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总结归纳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能用简要的语句概括几句话或者一段话的意思。 3.背诵关于“惜时”的名句。 教学重点
能用简要的语句概括几句话或者一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背诵关于“惜时”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交流速读方法
本单元,我们通过四篇课文学习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又运用这些方法阅读了“语文主题学习”图书五上2《书海冲浪》中的多篇文章。你一定掌握了很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1.集中注意力 2.带着问题读、
3.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 4.边词成句地读 5.借助关键词句读 ……
二、学习简要概括
1.这节课,我们将在已掌握的提高阅读速度方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一种新的方法。
读下面的句子,照样子写出主要意思。
例: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
(1)只要我们按下手电筒的开关……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光的速度是惊人的)
(2)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村村相通。(地道样式众多,互相连通)
2.小结:阅读时,及时概括语句的意思,能够帮助我们提高阅读的速度。
3.拓展练习:
《信陵君窃符救赵》:邯郸城内,平原君见魏国的援军到来,也带领着赵国的军队杀出城去。两下里应外合,把秦军打得溃不成军。秦军逃的逃,投降的投降,邯郸之围终于被解除了。(秦军被赵国和魏国打败了)
《一个猎人和北极熊的不解之缘(节选)》:有时候,熊妈妈不在,我便和小熊一起玩一阵,等熊妈妈回来之后再告辞。后来,小熊渐渐长大了,毛也长全了,我便把它们带到洞外的雪地上,跟它们玩。这时候,熊妈妈也就跟着走出来,坐在旁边看着,直到它觉得时间差不多了,才把小熊轻轻地叼起来,重新回到洞里
去。有几次,我甚至还把自己的儿子带了去,和小北极熊一起玩。(小北极熊和它的妈妈都很信任我)
三、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自读,说说你明白了哪些话的意思。全班交流。
2.再读,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
第一句出自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意思是:不能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能放弃片刻的时光。
第二句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杂诗》,意思是:壮年过去不会再来,一天之中难再有第二个早晨。要及时勉励自己,岁月流逝不等人。
第三句出自南宋岳飞的《满江红》,意思是:不要轻易虚度年华,别等到年老时,头发白了,再为一生无成就而感到悲伤。
第四句出自毛泽东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意思是:天下的事情,从来都是那样急切;日月轮回,光阴紧迫。要等一万年后才等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要抓紧时间,力求主动,只争朝夕。
3.齐读,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都是与珍惜时间有关的句子。 4.背诵,交流珍惜时间的其他句子。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速读方法 简要概括 日积月累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前几篇课文对“结合资料,体会感情”都有具体的落实,语文园地则是对单元所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共安排了四个版块,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
“交流平台”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梳理和总结,让学生认识到结合资料的作用和价值,并通过提升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促进对课文所蕴含情感的体会。
“词句段运用”共编排了两道题。第一题通过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好体会、理解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在实际生活中能更好地运用。
第二题旨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能正确使用顿号。课标要求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本题的编排就是落实课标的要求。
“书写提示”在高年级着重指导古诗、短文等篇章作品的书写,因此本题用《示儿》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做例子, 编排了书写古诗的两种不同行款,旨在引导学生书写时考虑整体性,注意行款整齐,提高书写质量。
“日积月累”编排了十六个和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情怀”,编排的这些词语和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紧密联系的。通过指导学生积累这些词语,进一步让学生对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有更深的认识和情感的升华。
二、学情分析
对于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同时还具备一定的课前搜集和查找资料的能力。
这一时期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园地中的很多内容以整合的方式呈现,对所学的语文知识、技能进行系统地整合、梳理、巩固,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及时的给予点拨和引导,让学生不仅能学会内容,还要能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能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并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
2.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恰当运用。
3.体会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4.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
5.背诵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并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
2.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恰当运用。
3.背诵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并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
2.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恰当运用。
3.体会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一)学习“交流平台”
1.阅读“交流平台”,梳理总结方法。
(1)自由阅读“交流平台”
勾画“搜集、整理资料,对阅读、理解文章的作用”。
(2)指名学生交流。
借助资料可以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也可以结合资料来丰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2.结合生活实际, 提升运用方法。
