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内容很广的概念,如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宗教等都可以纳入文化的范畴。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资源构成,和自然资源一样,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因为文化资源有传承文明的历史作用,更因其自身具有的价值因素。
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可以说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而对人类自身创造的文化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却肤浅的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把眼光转向了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价值得到关注,正确地评价文化资源的价值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文化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一)文化资源的内涵
文化的定义很多,一般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方式,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知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处理人类社会生存所涉及的众多关系的技术系统等内容。
文化是一种态度,是人类对外部世界和物的基本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侧面,如经济、政治、风俗、社会等方面。在千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人类对待事物的积极向上的、肯定的、有效的态度形成了具有强大传承能力的文化资源。比如,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希望拥有财富和安定的生活,就把这种希望寄托在一些物品或者活动上,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民间工艺、民俗活动、民居建筑等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形成和传承具有强大的动力和完善的机制,伴随着人们的传承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成为今天引人瞩目的文化资源之一。
文化资源是指人类为开辟、发展和完善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改造利用自然、维系社会规范和塑造人类自身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存在于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存在于社会文化状态之中,存在于整个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创造过程之中。
文化资源的本质是智慧与文明,是人类精神的升华和智慧的凝聚。虽然各种文化资源的形态迥异,有的是无形太、无构体的,但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知识的凝结,文明的衍生、历史的积淀、智慧的结晶。
(二)文化资源的类型
文化资源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分类体系。
1.按性质的角度划分,可以将文化资源分为物质文化资源与精神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名胜古迹、历史遗址等有形的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一些民俗民风、民族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从统计评价角度划分,文化资源可划分为可度量的文化资源和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可度量的文化资源是指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来具体估计和测量其特定时间的价值的资源种类,如历史文物、建筑、工艺品等;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是指不可用现实价值来衡量的资源类型,如民俗、戏曲等。
3.按历时性划分,可以分为文化历史资源和文化现实资源两大类。文化历史资源主要是指前人创造的物的凝聚,按是否有实物性形态又可分为有形文化历史资源和无形文化历史资源,其典型代表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按物质形态也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是指已经出土的和尚埋藏地下的各种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历史典籍、艺术品及其他各类器物和不可迁移的历史遗迹包括建筑、壁画、居落、石刻等。无形文化遗产是指以人为载体,依赖人的声音、形体动作、表演等人的行为而表现的文
1
化形式,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岁时节日、信仰等。文化现实资源是指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的转化。按物质成果转化的智能含量,又可分为文化(现实)智能资源和文化(现实)非智能资源。
(三)文化资源的特征
1.文化性。文化属性是文化资源的最基本属性。它使文化资源具有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价值,任何一种文化资源都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真、善、美的文化特质。
2.传承性。文化资源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具备了很强的自我传承能力。很多流传至今的文化资源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其衍生和再生能力。多数情况下,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播都要有个良好的、健康的、及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载体,比如宗教、手工技艺、民俗风情、书籍典章等。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就是一个例子,虽然近年来学习书法的人不多,但更为先进书法传承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和数码印刷技术,使得书法得以传承有了先进技术的保障,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同时,文化资源的地域特征和人文优势也是其传承能力的保证。如北方的明间剪纸艺术,堪称民间工艺的极品,被誉为“活的化石”。我国的剪纸艺术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到清朝以后更加繁荣。在民间,有很多从事民间剪纸艺术的民间艺人,他们采用各自不同的传承机制引导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播,因此使得剪纸艺术在今天依然风采不减。
