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国重器观后感1000字(精选5篇)

来源:六九路网
⼤国重器观后感1000字(精选5篇)

⼤国重器观后感1000字(精选5篇)

  看完⼀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国重器观后感1000字(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国重器观后感 篇1

  《⼤国重器》,⼀部记录新中国⼯业崛起的长歌史诗;《⼤国重器》,⼀帘见证中国⼯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这股从民族⼯业⾎脉中迸发出的最强⾳在11⽉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中国民族⼯业的全⾯崛起。

  这部纪录⽚讲述的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成就,作为建国以来第⼀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型⾼清电视纪录⽚,《⼤国重器》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活和梦想,通过⼈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到⼤,到赶超世界先进⽔平背后的艰⾟历程。

  从这个纪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及巨⼤的潜⼒。从⼏⼗年前我国的装备不被其他国家认可,出⼝⼀台机器简直⽐登天还难,还要看尽外商的脸⾊,但如今世界各地的施⼯现场上都有中国制造的机械装备的⾝影,这是⼀个巨⼤的转变,每个中国⼈都为之⾃豪的转变。

  例如在世界上最⼤的磷肥选矿⼚,这也是沙特政府矿业开发的⼀个重要项⽬,这个项⽬需要很多的设备,把⼏百家⽣产的设备集合起来,变成⼀套完整的设备,如果没有⼀套完整的设备系统,就⽆法做世界上⼯程的总承包,⽽在这个项⽬中有中国制造的机械在参与运转。装备制造,尤其是⾼端装备制造,在⼀个国家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装备中国是为整个中国的发展提供⼀个基础的⼿段。

  装备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以前中国是磷肥进⼝国,但现在我们所⽤⽣产的这套机器核⼼设备已经完全国产化,中国现在是磷肥第⼀⼤出⼝国,这就是装备制造业对⼀个国家的影响。现在中国已经挤进全球225家承包商的⾏列。这些发展与我国各⾏业的创新是离不开的,我国有着⾃我研发系统,有些技术是世界上独⼀⽆⼆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数控机床,这是装备制造业的核⼼,⼀个国家数控机床的发展对⼀个国家有着很⼤的影响。我国现在的各项装备都是依靠⾃主研发,这些研发都是那些创新⼈才的努⼒,还不乏⼀些⼥性,这是让我尊重与崇拜的。

  中国在进步,由以前的进⼝到现在的出⼝仅仅在⼏⼗年之间,我们已经追上了世界发展的脚步。这是每⼀个⼈都应该感到⾃豪的,我们不会因为没有独⽴⾃主的技术⽽让其他国家⼩看,这是我们的能⼒。看到那些机器发挥它们各⾃的功能时,我觉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们有些技术还是要依靠其他国家,还不能与世界上强⼤的装备制造国相⽐,例如美国和德国,我们还是要努⼒,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装备制造业对⼀个国家的影响,这不仅仅影响装备制造本⾝,还对新能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要靠设备发现及利⽤新能源,我国新能源占到全部能源仅仅百分之⼏,与有些国家的将近⼀半还是有很⼤差距,所以尚未获得真正的成功,我们还是要努⼒,但我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着⽆穷的信⼼,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的潜⼒是巨⼤的。

  ⼤国重器观后感 篇2

  听说为纪念国务院《关于抓紧研制重⼤技术装备的决定》颁布30周年,拍了⼀部⼤型⾼清⼯业电视纪录⽚《⼤国重器》,以宣传中国装备⼯业30年来取得的伟⼤成就,共六集。《⼤国重器》讲述了⼗⼋家装备⼯业企业的成就,以及他们的领导⼈、技术⼯⼈的学习先进技术并加以创新、创造的精神,⿎舞⼈⼼,他们的事迹成就值得效仿。

