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传统园林与风水理论

来源:六九路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1年2月 皖西学院学报 Journal of"Wanxi Universi' ̄y Feb,2001 第17卷第1期 VoI l7 NO.1 中国传统园林与风水理论 关传友 {皖西学院教舟处.安世六安237012) 摘要:风水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论产生了深3i,J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园林规划布局、园林植 物种植配置、园林借对点补组景手法、水口园林等,都是从风水理论中借鉴和变化而来的。 关键词:风水思想;传统园林;影响 中图分类号:B992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2001)0l一0069—04 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 风水,又名堪舆、相地术、阴阳术、青乌术和青囊 术,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内容是如何 确立民居、村落和坟墓的位置、布局、朝向,以求为自 己和后代获得好运的理论和方法。它是中国古代人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总结而成的关 于“环境选择”的学问。近十多年来风水理论研究不 断升温,在建筑学、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但 风水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 视,而这正是风水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之 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城市便家。 新筑易乎开基,祗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 术繁花。如方如园,似扁似曲;如长弯而环壁,似偏阔 以铺云。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h筑贵从水 面。立基先就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架 桥通隔水,别馆堪囤;聚石垒围墙,居山可撮 ……相 地合宜,构园得体”。【0 J{ ’从这些文字可知,园林选 址是困地制宜,依地势高低曲直布置园内景致;依山 带水,以山水为基本结构,山因水活,水随山转;遵从 风水理论阳宅“b筑”的原则,选择一种“天时、地利、 人和”的理想环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园冶》在“相地”过程中把造园地分为山林地、城 也是巾国传统园林理论研究必须涉及的重要问 题,对今天的园林建设及保护工作也极具重要的现实 意义。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敬请指正。 园林选址 园林选址是造园的首要工作,也就是“相地”,进 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六种类型,尤 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受风水思想影响最深,最能体 行造园前的园林环境选择。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理 论无疑受风水理论的支配和影响,深得其精要。北宋 著名皇家园林”艮岳”的选址就是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的。南宋张误《艮岳记》记载宋徽宗刚登E皇位时,没 有皇子,于是询问擅长风水的堪舆家,言“京城东北 隅,地协堪舆,但形势稍下,倘少增高之,则皇嗣繁衍 现风水理论的环境景观要求。如山林地:“园地惟山 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 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 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 房廊。……槛逗几番花信, 门弯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干峦环翠. 万壑流青。……”村庄地:“古之乐田园者,居于田亩 矣” lI 八卦中东北方为“良”,据《易经》,“艮”与 子孙宗族的兴旺相关。由低变高,唯一办法是筑山, 座 堆山为主的皇家园林开始必筑,精于绘画的宋 之中;今耽丘壑者,选村庄之胜,团团篱落,处处桑麻; 凿水为濠,挑堤种柳;门楼知稼,廊庑连芸。约十亩之 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 垒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郊野地:“郊野择 徽宗亲自规划,园成题名“琏岳”,并引开封城中的景 龙江水入囤,使之成为一座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 林。 