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本单元课文中的某一片段进行朗读训练,也可以拓展一些课外的片段供学生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结合资料的作用和价值,并通过提升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促进对课文所蕴含情感的体会。同时对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系统的认识。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题
1.读词语,找不同。
每组的两个词语,意思相近,但是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却不同。
2.开展小练笔,学会运用词语。
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成语写一段话,在交流时要引导学生写一段话,写具体。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题
1.默读前两个句子,体会顿号的用法。
引导学生明白表示并列词语之间,不需要较长的停顿则用顿号。
2.拓展练习,正确使用顿号。
(1)根据顿号的用法,让学生给第三段语段加标点。
(2)补充材料,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第一题通过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好地体会、理解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在实际生活中能更好地运用。第二题旨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能正确使用顿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
2.背诵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
(一)学习“书写提示”
1.观察古诗,交流发现。
(1)学生自读、互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可以通过工具书、小组讨论、互助互学等多种方式理解成语意思。
(2)引导学生观察两首古诗的不同格式和布局。
2.临摹古诗,巡视指导。
在学生书写之前,要观察学生的坐姿是否正确,书写时还要观察学生书写姿势是否正确,提示学生字距、行距要均匀,每个字的大小要一致。
3.互评互改,巩固练习。
临摹之后,老师对于书写规范、端正、美观的作品要给予展示表扬,鼓励学生课下也可以用这种格式写其他的古诗,培养学生书写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在高年级着重指导古诗、短文等篇章作品的书写,因此本题用《示儿》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做例子,编排了书写古诗的两种不同行款,旨在引导学生书写时考虑整体性,注意行款整齐,提高书写质量。
(二)学习“日积月累”
1.朗读词语,理解意思。
(1)让学生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对词语意思的理解,不做过多的要求。
(2)学生认真观察“日积月累”中上下两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主要表现了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第二组主要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景象,两组词语具有强烈的对比性。
2.想象场景,熟读成诵。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这两组词语所描写的景象,并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积累这些词语,进一步让学生对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有更深的认识和情感的升华。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建议
1.背诵“日积月累”。
2.积累其他有关国家兴衰的词语。
1.能交流、总结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2.背诵《乞巧》。
一、导入新课。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特别有意思的民间故事,都有哪些故事呢?(《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
2.读到好的故事,同学们是不是忍不住要跟别人分享,讲给别人听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民间故事流传很广,你想讲的故事别人可能听过了,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同学们可以来点儿小创作。那么有哪些好方法呢?请大家齐读教科书第45页“交流平台”中的句子,再来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2.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有三种方法: (1)可以换一种人称来讲。 (2)可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3)可变换情节的顺序。
3.分小组讨论,先确定要用哪种方法来讲,在小组内说一说,互相提意见,教师巡视。
4.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复述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评议。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先出示课本中相关部分左边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再出示右边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左右两边的词语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2.思考:左右两边的词语表达的意思一样,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学生交流。(左边的是俗语,多用于口语,语言通俗、活泼;右边的是成语,多用于书面表达,比较凝练、文雅。)
3.教师出示七字成语,让学生猜四字成语。
打破砂锅问到底(刨根问底) 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 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知人知面不知心(口是心非) (二)第二题。
1.教师先出示教科书第46页的第一个片段,学生先读一读,再说说这个片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再出示课本中的第二个片段,全班齐读后思考:这个片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对比这两个片段,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举手回答。
(两个片段都写的是狼把小羊吃了。第二个片段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3.教师小结:是的,我们要写一个故事情节,就要充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这样能把故事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4.练习:把牛郎和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四人一小组进行练习,互相补充。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派代表讲述,评出优胜者。教师及时表扬、小结。 四、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乞巧》,教师正音,指导朗读。(注意读音:乞、霄、尽。区分“气”和“乞”,“宵”和“霄”。)
2.了解作者。
林杰(831—847),字智周,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乞巧》是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3.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日吗?(七夕)
4.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
5.大家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
