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麦田早熟禾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来源:六九路网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l}_201 1,17(I5) 麦田早熟禾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孙晓莉 宋爱颖 孟祥民 孙 影 李 敏’ 张 亚 (1萧县农广校,安徽萧县235200;2萧县植保站,安徽萧县235200) 摘要:应用聚集指标、Taylor幂指数法则和1wao的M 一M回归分析方法对早熟禾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 结果表 明,早熟禾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强度随着杂草密度的增加而增强。这种分布在杂 草密度较低时由环境因素造成,在杂草密度较高时由杂草自身特性或与环境的共同作用造成 .对其抽样技术进行研 究,6种取样方法中平行线式和棋盘式取样误差率较低。同时利用空间分布的有关参数,在允许误差的范围内给出了 不同杂草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关键词:麦田;早熟禾;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 1)15—64—02 早熟禾(Poa anttlLa L.)是近几年萧县麦田和果园发 生较重的一种禾本科杂草,能防除当地禾本科杂草的除草 剂精恶唑禾草灵和炔草酸对该种杂草几乎无效,早熟禾在 当地发生程度逐渐加重、发生面积快速扩大,已上升为麦 田和果园的优势杂草种群。为了解其在麦田的分布、扩散 角线、分行式、平行线和棋盘式6种抽样方法 。,汁钎: r均 每样点杂草数,与相应田块总平均杂草数比较,计筲=缚种 抽样方法的误差率,并进行方差分析 ,从而确定最佳抽 样方法 。 。 1.5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根据1wao提Ⅲ的理沦抽样数 计算公式:n= ( +JB一1),计算理论抽样数。 I1. 习性,笔者于2010年秋,对其在麦田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 技术开展了研究,旨在为今后科学调查和防除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调查于2010年11月l7~20 13小麦出苗后、 早熟禾出齐而小麦尚未封垄时,选择不同类型麦田9块, t为概率保证值,D为允许误差, 、 为M 一M IhllJ1 tl 的参数。将概率保证值t定为1.96,在允许误差(D)分}jlJ 取不同值(D=0.2,D=0.5)的情况下,应刷1wao的 一 回归式M = +tiM中的 、口两个参数计箅 婵论抽 样数 。 每块田面积在0.27hm 以上,采取顺序抽样法,每块田等 距离调查5行,每行每隔10m等距离调查10点,每点调查 0.11m ,每块田共调查50点,按照顺序将每点的早熟禾数 量记录在方格纸上 。 。 1.2分布型测定 由于调查数据离散性大,不易进行分 2结果与分析 2.1空间分布型 2.1.1 聚集指标测定结果5种聚集度指标计算结果 布型的频次拟合 j,故应用聚集指标(扩散系数C、丛生 指数,、聚集性指标M/M、C 指标和负二项分布K值)判 断杂草的分布型,用Taylor幂法则和1wao的M /M回归 分析方法作空间分步型的进一步检验 。 1.3聚集原因分析根据Blackith提出的聚集均数:A= 见表1。所有田块都符合C>1、,>0、M /M>1、C >0、K >0(且<8),表明为聚集分布。 2.1.2 Taylor幂指数法则检验结果将表IJfJ的行走数 据进行对数转换后回归得:lgs ,0.5764+1.16831gM,R= 0.9682>r0ga=0.5764>0,h= 0I(差异极显著),其中l.M y/2J,其中,M为平均密度,K为负二项分布的参数, 为自由度等于2K、概率为0.5时的卡方值( )。当A<2 时,聚集原因是由某些环境因素如人为行为、气候、土壤及 1,1683>1,表明早熟禾为聚集分l布,且具有密度依 性, 即密度越大聚集度越强。 2.1.3 1wao的肘一M回归检验结果表1有_火数掂M 植株生育状况等所致;当A>12时,聚集原因由自身特性或 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 1.4抽样方法比较在原始数据的方格纸上,每块田取 5~12个样点(每点0.11 m ),选择5点、单对角线、双对 得到方程:M =4.1437+1.0417M詹=0.9749> (差异 极显著)。其中Ot=4.1437>0,表明早熟禾个体问棚 吸 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1.0417>1,个体群为聚 集分布。 作者简介:孙晓莉(1972一),女,安徽萧县人,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教育培tJll ̄农技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l一06—28 17卷15期 孙晓莉等麦田早熟禾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65 2.2聚集原因 由表1中的聚集均数^可见,4、5号田 翻、人工除草或化学除草)、用夹带草种的沟渠水灌溉、内 块A<2,其平均密度(M)较小,其余田块A >I2,其平均密 涝流水(发生内涝时草种随水流在田间向低洼处聚集)、 度(M)较大,对聚集均数(A)和平均密度(M)进行回归, 风力吹拂等;杂草平均密度I>3.13时,聚集是由杂草成熟 得到方程A=一1.1290+1.0002M,R=0.9962>r0 (差异 后草种在周围自然脱落、传播或与以上环境因素影响共同 极显著)。