从明代造囤理论巨著《园冶》书中关于园林选址 (相地)的内容.可以看出风水思想的深刻影响。书中 写遭:“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 收稿日期:20o0—11 05 作者『奄开:关传友(1963一),男,安檄太安人.助理研究员。研究 方向:传统园林史、林业电研究。 6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 城不数里,而往来可 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 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掇习池。开荒欲引长 流,摘景垒留杂树。……月隐清微,屋绕梅余种竹;似 多幽趣,更入深情。两三间曲尽春藏,一二处堪为暑 避。……”[ 可见这三种园林地的选址都讲究 利用天然环境,山环水绕,幽曲有情,能体现“自成天 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园林景观的特点,这正同中 国风水思想所极力追求的理想环境相一致。《园冶》 书“相地”的许多方法源自于风水理论的“相地”方法, 如“I-筑”、“干峦环翠,万壑流青”、“开池垒山”以及 “依乎平冈曲坞”(近似于风水地中的马蹄形凹地)等。 中国古代造园家们在进行园林选址(相地)时都 以风水思想为指导。清乾隆时曾在圆明园内作画的 法国传教士韩国英(P Pierre Martia1)记载了当时一 位造园哲匠刘舟关于园林选址意向的叙述:“他们首 先追求的是空气新鲜,朝向良好,土地肥沃;浅冈长 阜,平坂深壑,澄湖急湍,都要搭配得好;他们希望北 面有一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 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 和末一道光线。”…t ’则清晰地显示了风水的美学思 想。清代档案记载,世代供役于皇家建筑规划设计事 务的建筑世家样式雷,每有宫苑、陵寝等设计规划,都 要与钦派风水官员同赴实地相度风水,还要绘制专门 的风水地势画样。[。](P7 清代北京著名的香山静宜园、 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今颐和园)、畅春园和 圆明园等大型皇家园林,显然是以风水思想怍为选址 (相地)的机理。类似例子在私家园林的建造中不胜 枚举,因为私家园林大都是园、宅一体,私家园林选址 受风水思想的支配实属当然。 由上所见,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都深受风水思想 的影响和指导。过去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的评 价和研究,多是从诗画的角度,借用古代画论、文论的 诸多论说;而很少取风水理论的,以致于不能全面解 释传统园林的遗园艺术。 二、园林规划 风水地是“精之所聚,气之所蓄”的地方,其自然 景观常困“灵气所钟”而显得“山吉水秀”,成为风景优 美之地。园林是帝王、望族、名人雅士们采用移景于 庭、聚景于目的手法建造,是对自然景观的微缩或再 创造,追求“幽曲奇巧”的山水环境。可见园林和风水 的共同点都追求一种幽曲有情的理想山水环境;不同 点仅在于:风水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主,而园林只是 70 自然天成的环境为基础或加以人工修造,得到宛若 天成的景观效果。所 古代园林的规划布局、修造无 不受到风水思想的深刻影响。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诗人画家,深受禅宗佛理的影 响,追求一种怡然超脱的山水环境,晚年得宋之问的 蓝田山庄,有辋川绕于舍下,依山傍水。他园地制宜, 巧妙利用大自然的山水景观,精心规划布局,构建华 子冈、竹里馆、孟城坳、辛夷坞等园林胜景二十处,名 辋川别业。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说王维在京都 干福寺所作壁茴《辋川图》是“山各郁盘,云飞水动,意 出尘外。”从王维诗作《辋川集>和历代临摩其作(辋川 图),可知是一个背山面水、三面青山环抱的幽静山水 环境,这同风水思想中的理想环境是一致的,显然他 对园景规划布局正是以风水思想为其机理的。清代 北京大型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全国的规划意象上,建有 许多大体量大尺度的宗教建筑,居于园景的重要控制 点或全园的构图中心,如以佛香阁、须弥灵境作为构 图中心控制了万寿山、昆明湖和颐和园的全园。这种 规划的意象正是风水思想中形势说“积形成势”、“聚 巧形而展势”理论的灵活巧妙运用,从总体上丰富了 全园的景物与功能内容。著名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 1958年撰文比较南京中山风景区的明孝陵景区与中 山陵景区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见《园林谈丛>),通过 种种分析推测,认为完全可由风水思想的有关理论得 到明确的阐释。