所谓乞巧,就是女子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6.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今天是七夕节,人们仰望浩瀚无际的青天,因为有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家家户户的少女们对着秋月穿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7.齐读全诗,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想想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8.教师小结:《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七夕民间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9.再次齐读并练习背诵。 五、课堂小结。
民间故事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而且大多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学们课后可以搜集更多的民间故事,并且把故事和家人、朋友分享,尽量讲得生动、具体、传神。
1.学生通过创造性复述故事、将情节说得更具体的练习,初步掌握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把事情的经过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积累了民间故事和描写节日的古诗,体会到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语文要素】
2.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
3.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语文要素】
4.背诵《渔歌子》。 [教学重难点]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
2.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
3.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重点)
2.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重点)
一、交流平台:归纳动静之美 (一)总结巩固,明确主题。
1.回顾,梳理单元学习内容,归纳动静之美。
2.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在《山居秋暝》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的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四季之美》描写了四季间不同时间的动静之美;《鸟的天堂》中,傍晚的大榕树是安静的,早晨的大榕树是热闹的,一静一动间,自然而美好;《月迹》中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了情趣。正是这一静一动间的描写,让大自然中的奇妙的美呈现在我们眼前。
(二)自主合作,明确方法。
1.默读例句,结合提示,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①自主默读课本中关于榕树及月亮的例句,结合提示批注感受。 ②批注交流。静态描写:描写对象——对象特征——表达情感。 动态描写:描写对象——对象特征——变化过程——表达情感。 ③总结提升。静态描写:画面感+轻柔、舒缓。动态描写:动感+欢快、活泼。
2. 回归文本,从本单元课文中找到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各一处,朗读交流。
二、词句段运用:把一个画面写具体
(一)综合运用,大显身手。(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2小题) 1.对比例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
①独立批注,两组例句的异同。 ②交流、归纳、总结。 A.第一组动态描写:
抓动作:夕阳的斜照;归鸦的飞。
写具体:夕阳斜照的角度;归鸦的数量——点点;飞的状态——急急匆匆。
B.第二组静态描写:
抓具象的事物:树干、枝、叶、骨朵儿。
写具体:“粗粗、疏疏、累累”,叠词的运用使句子朗朗上口、形象生动。
2.读原句,运用学习到的方法,加入适当的内容,使句子更加具体。
①明确三个句子的关键点:清澈、玩耍、布满阴云。 ②自由创作。
③分享交流,同学评价。
例:眼前清澈的小河静静地流着。它是那么的静,像一面镜子,倒映出蓝蓝的天,大朵大朵的白云,河岸两旁的树儿手拉着手的画面在水面清晰可见。
例: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瞧,它叼起一根枯树枝,欢快地向前奔跑;瞧,它又发现了一只落在草坪上的小鸟,它猛扑过去,糟糕,小鸟飞走了。
例:清早,推开窗户一看,天空中布满了阴云,太阳早已躲得无
影无踪,大朵大朵的云压下来,空气中似乎弥漫着阴冷的味道,平日活泼的鸟儿们也没有了声息。
(二)总结收获,积累提升。
写文章时,适当地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能够把文章写得更加具体、更有感染力。
第2课时◆课时目标
1.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难点) 2.背诵《渔歌子》。
一、词句段运用:设计元旦海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马上就要到元旦了,大家盼望已久的元旦联欢会又要开始了,今天我们就来设计一张元旦海报。
(二)明确目标,大胆创作。 1.指读题目要求,明确题目要求。
①设计对象:元旦海报。②内容要求:打动人的宣传语。③配图。 2.出示海报范例,同学欣赏借鉴,发现海报制作信息。 3.同学讨论如何制作海报。 ①内容紧扣主题:元旦联欢。
②宣传用语有创意:一语双关,巧用诗句、名言,运用修辞手法。 ③画面丰富:色彩、布局、内容。 4.小组合作制作海报。
5.同学评价,说说哪幅海报最吸引你,为什么? 二、日积月累
1.放声朗读张志和《渔歌子》。读准字音、停顿。 2.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查阅资料理解。 预设:青箬笠绿蓑衣
3.借助资料或插图说说整首词的意思。 4.出示背景资料及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张志和在16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得到了太子的赏识,赐名“志和”。后因得罪朝廷达官显贵,被贬到外地,之后皇帝又召他回来。虽然他被贬时间不长,但是这件事却给他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从此他看破官场,投身于山水之间,与世无争、淡泊名利,过着悠闲的生活。
5.圈出词中描写的事物,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交流哪些画面可以让你感受到作者寄情于山水间,那种与世无争的感觉。
预设: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6.课件出示柳宗元的《江雪》,体会诗的意境。
7.对比两首诗词,从两位老翁垂钓所展现出的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中,体会意境的不同。
8.背诵《渔歌子》,再读读学过的诗,并找一首诗从中发现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反思]
学生虽然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初步体会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
写,在以往的阅读过程中对此也有所接触、涉及,但没有明确概念。本单元语文园地的学习内容加深了学生们对动静结合这一概念的领悟,进而在指导学生仿写动静描写时较为顺利。不过,在今后的教学中,在描写方法上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不断提升学生运用描写方法的能力。
在制作海报上,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上要在语文运用上多下些功夫,体现出海报中的语文味道。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理解词意,积累、背诵张志和的《渔歌子》并不困难,但在指导学生领悟意境方面还有待加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