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俊
摘要:在大数据背景下,单篇式的阅读教学已经不符合学生的阅读需求。整合式教学能够让初中生的文本阅读更高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基于编排特点,整合教学内容; 基于文本内容,选择整合专题; 基于作品主题,构建整合模块。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整合教学; 例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语文教师应加强教学内容整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能力,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安排恰当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最终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一、基于编排特点,整合教学内容
1.单元内的教学内容整合
2.单元间的教学内容整合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对单元间的课文内容进行整合教学。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文本阅读更高效。
例如,《错过》一文主体比较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此,笔者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将之前学过的《记承天寺夜游》、《陋室铭》整合到了一起进行讲解。《错过》这篇
文章的主题是告诉读者:每个人一生都会出现很多错过,尽管错过了生命中的小站,但我们绝对不能错过人生的终点。虽然这篇文章寓意深刻,但由于没有事实佐证,学生理解起来稍显困难。但我们可以将苏轼、刘禹锡的事迹与这篇文章结合起来理解。虽然苏轼错过了辉煌的仕途,但他卻拥有了空明如水的月光和闲适的生活; 而刘禹锡,他虽然错过了飞黄腾达的时机,但他却获得了安贫乐道的情怀。
二、基于文本内容,选择整合专题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要善于基于重要作家的作品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例如,苏轼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非常擅长对“月”的描写,他的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笔者在讲述这首诗时,搜集了苏轼以往有关“月”的作品,设计了“明月知我心——月与苏轼”这一专题。这个专题分为四个模块:
第一个模块是“少年玩月”,代表作品是苏轼的《减字木兰花·春月》; 第二个模块是“离人问月”,代表作品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三个模块是“暮年赏月”,代表作品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第四个模块是“对话月色”。笔者给出了三个题目,分别是《少年苏轼眼中的月》、《中年苏轼眼中的月》、《暮年苏轼眼中的月》。要求学生们从三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写一个小诗词或是散文。
专题结语:通过诗人对月的不同感受,我们可以看到他生活变迁以及心灵成长的过程。
三、基于作品主题,构建整合模块
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基于文学作品的主题来构建整合化的教学模块,这样,才能让初中
生在阅读课堂上进行高效化的整合阅读。
例如,《相见欢》和《浣溪沙》都是描写诗人内心伤愁的词。其实古诗词中描写“愁”的诗句有很多,但诗、词人各有所愁,所以表达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专题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诗词赏析”,赏析的作品有五首,分别是李煜的《相见欢》、晏殊的《浣溪沙》、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及李清照的《武陵春》; 第二个模块是“诗词分类”; 第三个模块是“愁之所起”; 第四个模块是“愁之性别”。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创造性适用,深度开发并整合教材内容,将教学资源合而教之; 另外,还需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氛围; 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新旧知识的结合,促成多维目标的整合,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笔者相信,在整合与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下,初中语文课堂将更加灵动,更加精彩。endprin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