  花了⼏天时间看完这部系列⽚,感触很多。

  ⾸先,虽然这么多企业获得的这些成就都很值得说道,但除⾮是与之密切相关的⼈员,知道这些企业的国⼈是⾮常少的。可以看到,这些企业基本上都已经上市,对这些企业的宣传,⼀是在全国树⽴⼀个可以学习的典型,⼆是⿎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在当代的企业转型中实现⾃主,三是为中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指出⽅向。

  其次,这次宣传的主要还是⼀些先进装备的制造,宣传的⽬的性很强。这些企业都很典型的在⼀些领域站在了世界⼀流⽔平,甚⾄是世界最先进的⽔平。这充分的说明了改⾰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制造业⽔平上的极⼤提升,从⼀个基本没有重⼯业基础的制造业弱国,到现在的制造业⼤国,我国的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和基层的技术⼈员经历了很多,也有了⾮常多的发展,应该说是基本上完成了进⼊跨国企业⾏列的初始积累并逐步进⼊国际市场。

  再次,这些记录篇针对企业的领导者和技术⼯⼈的篇幅很多。⼀⽅⾯是对他们在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做出的贡献,更主要的是为中国众多的企业领导和⼴泛的技术⼯⼈树⽴⼀个先进典范,告诉他们只要\"真的\"想要完成⼀个⽬标,凭着中国⼈的能⼒和智慧,这个⽬标⼀定能够完成,只是实现的.时间的长短不⼀。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做⼈必须要有相当强烈的⾃信⼼和实践能⼒,这样才能够完成⾃⼰的⽬标。

  最后,这些企业多是打破了某些领域的垄断⽽获得相当⼤的成功的。当今的⼤企业⼤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很多⼈根本就没有勇⽓在⼀个有垄断的领域中创建⼀番事业,这部纪录⽚的宣传,不仅宣传了正能量,更是要让⼈们有⼀种打破垄断,开创新事业的信念。

  总体来说,我看到了装备⼯业的⼏个⽅向的发展,⼀个是总体的、⼤型的、集成的装备制造,⼀个是材料的、零部件的基础装备部件的制造加⼯,还有⼀个是⼩型精密仪器装备的制造加⼯。但不论那⼀个,只要有成为世界⼀流的愿望,都要做到更⾼的效率、更⾼的精度、更低的成本,最主要的是有⾃主的先进的核⼼技术能⼒,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制于⼈,才能有光明的未来。未来的制造装备业可能会竞争的极其激烈,但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中出⾦,实现⾃⾝的升华。我们不仅要成为制造业⼤国,更要成为制造业强国,以实现中国梦,实现共产主义。

  ⼤国重器观后感 篇3

  《⼤国重器》记录了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及创新,机床,轨道交通,⼯程机械,电器装备,重型装备,海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先我想到的是⽚中有那么多的优秀技术⼈员敢于拼搏,敢于担当,“严谨的⼯作态度⽐⼯作技能更为重要”,有个好的态度,不会的技能可以学,但如果有技能只是把⼯作当成任务草草了事,那照样是做不好⼀件事情的,⼀个德国学习回来的⼥焊接技术说了⼀句“焊品如⼈品,要表⾥如⼀”我在想我们公司⼈员真能做到把公司当成⼀个⼤家庭吗?⽚中也讲到⼀个拉⼩迪琴⽼⼯程师从年纪轻轻进公司⼀直到退休⼀直在做⼀件事情,他说:“我们⼯⼈把⾼科技的产品做出来也是⼀种了不起的创新”,在他⾝上可以看出公司的事情就是他的事情,那种⼯作精神,很让⼈感动,⽽且他的创新就是把东西做好,其实也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去设计只需做好,如都像那⽼⼯程师那样就没什么是做不好的了,我们都能做到吗?所以我们要建⽴更完善的⽣产制度,但监督好像更为重要,我们制定过⼀系列的制度,但执⾏到最后好像都没有执⾏了,(就像⼀个《员⼯提案》⼀样,今年好像就执⾏过2次,前2次都⽆果⽽终)现在是第三次,标准⽂件还没有最终下发。我觉得我们好像缺