3.共享性。文化资源虽然具有地域归属性,但从欣赏和享用的角度来看,它具有人类的共享性。作为人类文化资源的宝库中的一部分,任何文化资源的被认知和被欣赏都不具有排他性,它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4.耐久性和不易污染性。大凡文化资源,不论其是物质状态的,还是精神状态的,它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像自然资源那样易消耗和易污染。文化资源的这个优势和特点,无疑是最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之要求的,这同时也就决定了它必然要越来越成为经济的核心和社会的新宠。
5.消费性。文化资源传承的内在动力就在其具有消费性。。文化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人类的文化消费导向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这也是文化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6.价值难以衡量性
由于文化资源自身特点和具体价值类型不同,文化资源的价值不易衡量,人们对同从一文化资源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其结果有很大的差异。文化资源价值的计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更没有完善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估。
二、文化资源的价值
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具有其自身价值。文化资源的价值具体分为以下类型: (一)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
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是其最显著的价值本体。文化价值作为文化资源的核心和本质,它体现了文化资源的社会性和人类活动赋予资源的深厚价值取向。一方面,有些文化资源本身就是文化,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鲜活的文化,具有原生态的文化基因,通过它人们可以认识一些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了解这些民族本身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一些纯粹的自然景观,有时因为人为的文化定义,也可能成为文化资源或者文化景观。比如一些旅游景点,由于定义了人文价值,使得对自然景观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变成人文荟萃。如佛教圣地五台山,五台山作为纯粹的自然景观不甚显著,但佛教文化的深厚传承却使其成为远近文明的朝圣之地。这些就是文化资源内在文化价值的体现。
(二)文化资源的时间价值
分析文化资源的时间价值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2
1.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久远性。一般地,形成的历史年代久远的文化资源,其时间价值要高于年代较短的资源。时间是检验文化资源生命力是否旺盛的重要尺度,是检验文化资源是否具有强大传承能力的试金石。从实践的角度看,一件东周列国时期的文物,其价值显然要高出隋唐以后的文物价值。因此,时间成为文化资源评价与考察的一个重要指标。截至2003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并公布的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一共有29处,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长城、秦兵马俑等,都表现了时间价值的重要性。这些文化资源的形成和成熟年代均处于我国历史的早期阶段,并且具有较强的传承与保护能力。
文化是人类劳动和思想意识的积淀,长期的劳动和思考凝结在这些巨大的文化载体上,就形成了今天的文化资源。越是久远的文化资源,其中蕴含的人类的文化因素越多,也就越具有高贵的价值。
2.文化资源的稀缺性。物以稀为贵,因此稀缺的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可度量价值。一些文化资源由于时间久远,逐渐衰微,逐渐成为稀缺资源,也就因此具有了更加昂贵的度量价值,古代文物的价值就是如此界定的。对资源稀缺性的度量是相对的,目前还难以拿出一个很理想的稀缺性参数来客观地评价和衡量它的价值。比较可行的方法是比较这些资源的稀缺程度,并利用非参数的方法来进行资源的比较评价。
3.文化资源生成年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文化资源的形成受到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极大影响,康乾盛世形成的文化资源就比较丰富,至今我们都可以在民间的许多地方看到当时流传下来的一些物件和钱币等。这就是说,只有发达的文化和社会经济状态,才有可能孕育和衍生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资源,也才可能形成文化资源历经朝代更替的传承。盛世的文化更能够体现出发达的社会经济对文化的滋养和贡献。
4.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文化资源的衍生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即所谓的民族文化或者地方文化。我们从旅游的角度不难看到各地倾力营造的具有当地浓郁文化氛围的旅游产品。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方面,不能简单地把文化的差异诠释为优劣之间的得分差异。如我们看到湘西民族文化和陕西风情时,引发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遐想,不会产生拥此砭彼的概念,不会形成对两种不同文化资源的褒贬争论。所谓的比较优势在这里实际上体现为个人价值取向与文化的趋同,也就是你更加喜欢哪一种文化氛围。优势的体现实际上在这里更多地被表现为崇尚者的数量比较,比如喜欢佛教文化的人比崇尚道教文化的人可能会更多一点,但这同样不会成为佛教高于道教的理由,即比较优势。
(三)文化资源的消费价值
消费性作为文化资源重要特征,就说明文化资源本身包含的消费价值。但是其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消费,具有物质消费不可替代的功能取向。如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体现更多的依托于文化产品的消费。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文化资源消费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资源消费成为国民消费增长最快的领域。例如,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大幅增长,古代建筑、传统民间工艺、个人收藏等的消费能力显著攀升,说明了文化消费的蓬勃发展势头。
(四)文化资源的科学研究价值
