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构造分析
熊元斌 朱 静
Ξ
摘要: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环
境因素的影响。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产业环境。旅游业发展环境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一体的综合系统,它具有动态性、综合性、敏感性等特点,尤其是诸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和政府、企业及居民关系等微观环境,对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其结构具体表现为社会-文化、技术-生态、经济-市场、政策-法律四要素,四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旅游环境支持系统。关键词:旅游业 发展环境 支持系统 旅游业是受环境制约性很大的产业,与国民经
济其他部门相比,旅游业极易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政府、企业与居民关系等微观环境,这些都会给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建设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支持系统至关重要。
个多因素耦合的复杂动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具
①
有耗散结构的系统。该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其作用的结构模式如下:
一、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界定
所谓环境,总是相对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
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或是说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因此,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旅游发展环境是指以旅游系统为中心,影响其产生与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综合体。它从属性上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能量的总和,它维持着人类的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指人类为了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所研究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是以社会环境为主,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的产业发展大环境。
从环境要素属性上论述,旅游发展环境既是一
图1 旅游组织-环境系统作用结构模式旅游发展环境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具有动态性、综合性与敏感性的特点。首先,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组织系统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互动关系。从旅游角度看,一方面任何旅游活动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支持,都是人类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开展会给环境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次,环境系统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也包括政策、法律、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具有综合性。第三,旅游环境系统具有敏感性。旅游环境对各构成因素的依存性较大,各因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环境的敏感性。从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来看,政治、经
(批准号05BJY084)系列成果之一。Ξ本文为熊元斌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研究》
72
济、法律、社会文化等因素都可能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如经济不景气、缺少产业政策支持、不正当竞争造成行业秩序混乱等会导致旅游产业发展的波动或停滞。从微观环境来看,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的关系、旅游资源开发与社区居民利益的关系以及旅游企业与利益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样会给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影响。上述因素都说明,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建设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支持系统至关重要。
述四个要素的支持,其发展的结果又同时反作用于这些影响因素。从这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优化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动着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从图2中看到系统的内容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二、旅游业发展环境支持系统
(一)结构分析
旅游产业本身是一个具有无需外界输入组织命
令而自行结合成为有机整体能力的自组织系统。这种自发性组织能力对于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自律性,但这种自律性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系统环境与系统各部分有机联系的影响,前者为自律性的发挥提供了背景和前提,后者则起着协调各部分关系的作用。在自律性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旅游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自组织和自我完善功能就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在外界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社会文化等因素积极推动作用下,会超越原有的平衡状态,产生新的发展路径,使旅游业沿着多种可能的演化方向和途径发展,通过“涨落有序”达到新的平衡,实现旅游业的发展演进。
在旅游业不断发展演进的持续过程中,体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的综合促进作用,根据目前较为流行的STEP分析方法,②我们将这些促进因素分为社会(S)-文化、技术(T)-生态、经济(E)-市场、政策(P)-法律四要素,四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旅游环境支持系统。
其中,法律-制度环境支持是对旅游产业的法治建设和对旅游市场的依法治理的保障,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包括旅游产业政策指导、旅游立法、行业规范等,旨在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经济-市场环境支持包括财政金融和市场要素两部分,其中,财政金融是最直接、最主要的支持措施,也是旅游业能否腾飞的关键所在;市场要素是从游客的消费特性、偏好等方面展开的,包括市场供求、资源开发、公平竞争等内容。社会-文化环境支持包括社会的文化氛围、社区的整体环境以及居民的服务意识等,旨在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技术-生态环境支持是从技术要素和生态要素两方面展开的,技术支持包括交通通讯设施的改进、信息收集分析、产品开发与销售等;生态支持主要考察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得到上
图2 旅游业健康发展环境支持系统要素关系图图2中,连线表示法律、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一般作用路径及四因素间的作用关系,O点表示四要素的最佳合力点,由O点出发的作用力最大,即此时对旅游业的环境支持效力最强。因为点O与旅游产业因素的路径最短,两者发生作用过程中所遭受的摩擦、干扰与其他情形相比都要小得多。所以,由图2可知,只有正确处理好各支持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最强的合力,才能收到最
③
佳的环境支持效果。
(二)作用机制