把A代入方程,得M:3.13。近年萧县小麦种 所致。 子更换频繁,早熟禾由外地夹带草种的小麦种子经调运传 2.3抽样方法6种抽样方法的误差率见表2。经方差 人,或由于早熟禾草种干粒重较小,随洪水、沙尘暴远距离 分析,6种抽样方法的误差率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以平行 传入 。杂草平均密度<3.13时,聚集由以下环境因素 线式和棋盘式抽样的误差率较低。 引起:人为机械操作(播种夹带草种的小麦种子、土壤耕 表2早熟禾田间调查不同抽样方法误差率比较 2.4理论抽样数在 一 回归式中,已知 =4.1437, ~50株/0.1lm ,将每样点密度( )带入以上方程,得到 =1.0417,取95%概率保证值t=1.96,允许误差D分别 两组在不同允许误差范围内的理论抽样数(n),见表3。 取0.2和0.5。由1wao提出的理论抽样数计算公式:n= 可见当分布型和允许误差确定后,抽样数受样本密度决 ( +p-1),可得下列 定,理论抽样数随着杂草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杂草密度越 大,理论抽样数就越小,即在早熟禾发生程度较重时,理论 2个方程://,.=494.O0/M+4.O0,(D=0.2); 抽样数就较小;当允许误差较大的情况下,理论抽样数就 n2=79.04/M+0.64,(D=0.5)。 会较小,从而给调查带来方便。 表3早熟禾的理论抽样数 3小结 由不同方法的测定结果来看,早熟禾的空间分布为聚 集分布,且聚集强度对杂草密度有依赖性。当杂草密度较 小(<3.13株/0.1lm )时,个体群聚集原因由耕作、播种、 除草、灌溉、内涝、风力等环境因素引起;当杂草密度较大 (≥3.13株/0.1lm )时,聚集原因由杂草本身的就近繁 殖、扩散特性引起,或由杂草就近繁殖、扩散特性与环境因 素共同引起。根据早熟禾空间分布型的有关参数计算,中 等密度下(10~30株/O.1lm ),允许误差为0.2,理论抽样 数为20~52个;若允许误差为0.5,理论抽样数为3~9 个。从抽样误差率考虑,可以采用平行线式和棋盘式方法 根据所调查9块田的早熟禾发生密度范围,取密度1 抽样。 (下转73页) l7卷15期 郝力力等 日本血吸虫内源性siRNAs的研究 73 一RNAs) 。仅仅利用Solexa测序来发现内源性siRNAs ture,2008,453(7194):534—538. 有着不足的一面,Ghildiyal等 利用免疫沉淀的方法来 [5]Li R,Li Y.SOAP:short oligonucleotide alignmen program[J]. 捕获和不同ago蛋白结合的小RNA,然后结合Solexa等高 Bioinformatics,2008,24(5):713—714. 通量测序方法对捕获的小RNA进行测序及及生物信息学 [6]DeMarco R,Machado AA,Bisson—Filho A W,et a1.Identiifcation 分析,这样不仅避免了只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非编码小 0f 1 8 new transcribed retrotransposons in Schistosoma mansoni[J].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05,333 RNA不确定性的弊端,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验验证,进一步 (1):230—240. 阐明了miRNAs以及内源性siRNAs产生的机制,因此免 [7]Lander ES,Linton LM,Bi ̄en B,et 1a.Initila sequencing and anal— 疫沉淀结合高通量测序无疑是目前研究内源性siRNAs最 ysis of the human genome[J].Nature,2001,409(6822):860 有效的方法。 —921. 目前对miRNAs的研究,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实验方法 [8]Waterston RH,Lindblad—Toh K,Rogers J,et a1.Initial sequen 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而内源性siRNAs的研究刚刚 cing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ouse genome[J].Nature, 处于起始阶段,研究对象也仅仅局限于小鼠、果蝇等模式 2002,420(6915):520—562. 生物,它在日本血吸虫体内的作用机制仍需要深入探索和 [9]Ghildiyal M,Seitz H,Li C,et a1.Endogenous siRNAs derived from 研究。