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祖冲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他博学多识,一生中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他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不仅远远地超过了我国古人,而且比欧洲科学家取得相同的成果早了一千多年。
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乏的贡献也很大。在祖冲之之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元嘉历》。祖冲之经过多年的观测和推算,发现《元嘉历》存在很大的误差,于是开始着手制定新的历法,宋孝武帝大明六年他编制成了《大明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虽然他的历法当时没有被采用,但十年后,“大明历”的先进之处越来越被人们理解,国家最终还是废除了旧历法,采用了“大明历”。
此外,祖冲之还是一位能工巧匠。他制成了指南车,发明了千里船、水碓磨等多种器械。只可惜这些精巧的器械,都没有流传下来。
(1)短文共有________个自然段,分别概述了祖冲之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的成就。
(2)本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
(3)你还知道祖冲之哪些方面的发明创造?写一写。 【答案】 (1)四;数学;天文历法;机械
(2)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他博学多识,一生中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3)略
【解析】【分析】(1)考查有几个自然段,此题较容易,短文按自然段分得清楚,认真数一数便可知道。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第一自然段。
(3)了解祖冲之的发明创造,可通过查找资料获得。
故答案为:(1)四、数学、天文历法、机械 (2)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他博学多识,一生中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3)“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月食的探索和研究。
【分析】(1)考查对自然段的把握能力。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3)体会祖冲之勇于探索科学,勇敢坚持真理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在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融洽——________ 辛劳——________
(2)文段中描写了两个场景,请概括出来。
(3)文段中最后一段话是全文的________,其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 (1)和谐;辛苦
(2)①傍晚乡下人家吃饭的情景。②月夜听眠曲。 (3)中心句;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融洽—感情或行动上一致;感情好,没有隔阂和抵触。辛劳—辛苦劳作。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和谐、辛苦
(2)①傍晚乡下人家吃饭的情景。②月夜听眠曲。 (3)中心句、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血染的母爱
有一对母女的感情有了裂痕,13岁的女儿一直认为母亲的地位卑微,使她在人前抬不起头来。母亲终日忙碌辛苦,也不能使女儿快乐起来。2004年2月,母亲邀女儿去阿尔卑斯山滑雪。母女俩在滑雪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偏离滑雪道迷路了,同时,又遭遇了可怕的雪崩。母女俩在雪山中挣扎了两天两夜,前来搜寻她们的直升机几次都无功而返,因为她们身穿的是银灰色滑雪装,很难被发现。终于,女儿因体力不支昏迷了过去。等她醒来时却发现自己已躺在医院里,而母亲已不在人世了。医生告诉她,是她的母亲用生命救了她。原来,母亲割断了自己的动脉在雪地里爬行,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一片白雪,直升机因此发现了目标。
冰心老人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丢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是的,这世界就是因为有了女人、有了母亲、有了母爱,才如此亮丽灿烂、多姿多彩。
(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①没有活动的力量了。________ ②地位低下而渺小。________
③没有任何成效而回来了。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搜寻——________ 辛苦——________ 忙碌——________ (3)用“________”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答案】 (1)体力不支;地位卑微;无功而返 (2)寻找;劳苦;劳碌
(3)这世界就是因为有了女人、有了母亲、有了母爱,才如此亮丽灿烂、多姿多彩。
【解析】【分析】(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如:搜寻:到处寻找。根据其意思,搜寻的近义词可以是“寻求、寻觅、找出、找寻”中其中之一。其他依次类推。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句尾。
故答案为:(1)体力不支、地位卑微、无功而返 (2)寻找、劳苦、劳碌 (3)这世界就是因为有了女人、有了母亲、有了母爱,才如此亮丽灿烂、多姿多彩。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出卖住宅(节选)
有位孤独的老人居住在林木环绕、优雅安静的湖边。他的住宅后面是绿油油的草坪,前面是鸟语蝶飞的小花园,再前面就是微波荡漾的湖水了。然而他还是不得不决定去养老院,因为他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无人照顾。
老人不得不宣布出售他生活了一辈子的住宅。
欲购房者蜂拥而至,从底价18万英镑,很快炒到了24万英镑,30万英镑……购买者络绎不绝,价钱也越来越高。但老人一直抑郁地低着头,默不作声。他舍不得出卖自己的住宅呀。
老人伤心地走出了喧闹的客厅,来到幽静的花园,惆怅失落地环顾了好
一会儿,才长叹一声颤颤巍巍地坐在长椅上,凝视着天上那朵漂泊不定的孤云。
正当老人长吁短叹时,一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在老人面前徘徊着,似乎有难言之隐。突然他弯下腰,微笑着低声对老人说:“老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很穷,只有1万英镑。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会让您像我的亲人一般依旧生活在这里,依旧保留你所有的习惯。我们会一起喝茶,读报,散步,你天天会感到快快乐乐——请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的!”