少这种担当,负责,及严谨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数控机床以后的发展只有那么⼏点,更⾼的精度,更⾼的速度,更⾼的稳定性,更完善的功能,⽚中也讲到⼀家数控机床⼚有那么多的机床卖不出去为什么?因为它没有好的精度,没有快的速度,注定要被好的机床替代,因为现在产品的精度越来越⾼,⼤家也许都知道现在有些机床都论⽄卖的,那样的话是在卖⾼科技的数控机床吗?不是的,是在卖铸铁!⾼精度的产品没有⾼精度的机床它⽣产的出来吗?我在想,近快⼀年了的丝杠热变形我们解决了吗?我们讨论过的⽅案落实了吗?难道是我们公司解决不了?难道要像机床漏⽔的问题⼀样要处理⼀两年的时间?的确我们做的不好,我们做的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还有很多,就像客户要求的打样产品⼀样,我们认为可以了,其实有的还没有达客户要求,严谨的⼯作态度很重要,样件不合格就失去⼀个订单,就像⽚中清洁船内部如不穿厚⾐服,不戴⼿套,不拿⽑⼱,汗⽔滴在上⾯就会有隐患⼀样,他们对⼯作进⾏了标准化,我们现在也在做,我想我们也可以做好。

  每集都会讲到⾃主创新,我想我们也⼀样没有⾃主创新技术,也是⽆法形成核⼼竞争⼒,现在市场上的机床凭借低成本,低价格优势聚拢客户,机床也越卖越便宜(⾼端除外)便宜后它的质量肯定会下降,当产品性能,质量存在⼀系列问题时,终究还是会失去所有客户,就我们⽽⾔唯有掌握核⼼技术,(我们的核⼼技术在哪?有哪些是我们需要去努⼒的)⽣产⾼精,⾼速,稳定的产品才能⾛的更远,“⽚中有个数控加⼯的拿个深度尺还讲解说道,加⼯这个⾼精度产品”有点不符合实际,但我们要做的是需要实实在在去做,让“品质改变未来,服务成就梦想”离我们更近⼀点。

  ⼤国重器观后感 篇4

  11⽉6⽇,我国第⼀部⼤型⾼清⼯业电视纪录⽚《⼤国重器》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正式开播,吸引了全国⼈民的眼球,更是成为⾏业关注焦点。

  这部电视纪录⽚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摄制组北上南下,深⼊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程机械、重型装备、通⽤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该⽚重点关注重⼤装备企业⾃主创新和转变发展⽅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势,⽤感⼈的讲故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现在我们都在学习《⼤国重器》,这让我不得不想起清末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接下来还有预备⽴宪、戊戌变法和摧毁了封建社会的⾟亥⾰命。如果眼光再延伸⼀点,甚⾄能让我想起⽇本的明治维新。⼤国重器的蓬勃,让我借助现代的传媒⼿段,通过些许的想象,看到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唐⼭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兴旺起来的民族实业,也能透过记忆中路过的风景看到的荣宗敬荣德⽣们满怀救国⼤义的⼀腔热⾎,还有我⾃⼰曾经待过的湖北⾃强学堂,路过的汉阳铁⼚遗址。

  回到《⼤国重器》。我看到了很多⾼精尖的设备,看到了⾼端制造业中聪慧的善于创新的现代⼯⼈,也看到了国内这些⾛在⾏业前沿的领军企业如何在国际商业环境中冲锋陷阵。就连欧洲⼈在北车集团⾯对即将出⼚的CRH系列动车组也在感叹,这才是欧洲的⼤⼯业梦想啊!可是很遗憾,我依然只看到“器物”层⾯的⾰新和创造,对于制度层⾯的改⾰,我没有很深的体会。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中还有很多感想要说,⽽我要提的是,中国⾼端技术产业的研发和⽣产产业是必不可少的民⽣⽂化;并且,它与美国、西⽅乃⾄整个星球在进⾏着如⽕如荼的科技创新、市场竞争,及国⼒、国民智慧、毅⼒的较量。这句话其实在⼀开始要说的,“中华的全体为⾼端产业奋战在第⼀线的⼯⼈们、技术员、⼯程师们,您们⾟苦了,你们的故事,⽐⾐着华丽的明星们要耀眼、感⼈得

