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闲聊 2010-07-22 17:37:25 阅读42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多位80后,70后甚至60后的中国母亲与马可交流时,几乎都
问过一个相同的话题: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60后母亲(孩子都读大学了)说:我说什么儿子都不愿意听。有时候,我一开口他就发脾气!我不
明白到底怎么了?
70后母亲(孩子还不到5岁)说:我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可怕,叫他不要乱说乱动,他偏偏对着干,
医生都说他有多动症了!
80后母亲说:我的孩子还不到两岁般,怎么也开始反对我了?整天和我唱对台戏,这样下去,如何
是好?
关于这个话题,我说了不少,她们似乎都明白了,一个个又都说做不到。鉴于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
题,有必要把我跟她们说过的话整理一下,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问过她们:为什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
第一,要求孩子听话,就等于抹杀了孩子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他们往往和生身父母也有很大差异。要求孩子听什么话?难道你能保证跟他讲的话,就是他应该听的话?那样,我们岂
不都是圣人?
第二,如果要求孩子听话,孩子将来恐怕只能达到我们的知识和修养水平,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孩子将来必定要超过我们的,他们不超过我们,就是我们的失败。要让他们超越我们,就应该为他们创造宽松的成长空间。往往是那些不听话的孩子,才会有创新和创造。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前赴后继地墨守
成规和固步自封,中华文明也因此落后于主流文明世界。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知道怎样跟孩子讲话吗?答案是很可悲的,我们不知道。看看我们是怎么长大
的,也就明白了。
从父母那里,从幼儿园到中小学教育,我们都接受着这种“听话”教育,几乎都是在训斥甚至是打骂中长大的。即使你自己没有被训斥和打骂,也无数次亲历过别人的遭遇。一位自称一直受老师和家长宠爱
的90后女孩,也享受过轻蝇级惩罚——被老师用粉笔头打过。
长期的“耳濡目染”,我们的脑子里灌满了很多训斥和教训词汇和语气,也就自然而然地不会跟孩子说话了!如果说你没训斥过孩子,第一种可能是你就那么干的,自己还“身在庐山”呢!另一个可能是,你
把那些诸如多吃点,多穿点之类关心的话,说得太多了,做得太到位了!那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我们这样跟孩子相处,孩子能接受吗?
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给孩子爱太多了,对孩子的期待太多了。我们这一代都吃过苦,甚至因此失去了一些机会。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期待自己的下一代能过得好,尽可能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而这
恰恰加重了孩子生活和心理负担。他们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越来越少。
我们对孩子的关爱和照顾,唯恐不到位,父爱和母爱像燃烧的烈火,都快把孩子烤化、烧焦了,孩
子受得了吗?
第四个问题,我们到底对孩子心理知道多少?可能不是知道很少,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如同是一张白纸。他们不知道是非和善恶,而这恰恰是一种我们今生都达不到的思想境界。我们身上,已经打上太多了传统的印记,又被强加给了很多的价值观。从这一点来说,我
们不如自己的孩子。
一个没有价值观的孩子,其心理是脆弱的,也是不愿意被干涉的,而我们却一再干涉,你说他们烦
不烦呀?不如问问自己,你愿意听从别人的指责吗?你都不愿意,何况是脆弱的孩子?
让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真是太难了,因为我们想的、说的和做的太多了;毁掉一个孩子纯真的心灵,
却太容易了,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正常心理形成的路上背道而驰! 说到底,还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给父子、母子关系,来一个准确的定位。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早都被绑架了!我们曾经被告知,“长为尊”,“养不教,父(包括母亲)之过”。
中国父母,地位太高,责任大了。
我们有义务教给孩子一些生活常识,尽可能给孩子好一点儿的生活条件,除此之外呢?我们不过是孩子的一个知己和朋友。换句话说,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我们期待自己的孩子会超过我们,我们甚至应该带着一颗敬畏的心,来对待他们。他们哪个地方做得明显不对,我们可以指导一下,告
诉他们正确的做法。
以平等的方式跟孩子说话,即使是坏孩子,也会接受的;如果总是批评和指责,好孩子只能被训练
成傻瓜。
对不起,好孩子和坏孩子之说属于严重用词不当,孩子就是孩子,没有好坏。如果一定用好坏来评价,那么,孩子都是好孩子,没有坏孩子。至少没有一个孩子,与生俱来愿意成为坏孩子。如果孩子不好,
那不是孩子错了,而是教育方法不对头。或者说,坏孩子是我们亲手缔造的。
目前中国社会刚刚开始接触近代文明(生活仅仅是刚刚吃饱了,还不是吃好了;吃好了还不懂营养科学;懂营养科学,还不知道健身;懂健身的,还不懂健身方法等等),而我们的家庭和社会教育,还停留在封建时代。我们要孩子听话,那是封建君主愿意看到的——孩子听父母的,父母听当官的。等到孩子走向社会时,他们的脑袋要么变成“鹅卵石”,要么就提前废掉了。假如他们不小心觉醒了,那也是30岁以
后的事情了。30岁之前的中国人,几乎个个是傻瓜。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现在刚好可以回答那三位母亲的困惑:
那位60后母亲对20多岁的儿子说把毛衣穿上,儿子立即跟他急了!原因很简单,她的关心过度了,
这样的话说得太多了,而且是一直是这样。儿子都20多岁了,该不该穿衣服自己还不知道?