文化资源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其本身包含着科学研究价值。文化资源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保留和反映,是后人获取科技信息的源泉。它为人类进行科学研究、考古等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科学家通过对一些文化资源的研究可以了解世界,探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未来。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它经过历史的洗礼与沉淀传承又相对完整的保留着,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剧作家提供了考察研究的范本。
3
(五)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
文化资源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岁月沧桑,保存、流传下来,反映着历史传统和文化变迁。,如古代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它们历史悠久,本身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是历史留给人类的精神财富。很多文化资源都远离都市,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得以比较完整的保留到现在,供人类参观和研究,如一些民俗民风、宗教信仰、节庆庙会等。这些文化资源为地方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详细的资料,对于认识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还有很多文化资源被开发,通过旅游等形式使更多的人动态的了解文化、认识历史。
(六)文化资源的美学价值
文化资源经历史的选择、传承至今依然保存较好,而且又各具特色,韵味不尽相同,都是源于其本身所体现和传承着人类对美的追求。如民族工艺品、民族表演艺术、民族服饰等,它们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老动和智慧的结晶,展现着各民族的生活风貌、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历史对物的选择大都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规律,这些包含艺术价值、美学价值的文化资源当然不会被历史遗弃,而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使其完整的展现在人类的各个历史时期,供人类观赏愉悦。比如陕西西府(宝鸡)地区的民间艺术工艺——彩绘泥塑作品,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大红大绿的色彩、舒畅淋漓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他们所塑的十二生肖,形象生动逼真、制作变形夸张、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如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皮影、木板年画、石雕、青铜器复制品等等,都具有观赏愉悦的审美价值。这些物品给人的美感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而且体现在其内涵上,其作品反映的对象都是生活中的事物,不仅表现了当地淳朴的民俗民情,而且融入了创作人的思想情感和善恶的判断;即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人生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也表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那窗花来说,以象征、谐音等剪纸手法,充分调动各种民间工艺美术语言,使一幅幅小小的窗花在装扮生活的同时,寓进了安宁(鹌鹑)、祥和(鹤)、喜庆(磬)等美好愿望,使方寸之中的一张彩纸,融进了整个大千世界。
(七)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
文化与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许多地区利用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变文化资源为经济资源,产生经济价值。我国有许多经典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老区,他们大多位于地势险峻、风景优美、生态宜人的山区。把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文化娱乐、观光旅游之中,二者相应生辉、相得益彰,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有利于把红色经典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又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所以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通过对民间艺术真实的展演、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不断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与此同时,对传统工艺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成旅游商品,游客购买当地的旅游商品,对当地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三、文化资源价值评估
多数文化资源都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资源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社会属性的不确定。这种不确定表现在时间、地域、历史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就外化为不确定,就给评估带来很大困难。所以文化资源的评估方法也具有不确定性。目前主要的评估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统计报表评价法
统计报表评价对文化资源基础统计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文化资源评估的基本方法。按照统计学的方式建立和完善文化资源的统计评价体系,这个体
4
系主要包括:
1.资源统计台帐
统计台帐是统计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作为统计调查的基础资料。首先要开展文化资源调查,建立完善的资源登记制度。在登记的开始,就依托统计台帐的数据登录和采集标准,严格统计,认真汇总。但是由于文化资源种类繁多,相互关联较强,难以得到满意的登记。较好的方法是建立分类文化资源统计台帐体系,做好各地区文化资源登记管理工作,建立基础的统计数据库,对文化资源的评价提供有效和长期的保障。 2.文化资源月度/年度异动报表 文化资源随时都发生着变化,很多文化资源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些变化从统计学的角度,变成了资源异动的信息。建立一套文化资源月度/年度异动报表,对文化资源发展态势作出及时、积极的评估,对于文化资源的基础评价体系具有重要影响,对评估的可靠性和对资源瞬间状态的把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文化资源存量报表