如北障陵寝为底景的后龙能挡风,迎 纳阳光,夏季招来凉意,使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 左右阜丘环护,称为青龙、自虎二砂山,符合“以其护 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故 云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的风水理论;而居于陵寝南面 为对景的岗峦,近称案、远称朝,则符合“穴前无山,则 望无际为前空”、“易野一望无际,有近案,则易野之 气为之一收”的理论。 3“ 上述事例正是风水理论景 观规划思想的体现。现代著名规划大师吴良镛院士 在对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的园林环境规划时就以风 水理论进行规划布局。¨ 三、园林植物种植配置 按照风水理论的观点,理想的风水地不仅形局 佳、气场好,而且山清水秀、环境宜人。风水理论认为 “草木郁茂,吉气相随”、“木盛则生”、“益木盛则风生 也”。清(宅谱尔言·向阳宅树木》中有更详尽阐述: “乡居宅基以斜木为毛衣,盖广陌局散,非林障不足以 护生机,溪谷风重,非林障不足以御寒气。故乡野居 址树木兴旺宅必兴旺,树木败宅必消乏。大栾林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兴,小栾林小兴,苛不栽树木如人无戎,鸟无毛,裸身 露体,其保温暖者安能在欤…一惟其草茂木繁则生气 旺盛。护阳地脉,斯为富贵坦局 ”《周易阴阳宅》也有 类似的记述。说明园林树术景观对形成“吉地”、“龙 穴”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风水思想卜分重视种 植园林树木,主张在城镇、村落、居宅庭院内外种植园 林树木。这样可以起到挡风聚气的功敛,还能维护小 环境生态.使村落、庭院小环境在形态 完整.在景观 高超.极富变化 主要表现手法有借景、对景、点景、 补景等 这些手法均与风水理论有着很深的关联。 (一)借景: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最常见的表现手 法 “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中着重提出 的艺术原则。从《园冶》中对借景手法的记述,可 看 出是受风水思想的影响。如在卷十“借景”中说:“柯 园无格.借景有因。……林皋延荮,相缘竹树萧森,城 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 气侵入.门引春流到泽。” ( 可见这种园林空间与 风水地空间结构是相一致的。卷一“园说”中有“萧寺 可以 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气 上显得由容丰富和有生机。清林枚《阳宅会心集》卷 上“种树说”载:“于(村落)背后,左右之处有疏旷者则 密植以障其空”、“稀薄则怯寒,过厚则苦热,此中道 理,阴阳务要冲和。”强调园林树木种植配置要适当, 不要过稀和过密。风水理论对园林树木种植配置的 方位、品种也有特殊要求。如不可在门前种植大树, “大树压门,无女少男”、“大树当门,六畜不存” 门前 有大树易隔挡阳光,阻扰阳气生机进入屋内,同时屋 内阴气不易驱出.还使人出入不方便和易招雷击。清 高见南《相宅经纂》则规定: 东种桃柳,西种桅榆,南 种梅枣,北种奈杏”、“巾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 鬼不近”、“宅东有杏凶.宅北有李、宅西有桃皆为淫 青霞.鹤声送来枕上”E2J[P ”等记载可与风水思想相 印证,风水和造园理论中均把有“紫气”、“青霞”的地 方,看作是最有生气的祥瑞之地。皇家园林颐和园无 论是前山还是东堤.或是泛舟昆明湖上,均能看见西 山、玉泉山的景致,就是借景西山。无锡名园寄畅园 就是近借锡山、惠山的景致,是园林借景手法的典型 借景作为“林园之最要者也”的艺术手法还演化出许 多形式,主要有远借、近借、邻借、实借、虚借、镜借以 及应时而借,无一不同风水思想有关联。 (二)对景:对景一般是通过营建园林建筑来实现 的。宋朱长文<吴郡图经记-南园)中有:“亭宇台榭, 邪”、“门前喜种双枣 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风水 理论的这些特殊要求 貌似无稽之谈,实则具科学道 理,不仅符台园林树种的生态特性,且可满足改善城 镇、村落、居宅庭院的小气候和人们观赏的要求。风 水理论中重视园林树木景观和配置的思想无疑对中 国传统园林的营建和园林植物的配置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从日本最早的造园学著作《怍庭记》中,可以清 值景而造 的论述,“值景”是面对风景,就是对景。清 李渔<闲情偶寄)中论园林窗户时说:“开窗莫妙于借 景。”讲的也是对景,主要利用门窗对景。这种对景的 表现手法也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风水理论 中的“朝山”、“案山”就是园林中的对景,案山就是四 神中的“朱雀”,位置在前,与主山相对,又称“宾山”; 离得太近又不太高的山称“案山”或“座山”i离得远且 高的山则称“朝山”或“望山”,前者相当于园林中的近 楚地看到风水思想对园林植物种植配置的显著影响。 其“树事”载:“在居处之四方应种植树木, 成四神具 足之地。经云:有水由屋舍向东流为青龙。若无水流 则可植柳九棵,以青龙。西有大道为白虎,若无 则可 对,后者相当于园林中的远对。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 修在扬州瘦西湖畔蜀岗筑建平山堂,“坐堂中,望隔江 诸山,如似都与山平列”,正是对景的佳例。