目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因此对 transposons and mRNAs in Drosophila somatic cells[J].Science, 内源性siRNAs的深入研究将为进一步揭示日本血吸虫生 2008,320(5879):1077—1081. [10]Borsani 0,Zhu J,Sunkar R,et a1.Endogenous siRNAs derived 长发育机制以及生物学特性奠定基础,为药物靶位点的预 from a pair of natural cis—antisense transcripts regulate slat tolerance 测以及疫苗的研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in Arabidopsis[J].Cell,2005,123(7):1279—1291. 参考文献 [11]Wang Z,XueX,Sun J,ct a1.An”in—depth”description ofthe [1]李成,张滨丽,李杰.RNAi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J].东 small non—coding RNA population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schisto— 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o3):365—368. osmulum[J].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2010,4(2):596. [2]王春梅,李庆章.小分子microRNA及其生物学特征[J].东北 [12]Core LJ,Waterfall JJ,Lis JT.Nascent RNA Sequencing Reveals 农业大学学报,2007(o4):548—553. Widespread Pausing and Divergent Initiation at Human Pmmotem[J] [3]Kawamura Y,Saito k Droosphila endogenous small RNAs bind to .Science,2008,322:1845—1848. Argonaute 2 in somatic cells[J].Nature,2008,453(7196):793— [13]Wu ZD,Lu ZY,YuXB.Development of a vaccine against Schisto- 797. somajaponicumin China:a review[J].Actatropica,2005,96(2— [4]Tam OH,Aravin A,Stein P,et a1.Pseudogene—derived small in- 3):106—116. (责编:施婷婷) terfering RNAs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in mouse oocytes[J].Na- (上接65页)参考文献 —55. [1]丁俊.麦田主要杂草的田问分布及取样调查方法[J].杂草学 [5]张孝羲,程遐年,耿济国.害虫测报原理和方法[M].北京:农业 报,1987,1(3):3. 出版社,1979:172. [2]马小华.麦田野燕麦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J].植物保 [6]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计算机处理平台[M].北 护,1988,14(1):35. 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35—43. [3]王向阳.麦田泽漆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 [7]宋爱颖,杨玉珍 萧县麦田杂草种群演变初探[A].安徽省植物 学,1997,25(1):361—362. 保护学会.安徽省植物保护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4]丁岩钦.昆虫数学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2 2010:98—102. (责编:施婷婷) (上接70页)离出的内生菌株并不稳定,菌株在许多条件 1997,10:560—570. 下容易退化。 [5]李文华,李乐,吴云峰.择漆内生菌的分离及抗病毒活性筛选 参考文献 [J].西北农业学报,2008,17(2):285—288. [1]胡寅,莫建初.国内外纤维素酶研究概况[J].学术研究,2005 [6]张宇昊,王颉,张伟.一种改进的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J]. (6):18—23.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4,12(1):33—36. [2]Mclnmy JA,Kloepper JW[J].Plant Soil,1995,173:337—342. [7]张丽清,吴海龙,姜红霞.纤维素降解细菌的筛选及其产酶条件 [3]Quadt—HallmannA,HallmannJ KloepperJW[J].CanJ Microbiol, 优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10:I10—113. 1997,42:1144—1154. (责编:施婷婷) [4]Cough C,Gahra C,Vasse J,et al[J].J P1aIlt—Microbe Interac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