在金字塔式结构发展模式中,旅游产业地位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其发展需要有很强的依托性,只要有一个支持环节出现问题即会产生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从而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并进而影响它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的作用的发挥。那么,这些支持要素究竟是如何发挥其作用并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呢?从图3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作用机制的运行原理和过程。
图3 旅游业健康发展环境支持系统作用机制图如图3所示,法律-制度环境、经济-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生态环境四要素是旅
73
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是企业、政府、社区素的法律规范,如《旅行社法》《、导游法》。
(4)行政法规:由国务院颁布的与旅游有关的条以及企业相关利益者环境,这四者相互依赖、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其表现在:例、规定。
(5)地方性旅游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11宏观环境-产业要素-微观环境-游客利益
宏观环境通过作用于旅游产业的产业组织、产的有关旅游业的规范性文件。
(6)地方政府规章:具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制定业结构、产业政策及产业发展战略等要素进而影响
其发展的微观环境,并最终通过旅游企业组织的旅的有关文件。
(7)部门规章: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相关法律实施游活动间接影响游客的根本利益。如技术创新可以
④
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通常情况下,技术创新不可能细则及其他。在现存部门之间平均分布,它往往只能被特定的生目前,我国的旅游法律体系主要是国务院的条产部门所吸收,然后再向别的部门扩展。因此,技术例(如《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
)、创新对总量增长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结构关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的规章及
联效应实现的。结构关联效应使某一部门的技术创各地方性法规等,与完善的旅游法律体系相比“旅,新作用不断扩散,并使技术创新的中心发生转移。游基本法”和“旅游单行法”还处于缺位状态;有关的结合以上两方面的认识,可以看出,科技进步促进产民事基本法内容没有反映旅游活动的内在特殊规业结构优化,优化的产业结构又反过来有助于技术律,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旅游民事法律关系的创新成果的进一步扩散,两者相辅相成。调整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在立法层次上,现行法规
21游客-微观环境-产业要素-宏观环境的立法层次偏低,没有从宏观上对发展旅游业的原为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给游客以美好的旅游则和措施作出规定,仅对旅游业的纵向法律关系进经历,首先需要改善旅游企业的运作管理。这就涉行调整;在立法内容上,较多的体现计划经济部门割及到协调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旅游资源开发与社据的行政色彩,较少反映旅游经济规律及统一市场区居民利益以及旅游企业与利益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的产业特征;在立法水平上,各地方法规由于缺乏国系;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政府指导下促家综合性法律的约束和引导,导致水平参差不齐,实进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与社区居施效果不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民利益的矛盾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造成旅游经济的地域分割,阻碍了统一的旅游市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的形成。略,并制定出相应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全国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组织形态,通过实现旅游业的健政协召开的十届三次会议上,部分政协委员递交了康发展推动宏观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同样以产业结《关于要求加快旅游立法》的提案,反映了人们对旅构为例,旅游者消费需求的变化会通过“消费水平和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相信随着旅游业
的深入发展,旅游行业的运行会越来越规范,并将充消费政策制约着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制约着产业结
构”的作用方式影响到旅游产业结构的改变。分发挥其动力产业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
展。
三、旅游发展环境构成要素分析
21产业政策环境
(一)政策-法律环境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二十多年11法律环境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过去
基本上是单一的旅行社产业发展成为包括行、住、从我国现有的旅游法律体系看,旅游业发展和
旅游立法相对滞后的矛盾非常突出。一般说来,完食、游、购、娱等门类较齐全的产业结构体系,初具产
业规模形态。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旅游入境人数由善的旅游法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民事基本法:约束旅游企业之间和旅游企业1978年的202.61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12029.23万
人次,同期外汇收入由3.28亿美元增加到292.96与旅游者之间的一般交易规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
⑤
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亿美元。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现在旅游业发展
(2)旅游基本法:规定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水平还比较低,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想、基本原则和旅游活动各主体根本性权利义务,它2004年我国旅游业外汇收入257亿美元,只占世界是旅游法律体系的核心,为其他旅游法律、法规的制份额的4.1%,而同年,美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定和实施提供立法原则,如《旅游法》。德国、英国的国际旅游收入分别占世界份额的
⑥
(3)旅游单行法:针对旅游业具体行业、某一要12%、7.3%、6.6%、5.7%、4.5%、4.4%。产生上述74
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加,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科技交流的扩大,航空费用的降低等。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旅游业表现出典型的“散、小、弱、差”的业态,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我国已经积极研究制定了旅游业的产业支持促进政策,如优势产业政策、国债投入政策、旅游消费政策、旅游扶贫开发政策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缺乏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旅游产业政策,现行的部分政策还存在对发展旅游业的明显歧视,旅游业的发展在总体上仍缺少政策指导。
(二)经济-市场环境11经济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943元,比2000年的4998元增加了2945元,扣除物价因素,5年实际增长50.5%,年均实际增长8.5%,比“九五”时期的5.0%还高出3.5个百分点。国民消费与国民经济保持了几乎同步增长。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82321亿元,比2000年的89404亿元增加了92917亿元,年均增长幅度保持在9.3%以上。