我曾问这位心思细腻的母亲:既然你这么关心自己的孩子,怎么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四年多,而不守在孩子的身边?听这句话,她无法作答。她的孩子却伸出了大拇指(要知道,他没有佩服过谁!)这就是中国母亲的一种典型悲哀:夹缝中生存——既疼爱、腻爱自己的孩子,又因为赋予孩子太多的期待,
而不能和孩子在一起。她们自己,首先心态失衡了,又把这种心态强加给了孩子。
70后母亲的孩子为什么有多动症?孩子最初动一下什么东西,就遭到你的指责和批评,你越这么说,他越要动一下,可不就多动成病了?儿童最初就是靠这个动动,那个碰碰来认知这个社会的。他的动
作不该做,或者有危险,你告诉他就是了,简单地不让他动,他怎么能不产生逆反心理?
两岁的孩子为什么反对80后母亲?因为你说话的方式不对,说话的语气不好听。所以,你要他那样,
他就偏偏不那样,结果就是整天跟你对着干了。
说句题外话,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不懂礼貌,不懂得尊重人?一点不奇怪呀,他们就是在这种被训斥
和批评等不被尊重的环境中长大的,一直就不知道什么叫礼貌和尊重啊!
如果说得严重一点,许多中国母亲对待自己亲生子,不如领养的。如果是领养的孩子,觉得责任相
对小一些,和孩子更容易向朋友一样相处,也就不会让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
让孩子成为一个听话的傻瓜,还是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中国母亲必须做出一个选择!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将要面对的社会,注定和我们处在的社会不一样。我们都是牺牲品,终将被淘汰。我们这一代完
成过度的使命,社会也就进步了。如果把孩子调教成我们的复制品,那么,他们也终将被淘汰!
改变,从小事做起
教育教学 2010-07-21 17:31:08 阅读28 评论3 字号:大中小
改变,从小事做起
——全国生命化教育课题研讨会感悟之二
一、微笑——让生命更美丽
微笑是一张美丽的名片。教育需要微笑,一个会心的微笑,传递的不仅仅是友好,还有接纳、认同、鼓励、赞赏。还记得张艺谋策划的上万张人类的笑脸吗?不同的皮肤、性格、经历、国籍却传递相同的魅
力。微笑,让我们共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微笑,让生命更美丽
二、宽容——让生命更轻松
教育需要宽容,面对学生的成长,我们的宽容是母爱的温情、是朋友的期待、是对成长的尊重。面对不完全的人,教师的宽容是一种俯身倾听的人格谦恭,是一种对生命认知的理智。生命在场,范本教育,
宽容的教师才能培养宽容的学生。让孩子们在教育的宽容中体会爱和被爱。宽容,让生命更轻松。
三、阅读——让生命更丰富
用读书解决我们的精神温饱,用读书让我们更像一个好老师,用读书提高我们的自我辨别能力。阅读是可以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可以提升教育智慧。多读书,读好书,用阅读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拓展自
己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让生命更丰富。
改变,从小事做起
教育教学 2010-07-21 17:31:08 阅读29 评论3 字号:大中小
改变,从小事做起
——全国生命化教育课题研讨会感悟之二
一、微笑——让生命更美丽
微笑是一张美丽的名片。教育需要微笑,一个会心的微笑,传递的不仅仅是友好,还有接纳、认同、鼓励、赞赏。还记得张艺谋策划的上万张人类的笑脸吗?不同的皮肤、性格、经历、国籍却传递相同的魅
力。微笑,让我们共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微笑,让生命更美丽
二、宽容——让生命更轻松
教育需要宽容,面对学生的成长,我们的宽容是母爱的温情、是朋友的期待、是对成长的尊重。面对不完全的人,教师的宽容是一种俯身倾听的人格谦恭,是一种对生命认知的理智。生命在场,范本教育,
宽容的教师才能培养宽容的学生。让孩子们在教育的宽容中体会爱和被爱。宽容,让生命更轻松。
三、阅读——让生命更丰富
用读书解决我们的精神温饱,用读书让我们更像一个好老师,用读书提高我们的自我辨别能力。阅读是可以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可以提升教育智慧。多读书,读好书,用阅读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拓展自
己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让生命更丰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69lv.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1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