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
吉林省安图县海沟金矿子弟学校 丁兆君
计算机是一种电子线路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机器系统。它能够按人的要求接收、存储信息,进行计算和加工处理,并输出处理结果。它是信息采集、加工、存储及处理的最理想的工具。计算机越来越广泛地就用于科学计算、企业管理、自动化过程控制等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以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关注的焦点。如何从小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成为一个时代的主题。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可是学校在课时安排上,信息技术课只是一周一节课,一学期全部算起来,课时总量也就八个小时。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有限的四十五分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这四十五分钟就是关键。我建议每一节信息技术课都应在机房上,教师讲完了,学生可以马上操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使用技能和操作动手能力。我觉得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应合理分配好这四十五分钟。 一、
这一环节中应为10分钟左右。教师的讲应该言简意赅,画龙点睛。注意导言的趣味性、调动性。在讲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要把具体的操作步骤板书。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备课的力度,仔细研究教材,才能保证把课讲得游韧有余、恰到好外。例如:讲“画图”中椭圆工具的使用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室向学生展示一幅利用椭圆工具画的图画(月亮、熊猫、太阳等),请学生观察这些图是用什么工具画的。然后再问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哪些东西可利用椭圆工具画,由此导入新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提示同学们注意以下三点:
1.我们单击椭圆工具按钮时,大家要认真观察椭圆工具的三种属性。
2.老师在使用第二种属性时,同学们要注意拖动鼠标右键和左键画出来的圆有什么特点。
3.在画圆的过程中,我们配合SHIFT键,会有什么效果产生。然后老师在演示的过程中逐一讲解。这就需要教师下功夫准备课,认真组织语言,使讲授的过程生动、有趣、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
二、练
学生练习这一环节应为15分钟左右。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教师讲得再好,学生学得再精,如果动手能力差,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通过练习则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更加深了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在练习的过程中,应以基础性、实用性、趣味性为前提。例如,我们在讲完Word2000的表格处理功能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成绩表,学生可以任意修饰,让自己的成绩表变得更加漂亮美观。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
三、玩
这一环节应为15分钟左右。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价钱越来越低,但它还是一件奢侈品,不能进入大多数家庭中,这就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多困难。例如,不能给学生留作业,因为学生课后没有地方上机操作,这就使当天讲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巩固和消化。因此教师在每堂课空出15分钟给学生自己,让他们在这段时间里自由地“玩”。当然这种“玩”不是纯粹、绝对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指导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玩”中获取更大的收获,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当然,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教师也可以出一些难题,给有能力的同学去动手或动脑,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个人能力,进而带动全班同学的进步。
四、谈
这一教学环节应在5分钟左右。教师和学生以谈话方式进行。学生先进行小结,谈谈自己在这一节课上的收获和发现,教师再加以总结,使一节课在轻松愉快中结束。
一堂信息技术课,在时间上这样分配是合理有效的。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照顾了大多数学生,同时也给个别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原创作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