众所周知,旅游需求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经济水平,一个规律性的现象是,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旅游消费将进入需求爆发期。根据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越低,则表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即人们可以用于旅游消费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导致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为6280元,到2005年已经增加到10493元,增加了4213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5年实际增长58.3%。相应地,恩格尔系数从39.4下降到36.7,减少了2.7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标志着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根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支配方向,可以看出其消费偏好,如图4所示。
元,其中,食品支出2914元,占消费总支出的36.7%,医疗保健支出为601元,占7.6%,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为771元,占9.7%,交通通信消费支出997元,占12.6%,旅游支出737元,占9.2%,其他为1923元,占24.2%。消费结构趋于优化,作为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着和用品类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和稳定,旅游、无线通信以及服务性消费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热点和亮点,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拥有较长期的良好预期,成为世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从这一点来看,不仅有利于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国内旅游市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见表1)。
表1
年份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
国内生产总值(GDP)旅游业总收入比重
(亿元)(亿元)(%)
20008940445195.0520019593349825.19200210239855515.42200311669448694.17200413651568164.99200518232176864.22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旅游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成。
(2005)数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据整理而成。
图4 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偏好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943
由表1可知,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呈持续上升趋
势。截止到2005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7%,占当年GDP的4.22%,达到了作为国民经济结构中重要产业的硬性量化指标,但这一结果与支柱产业8%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但从发展态势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增长势头十分强劲,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全面发展,旅游总收入将会有更大的涨幅,达到支柱产业地位只是时间问题。
21市场环境
目前,我国旅游的客源市场已初步形成体系,基本构成了相对稳定的客源地,但旅游市场的分布结构和消费结构尚不够合理,就国内旅游的需求来讲,从产品结构到基础服务设施都存在供给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产出水平。所以必须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加快旅游客源市场多元化发展。
根据我国2000-2005年GDP的增长及相应旅游消费的调查可以看到(见图5),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国内旅游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势头。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今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要形成“三个市场”协调发展的局面,即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地位的提高反映了旅游市场环境的变化。随着
75
生态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健身旅游、科普旅游、教育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的出现和发展,本地和周边市场将成为我国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由于本地和周边市场的客源相对比较固定,客流的重复性比较高,旅游消费具有弹性和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些旅游产品,开展营销活动,将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旅游统计年鉴数据整 理而成。
图5 GDP与国内旅游消费的关系(三)技术-生态环境11技术环境
现代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着高新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广泛应用,并促进了旅游业自身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国的旅游网站主要分为四类:一为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等)的旅游频道,对一些旅游景点、旅游路线、旅游知识等方面做简单的介绍,但因不能全面地提供整套的旅游服务和缺乏专业资源的支持而竞争力不强。二为传统旅游企业自建的网站,如昆仑在线、青旅在线等,这类网站虽基本具备宣传自我和发布信息的功能,但还不能提供全面的旅游服务。三为专业旅游网站,如中国旅游资讯网、西部旅游信息网等,它们一般有风险投资的背景,能以良好的个性服务和强大的交互功能迅速抢占网上的旅游市场份额。四为政府背景类应用服务供应商(ASP)网站。这类网站以国家“金旅工程”公共商务网———金旅雅途网为代表,它们自身不经营旅游业务,而是要构建一座“旅游电子商厦”,为旅游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平
⑦
台,以全面解决旅游企业上网营销、管理的问题。
(2)管理信息系统在旅游业中的广泛应用。目前在我国已经广泛应用的系统有旅游业宏观管理信息系统、中央预订系统、物业管理系统、旅行社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等,使得所有服务如预订机票、车票、酒店房间、旅行路线、景点介绍等只需在家中操作即可完成。如机票预订系统的运用,旅游者只需利用电话或网络就可预订机票,极大76
地方便了旅游者出游,也大大提高了旅游业各部门的管理效率和能力。
21生态环境
旅游生态环境是有自控能力的开放系统,当生产、旅游等活动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时,系统就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当旅游经济活动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时,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这些变化短期内表现可能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最终会影响资源的永续利用,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1)水资源锐减、水污染严重,导致旅游生活用水紧张以及一些以水体为主的旅游景点消失。水资源锐减的同时,水污染也日趋严重。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及旅游区废水不加净化和净化未达标准便排入景区水体,严重污染水体旅游资源。
(2)旅游区水土流失严重。旅游资源的不当开发,使地貌和植被遭受破坏,尤其是公路两侧、湖泊水库两侧、宾馆和房屋等建筑物所在地更为突出。
(3)大气污染威胁加剧。大气污染导致气候变化、酸雨、粉尘、固体废物污染及生物旅游资源的减
⑧
少,严重威胁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作为旅游业发展的软环境,与地区的经济状况紧密相关。若地区经济较发达,居民收入基本处于小康或以上水平,消费能力较强,有较高的出游能力和整体消费意向,且能在本地区或临近区域形成强大的旅游消费市场,那么反映在社会文化形态上,则是居民意识比较开放,社会文化系统以动态多元化为基本特征,对外界文化冲击多持宽容包纳态度。所以,在经济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旅游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区居民的态度上。