根据各地区文化资源统计台帐,建立文化资源存量报表,有利于当地文化部门掌握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基本情况,把握文化资源状态,对于保护和传承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存量调查,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地区相对完整的文化资源统计数据,便于作出地区间的比较。
(二)问卷评价
问卷评价一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一些无法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问卷调查可以根据特定文化资源的特征,详细设计适合该类文化资源特殊情况的问卷和问题,对于评价者的选择也有针对性。
如民俗文化资源、区域性文化资源、地域文化、乡土人情、民族音乐、宗教文化都比较适合问卷评价。可以制定专门的调查问卷对资源的基本状况作出评价。
(三)专家系统评价
专家系统评价就是通过多位专家的意见征询,经过科学合理的总结评审,作出最后的评价,常用的是德尔菲法。德尔菲评估法是一种反馈匿名征询法,在对所要评估的问题征得首次专家的意见后,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再匿名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再集中,再反馈,直到得到稳定的结论。它是一种利用询函形式的集体匿名思想的交流过程。
文化资源价值的评估是一个综合程度很高的系统工程,很难有一个现实和成熟的标准。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测量方法只要得出大致相似的、符合实际的结论,就可以认为是合理的。实际上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效用,就是“享受文化”。文化资源的评估要基于其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来考虑,如果离开这一点,所有的评估都将是虚无的,精心构建的方法也就失去了评估的主体。
四、提升文化资源价值,彰显民族品质
文化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包含重要的价值要素,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强,并且已深深地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过程,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文化资源的价值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提升,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文化资源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着力提升文化资源价值,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实现文化资源的渊源流传。只有这样,文化资源才能具有活力与张力;也只有这样,文化资源才能真正从文化走向经济,并成为构成经济本体的核心要素和推动经济循环发展的基本动力。这个提升与转换的过程非常重要。
而要实现这种转换与升华,就必须首先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文化资源自身所秉具的优势和特征,并在这个基础上遵循特定的法则和规律,而高度个性化创造性地实施之,
5
实现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始至终都必须突出科学性和创造性,切实做到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各种文化资源的性质与价值,严格按照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性和特有的美学品格,合理而有序地进行保护和利用,开发和创造、展示和发展。在这方面,我们是有很多成功范例的:
1.在物质型的文化资源方面,像敦煌、故宫、长城、平遥、丽江、大唐芙蓉园、苏州园林、乔家大院等,就都是成功地实现了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价值转换与提升。比如敦煌,作为文化资源,本来是只具有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不具有资本性质和经济价值的。但在经过科学的转换和有效的提升之后,便源源不断地派生出了巨大的资本价值和经济效益。它不仅衍生出了敦煌学术、敦煌旅游、敦煌考古、敦煌艺术,而且还衍生出了舞蹈《千手观音》、《反弹琵琶》,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电视连续剧《大敦煌》以及张大千、徐悲鸿、谢稚柳、常书鸿等人的书画艺术。敦煌的资本价值和经济效益,就正是从这个衍生过程中产生和增殖的。乔家大院原本也只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但一经价值开发,它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特别是当由它所衍生出来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播映之后,到乔家大院参观的人数便骤然激增,经济效益及价值也随之而大幅度上升,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从资源向资本的价值转换与提升。
2.其他像精神型的文化资源,诸如中国古典文学、民族文化、传统艺术等非物质物质文化遗产,其在从资源向资本的转换与提升的空间和域值就更为广和大了。从《论语》、《周易》、《孙子兵法》、《史记》、《离骚》、《三国演义》,到《韶乐》、《霓裳羽衣舞》、《清明上河图》、《花木兰》、《西游记》、《杨家将》、《齐民要术》、《红楼梦》、《梁祝》等,就都在不断地实现着从资源向资本的转换与提升。关键在于实现这种转换与提升的途径、方法、内容与形式是否科学,是否先进,是否具有创造性?在这个问题上,其所产生的资本价值与经济效益,乃是完全与主体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小、强弱与优劣而呈正比例关系的。也就是说,实现者的文化素质越高,创新能力越强,其在实现中所达到的程度也就越高,所提升的价值也就越大,得到的效益也就越好。
参考文献:
1.米子川,“文化资源的时间价值评价”,《开发研究》,2004年第5期 2.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3.霍彦儒,“西府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利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的文化资本理论基础”,《生命力研究》,2006年第9期
5.李东红,杨利美,“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成本核算与经济补偿”,《思想战线》,2004年第3期
6
后记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