源:六九路网


一、名词解释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有限合伙:是指有对合伙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有限合伙人和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普通合伙人共同组成的合伙。3、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4、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5、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6、普通合伙:是指由两个以上的人根据协议,互约出资,经营共同事业,并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社会组织。7、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行为的内心效果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达鱼外部的行为。8、代理:是指代理人依据代理权,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行为,直接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9、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但使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法律规定被代理人应负授权责任的无权代理。10、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指的是权利人即业主对于一栋建筑物中自己专有部分的单独所有权、对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以及因共有关系而产生的管理权的结合。11、善意取得:亦称即时取得,是指无处分权人转让标的物给善意第三人时,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所有权人不得请求善意第三人返还原物。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善意取得不限于所有权,其他物权也可以善意取得。12、抵押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占有而供担保的物或者财产权利,优先偿清其债权的权利。

13、担保物权:是指为确保债权的实现,在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的物上设定的以直接取得或者支配其交换价值为内容的权利。14、智力成果:又称知识产权,是指人们通过创造性劳动创造的,具有一定表现形式的成果。它是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科技发现、商标以及其他创造性劳动成果的统称。二、简答题1、与所有权和担保物权相比较,用益物权有哪些独特的特征:第一,用益物权以对标的物的使用、收益为其主要内容,并以对物的占有为前提。第二,用益物权是他物权、限制物权和有期限物

权。第三,用益物权是不动产物权。第四,用益物权主要是以民法为依据,但也有以特别法为依据的。2、民法的性质:1)民法是私法2)民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3)民法是调整市民社会关系的基本法3、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和分类标准: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③无民事行为能力 这样划分的基础是智力状态,划分基本标准是年龄。4、监护终止的原因:①被监护人获得完全民事行为能力②监护人或被监护人一方死亡③监护人丧失了行为能力④监护人辞去监护 但不适用于未成年人的父母⑤监护人被撤消监护人资格5、民事行为生效的要件:1)实质要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妥当2)形式要件6、委托代理权消灭的原因:(1)代理期间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3)代理人死亡。代理人的死亡使代理关系失去了一方主体,失去了代理关系中双方彼此信赖的主体要素,代理权随之消失(4)被代理人死亡(5)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6)作为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的法人终止7、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1)占有人所非法转让的,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2)第三人必须是有偿的从非法转让人处取得标的物(3)第三人必须是善意的(4)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8、民法的渊源:1)制定法:a宪法中有关民法的规定;b民事法律;c民事法规;d地方性法规中的民事规范;e特别行政区的民事规范;f国家机关对民事法律规范的解释g国际条约中的民事法律规范2)习惯3)判例4)法理9、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但使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法律规定被代理人应负授权责任的无权代理。(1)行为人无代理权(2)须有使相对人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的事实或者理由(3)须相对人为善意。即相对人不知道行为人所为的行为是无权代理行为(4)须行为人与相对人之间的民事行为具备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不得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10、常见共同共有的类型:夫妻共有财产;家庭共有财产;共同继承的财产;合伙财产11、法人应具备的条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12、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的顺序:1)配偶2)父母、子女3)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4)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包括受遗

赠人、债权人、债务人、人寿保险合同的受益人等13、依据《物权法》不得抵押的财产:1)土地所有权2)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3)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4)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的财产5)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三、论述题1、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及各具体内容:1)主体: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负有民事义务和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根据《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规定,我国的民事主体有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些情况下国家也可以作为民事主体;通常称参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为当事人。当事人有权利人、义务人、责任人;民事法律关系可以是双方的,也可以是多方的。2)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由发生的事物。客体决定内容。它既是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的依托,也是确认民事法律关系性质的重要依据。3)内容: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民事责任是维护正常民事法律关系的保障。在发生民事责任的情况下,民事责任就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举例:某项合同的性质是买卖合同还是承揽合同,有时当事人之间会发生争执。这就要根据合同内容,即根据当事人约定的权利义务责任认定其性质。 2、诉讼时效中断的几种情况:(1)提起诉讼①起诉是诉讼时效中断的理由②权利人向人民调节委员会以及其他依法有权解决相关民事纠纷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提出保护相应民事权利请求的,导致诉讼时效中断。③权利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诉讼时效中断;债权转让的,应当认定诉讼时效从债权转让通知到达债务人之日中断(2)当事人一方提出请求。是指权利人向义务人明确提出要求履行义务的主张,诉讼时效中断。①权利人向债务人的担保人、代理人、或者财产管理人主张权利的②权利人直接向义务人送交主张权利文书,义务人在文书上签字、盖章或者虽未签字盖章但能以其他方式证明文书到达义务人的③权利人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文方式主张权利④权利人为金融机构,依法或与当事人约定从义务人账户中扣除本息的⑤义务人下落不明权利人在国家级或义务人住所地的生机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公告的。以上都可认定时效中断(3)义务

人同意履行义务,即义务人作出了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表现方式除书面或者能够证明的口头方式外,债务人向债权人要求延期给付、对债务履行提供担保、支付利息或者租金、作出部分履行或分期履行等承诺或行为都属于同意履行义务的表现方式。3、无效民事行为的分类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一)行为人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民事行为。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实施的民事行为,另一种是不得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依法不能实施的民事行为应为无效;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民事行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须得法定代理人允许的行为,二是未经法定代理人允许的单方行为,三是未得到法定代理人允许的合同行为(二)意思表示不自由且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行为。根据民法原理只是意思表示不自由的民事行为应是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只有当该行为损害国家利益时,才是绝对无效。(三)内容违法的民事行为。包括①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这类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双方为牟取不正当利益,互相勾结串通而实施的有损于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②以合法形式掩饰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这类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为规避法律达到违法目的而实施的以合法形式出现的民事行为③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四)违反法律禁止规定或者强行规定的民事行为。这里有区别对待,如“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4、请简述民法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民法通则》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这主要体现在:民事权利能力平等;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民事权益平等的受法律保护。2)自愿原则。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的行使民事权利,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国家对于民事关系不过多干预。自愿原则主要体现在: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行使民事权利;民事主体之间自主协商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关系;当事人的意愿由于任意性民事法律规范3)公平原则。主要体现在: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平衡;风险负担的平衡;4)诚实信用原则。主要体现在:在设立或者变更民事法律关系时。不仅要求当事人诚实,不隐瞒真相,不作假,不欺诈,还应当给对方提供必要的信息;民事法律关

系建立后,当事人应当恪守诺言,履行义务,维护对方的利益,满足对方的正当期待;民事法律关系终止后,当事人应当维护对方的利益,实施一定行为或者不实施一定行为。违反诚信原则的事例如“建筑施工企业谎报资质等级,订立施工合同”等5)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举例如“故意损害邻人利益”“股东权滥用”等6)公序良俗原则。指民事行为不得违反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违反该原则的立法例和判例如“滥用垄断地位,规定不合理的流通条件,违背流通所需要的合理的法律秩序,获得不合理的好处”“以实施犯罪行为为目的,订立合同”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