Allen、Long、Perdue和Kieselbach(1998)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与旅游发展的程度与其所处的阶段有关”,并把这种态度划分为5种不同的程度:(1)欢欣愉快的程度:旅游发展之初,当地居民十分积极,他们满怀善意地接待旅游者,双方都感到很满意。(2)冷漠的程度:旅游业发展起来以后,人们变得以盈利为目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形式化起来。(3)愤怒的程度:当发生瓶颈效应或饱和现象,或者当本地发生已不能单独解决的旅游问题时,愤怒情绪也就出现了。(4)对立的程度:愤怒越来越公开,旅游成了当地发展带来的所有弊端的替罪羊,旅游遭到坚决否定。(5)最终的程度:当某些人谈论他们所失去的天堂时,另一些人则试图学会在与过去全然不同的一种生态系统中生
活,如果这一旅游地大得可以接待大众旅游,那么它
⑨
就将继续发展下去。这个结论生动地描述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活动与社区居民利益发生冲突的原因及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旅游给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带来的影响。
这种影响通常表现为正反两方面,即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1)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旅游地传统文化的弱化、同化或变异;片面追求旅游效益导致传统文化的商品化、庸俗化;传统价值观的退化、丧失;伪文化形态的充斥导致卖淫、犯罪、赌博和社会伦理失范等,使人们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发展前景忧心忡忡。
(2)积极的影响。表现在旅游地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和步伐的加快;民族认同意识的唤醒和强化;社会文化环境的复苏和重整;传统文化习俗的复兴和当地居民文化自豪感的加强;封闭社会文化氛围的打破和异域文化的良性示范效应等,促进了旅游地的社会文化风貌和居民社会心态、文化观念的改变,加速了旅游地社会文明进步的脚步。滨市委党校学报》,2003(5)。
⑧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可持续旅游的资源环境政策思:考》,载《旅游学刊》,1999(5)。
⑨Allen;LongandPerdue,etal1,1998.“TheImpactofTourismDevelopmentonResidentsPerceptionsofCommunityLife.”JournalofTravelResearch,27(1),pp.16-21.
参考文献:
11王湘《:旅游环境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1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31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1林越英《:旅游环境保护概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51魏烽《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载《财经科学》,1996(3)。
61黄春长《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载《旅游学刊》,1997(1)。
71何桢强、何力成《:上海旅游业的发展应导入社会公德内容》,载《旅游学刊》,1997(2)。81罗高飞《信息化:———我国旅游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载《旅游科学》,1998(2)。
91雷卫中《互联网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载《旅游科学》,1998(3)。
101甘雪春《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与纳西文化的传扬》:,载《思想战线》,1998(7)。
111李力《对旅游业发展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支持政策》:,载《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6)。
121朱应皋《可持续旅游发展论》:,载《当代经济研究》,1999(12)。
131谌亚民《:旅游电子商务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载《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0(3)。
141俞晟《互联网与旅游业发展初探》:,载《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151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载《旅游学刊》,2000(1)。
161张鸿智《民营经济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载《市场经济研究》,2001(3)。
171孙维佳《论:“入世”与中国旅游业的法律环境建设》,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2)。
181罗铮《从游客心理特点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载《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
191敖荣军、龚胜生《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及其内化:研究》,载《旅游学刊》,2002(3)。
201李敦瑞、张先锋、王代敬《我国旅游业市场环境与产:业运行条件分析》,载《科学・经济・社会》,2004(3)。
211周笑源《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内涵及其产品策略》:,载《旅游学刊》,2004(1)。
221吴忠宏、洪常明、钟林生《居民对生态旅游认知与态:度之研究》,载《旅游学刊》,2005(1)。
231杨新军、窦文章《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载《人文地理》,1998(6)。
241吴人韦《旅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载《城市规划汇刊》,1999(6)。
25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http://www.lunw.com。
26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四、结论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
其发展必须全面考虑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环境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需要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方法和措施。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促进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多渠道筹资、投资和融资体系,促进旅游发展;加快旅游立法进程,实现依法治旅;实施企业制度创新,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和竞争有序的产权市场,完善旅游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绿色开发,发展和谐旅游;转变旅游企业经营观念,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旅游网络营销。其中,对于在各种措施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正向或负向的关联,寻找如何充分发挥其整体效力的办法是取得预期支持目标的关键和保证。
注释:
①王湘《旅游环境学》:,22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②STEP分析法即从社会、经济、技术、政策四个要素角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③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245页,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④政协农工组《关于加快制定:〈旅游法〉的建议》,载《中国网》,2002-03-03。
⑤所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2005年统计公报。⑥所用数据来自世界旅游组织2005年7月发布的统计公报。
⑦刘衍衍《电子商务与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载《哈尔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责任编辑:Q)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