从风水理 论角度进行诠释,平山堂所对的镇江三山就是“朝 山”。井邑之宅的庭院园林也能分清风水中案山、朝 代之以七棵楸树。南有池为朱崔。若无,则可代之以 九棵桂树。北育 岳为玄武。若无丘岳,则可植桧三 棵,以代玄武:如此.四神县备,居此可保官位福禄, 无病长寿。”[ 一t 7-96)众所周知,日本造园艺术是从中 国传去的,中日园林艺术存在着渊源关系。《作庭记》 中所反映的日本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晚唐、两宋 时期)的造园思想和手法,也可 说反映了唐宋时期 中国园林艺术的一些重要内容 风水术是中国土生 土长的东西,若不曾对中国园林产生过重要影u向.则 山的对景,如《阳宅会心集)中说:“一层街衢一层水, 层墙屋一层砂,门前街道是明堂,对面屋宇为案 山,”可见园林中利用窗格洞门对景正是其理论的变 异。 (三)点景:电景是造园者用较少的笔墨 略施小 筑,可使园林注入灵气,顿时移情生辉,成为有机的空 间图景。这种手法也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 北京颐和园中昆明湖约2500亩,浩渺广阔.造园家在 71 很难理解风水思想会对日本园林产生如此之影响。 四、园林组景 中国传统园林的组景. 地制宜,随形就势,构思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园林结构布局时借用风水理论的“点穴”手法,在蠲中 疏密台宜点缀龙皇庙岛(南湖岛)、藻鉴堂、治镜阁以 及凤凰墩等小岛,达到了景观上的和谐。 (四)补景:补景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组景手法之 在平地或无山的地方遣园进行人工堆山掇石、挖 池引水等方法就是补景。它是从风水理论中的“补风 水”、“培风脉”变化而来的。如山欠高 塔或亭增之, 砂不秀育林美之,冈阜不圆正加土培之,水无聚疏导 竣之,宅后植风水林,宅前凿畔池都属补景一类。这 种补景手法既增加了园林的生机,又丰富了景观的空 间层次。 五、水口园林 水VI是指某个风水地中水流去处,“水VI者,一方 众水所总出处也。” 中国人在“天地为庐”思想支配 下,将某些经过良好围台的露天空间与人工环境融为 体,水口被视为村落的门户与灵魂。水VI一般处在 两山夹峙狭窄处,随着山势的蜿蜒 及茂密树木和众 多建筑的遮掩,形成了一个狭小的入VI,容一条小路 及溪水弯曲而过。在讲究聚族而居的古代徽州人特 别重视水口地带景观的建构,在村落的出入口即“水 VI”地带建造园林,以作为村人聚玩憩闲之地,有人称 之为“水VI园林”。n】这种园林的形式与通常园林所不 同的主要是以变化丰富的水VI地带的自然山水为基 础,田地制宜,巧于因借,适当构景,形成了“绿树村边 台,青山郭外斜”的特征,使山水、田野、村舍有机融于 体.“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徽州《仁里明 经胡氏支谱》记考川仁里的水VI园林是:“……水VI两 山对峙,涧水匝村境,……筑堤数十步,栽植卉木,屈 曲束水如之字以去。堤起处出入孔道两旁为石板桥 度人行,一亭居中翼然,……有阁高倍之,……榜其楣 日:文昌阁”。表明仁里水VI结构完全符合风水理论 的“水口”结构,景观的布局则完全是园林式的。再如 敞州岩寺水口园林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凤山灵境,这里 有七层明塔一座,可登塔俯览全镇,远望黄山天都、莲 花二峰。塔下筑有凤山台,台上建有三元阁,供村人 休息观景。其间遍植水竹,一片翠绿。又有枫树成 林,深秋之季,红绿相映,景致无上。跨溪水有余公桥 与北岸相连,有一寺名“芥庵”。傍水又小亭一座,坐 亭中,观宝塔,则塔影桥虹,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可 惜今已被破坏得面目垒非。徽州地区像这样的水VI 园林比比皆是,歙县的檀干园、黟县的西递、宏村等就 是集水口和村镇于一体的园林。清康乾年闻的徽州 人方西畴《新安竹枝词)对徽卅l水VI园林景观作过生 动的描述:“故家乔木识榷楠,水口浓郁写蔚蓝,更着 红亭供眺听,行人错认百花潭。” 可见徽州水VI园林 正是中国传统园林中风景构筑与风水理论有机结合 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 n 陈植等.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M].台肥:安徽 科技出版社.1983. 陈植圉治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88. 王其享主编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 学出版社.1992 吴良镛等.基干儒家美学思想的环境设计[J]. 中国园林,1999.(6):10—13. 刘托文.两宋私家园林的号物特征[C].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1988 缪希雍.葬经翼[A]古今图书集成(卷670) [C].上海:中华书局,1934. 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J].建筑学报,1987, f10):74—7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