多,你们憨厚的⾯孔,其实展现着朴实⽆华的东⽅⾯孔的美……⾟苦了,让我们⼀起加油吧!”  这个世界,追赶的时间、追赶的是速度,这个世界,不管哪个领域,我们要⽤勤劳、坚强、勇敢和实⼒来赢得⼈们的尊重和钦佩。加油!还有很多感想要说,从今天起,我学会了尊重科研的这⼀群⼈,制造产品的这⼀群⼤众,我敬爱你们,尊重你们的贡献,钦佩你们的勤劳,加油。现代化,国家要强⼤、民族要富强,我们不能停⽌我们追赶世界的脚步!

  ⼤国重器观后感 篇5

  《⼤国重器》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该⽚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活和梦想,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到有,赶超世界先进⽔平背后的艰⾟历程。

  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突飞猛进,然⽽依然⾯临中⼩企业没饭吃;劳动⼒成本逐渐增⾼竞争优势减⼩等现实问题。不过⽆论如何,作为⼀部略显特殊的纪录⽚,《⼤国重器》给了我们⼀次机会,去关注默默⽀撑着我们的⼯业制造业。⽚中为我们介绍的杨建华,是沈阳⿎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个普通的焊接⼯⼈,⾃⼰琢磨着学会了⼩提琴,但就是这双按动琴弦的⼿,当年制造出了百万吨⼄烯压缩机的外壳,现在⼤型压缩机的外壳焊接中,普遍采⽤的分体焊接制造技术,这套⼯艺是杨建华靠⾃⼰的经验,在⼯作中⼀步⼀步摸索出来的,不得不令⼈佩服!还有来⾃西安陕⿎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印建安,在⼀次全⼚⼤会上,把⼀封来⾃云南云峰化⼯⼚的信念了⼀遍⼜⼀遍。信⾥,⼀名⼯作在⼀线的⼥⼯,诉说了她在使⽤硝酸机组时的困惑,由于机器性能的不稳定,让她随时都担⼼⾃⼰的机组出现故障。这封信震动了所有员⼯,他们把云南的这套机组拉回了西安,并捐款130万元,为这家化⼯⼚更换了最新型的设备。

  《⼤国重器》反映了这样⼀批有信念、有坚守、默默奉献的中国⼯业⼈。这些⼯业⼈中,有雄⼼勃勃向⾼端领域进军的企业家,有数控机床研发中屡败屡战的⼯程师,有动车制造中精益求精的⼥焊⼯师傅,更有⽆数个车间⾥那些最普通最寻常的⼀线⼯⼈。这样⼀些⼈,如果不是《⼤国重器》的播出,可能根本不会被⼀般公众所知晓。然⽽,正是有了他们的热情、理想、信念、汗⽔、青春和付出,这个国家的产业才有了脊梁,这个国家的梦想才有了最坚强的依托!打造⼤国重器需要知识和技术,同样需要信念和风⾻。

  作为第⼀部反映中国装备⼯业的纪录⽚,尽管《⼤国重器》仍存在着缺陷与不⾜,对于中国装备⼯业“⼤⽽不强”的警⽰处理得还是⽐较淡化的,但是它见证中国⼯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农业是⽴国之基,⼯业乃强国之本”,《⼤国重器》向全球昭⽰中国民族⼯业的全⾯崛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的⼯业的希望,燃起了我们做⼯业⼈⼠的对⼯作的热爱和信⼼,让我们为我们的⼯作感觉到由衷的⾃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