老人颔首微笑着,甜甜地微笑着。他慈祥地紧紧握着年轻人的手,高兴地以1万英镑的价钱把房子卖给了他。在场的众人皆惊得目瞪口呆。
(选自《桃花源就在这里》,山东友谊出版社)
(1)解释词语。 蜂拥而至:________ 络绎不绝:________
(2)写出文中的一个双重否定句:________,再改写成肯定句:________ 。
(3)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老人的住宅很大,里面有草坪,有花园,还有湖水。
B. 老人要卖掉住宅,是因为他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要去养老院了。 C. 想欲购买房子的人们出的价格越来越高,老人却并不因此而高兴。 D. 最后买到房子的是只有1万英镑的年轻人。
(4)老人开始因为舍不得卖房子而难过,后来又为什么高兴地卖了呢?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案】 (1)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2)老人不得不宣布出售他生活了一辈子的住宅;老人只得宣布出售他生活了一辈子的住宅。
(3)A
(4)因为年轻人承诺老人卖房后还可以住在房子里,依旧保留所有的习惯,他会照顾老人,让老人天天都感到快乐。
(5)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用仁爱之心去将心比心,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也会更加亲近。
【解析】【分析】(1)蜂拥而至: 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2)仔细阅读本题可以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双重否定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变肯定句时去掉否定词,添加强调语气的字词。
(3)可以根据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判断。
(4)本题可以根据“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会让您像我的亲人一般依旧生活在这里,依旧保留你所有的习惯。我们会一起喝茶,读报,散步,你天天会感到快快乐乐——请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的!”这句话进行解答。
(5)本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⑴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⑵示例:老人不得不宣布出售他生活了一辈子的住宅;老人只得宣布出售他生活了一辈子的住宅。⑶A;⑷因为年轻人承诺老人卖房后还可以住在房子里,依旧保留所有的习惯,他会照顾老人,
让老人天天都感到快乐。⑸示例: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用仁爱之心去将心比心,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也会更加亲近。
【点评】(1)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进行理解。
(2)根据否定句的定义进行筛选。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即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必须有否定的意义在里面,不过得用适合的字眼。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语段内容进行筛选。
(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语段内容进行理解。
(5)本题主要阅读感悟能力。做题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偷秋(节选)
月亮挂到中天时,庄里的人便三三两两出庄了,披着银银的月辉,有的来到河边的果园里,蹑手蹑脚钻到树下摘几个苹果、秋梨。看果园的老头坐在窝棚里瞅得一清二楚,可他绝不会喊一声,任乡亲们偷几个尝鲜去。也有更放肆的,知道守果园的坐在窝棚里,却要对着窝棚喊:“偷秋了”。看园的老头佯装没听见,任他们“偷”。
这个夜晚,最不知疲倦的是村庄里的孩子们,瓜果、花生、几盘向日葵,甚至一根秋黄瓜,往日里他们渴望的东西,今天夜里他们东钻西潜全偷回来了,兴高采烈地堆放在他们自己的床头,他们拥着这些东西终于甜甜地睡熟了。
村庄人平时是很瞧不起“偷”字的,但偷秋是例外。庄里偷秋都只是象征性顺手牵羊那么一点点。你偷秋,就偷来了好收成的种子,明年后年就要风有风要雨有雨,你就有好收成好运气了。他们是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是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是渴望从劳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
(选自《勇气改变世界》,印刷工业出版社)
(1)解释词语。 不知疲倦:________ 蹑手蹑脚: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一清二楚—________ 渴望—________ 劳碌—________
(3)文中表现孩子们偷秋后心情的词语是________,体现了他们 ________的心情。
(4)孩子们偷秋后“甜甜地睡熟了”是因为( ) A. 他们偷到了东西,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B. 因为这些东西都很好吃。
C. 因为这些东西代表着他们的梦想。
(5)短文中的“偷秋”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传递了庄户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很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或者对待其他事物,忘记了劳累和辛苦;形容走路脚步放得很轻,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2)模模糊糊;失望;悠闲 (3)兴高采烈;高兴
(4)C
(5)偷秋就是在中秋之夜,从别人的丰收果实中象征性地顺手牵羊拿点东西,表现出庄稼人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渴望从劳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的美好情感。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故答案为:⑴很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或者对待其他事物,忘记了劳累和辛苦。;形容走路脚步放得很轻,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⑵模模糊糊;失望;悠闲;⑶兴高采烈;高兴;⑷C;⑸偷秋就是在中秋之夜,从别人的丰收果实中象征性地顺手牵羊拿点东西,表现出庄稼人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渴望从劳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的美好情感。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6. 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美丽的雕像,有人问他:“你是怎样完成这座美丽的雕像的?”雕塑家回答:“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美丽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请以“成长”为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例文:
成长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题记
不知何时,发现自己早已不复从前,曾经的懵懂少年,已是再寻不回的了……
犹记得,那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杭州的记忆多少有些久远了,但不知为何,还是能够清楚地记得那些美好。游乐园的门前,两个天真烂漫的小男孩正摆着令人啼笑皆非的姿势合影作为留念。这,就是我儿时最要好的玩伴。虽然有许多我们不能参与的项目,但对于我们来说,观看,也不失为一种特别的乐趣。在听到他人的大声尖叫时,我们总是没心没肺地忍俊不禁。
当父亲叫着我跑慢点的时候,我不知当时是故意作对,还是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迫不及待地冲进了将要开始万圣节特别演出的剧场。一进门便觉昏暗的光线,仿佛墨鱼喷出的墨水一般,混浊了视线,在昏暗的灯光中,两具白惨惨的骷髅骨架映入眼帘。顿时,只听一声“啊”的惨叫,我们俩就犹如受惊的兔子一般,直往父亲怀里扑去。父母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他们一看到骷髅时,就掩不住脸上的笑意了,我们也脸红着低下了头。
成长是一场必经的旅途,它既是一段过程,也是最终的目的地:成长是一场无需解释的蜕变,这蜕变必然打破幸福,经历痛楚,百转千回之后,萦绕在心头成为少年时的渴求:成长是一场愈演愈烈的话剧,这话剧徐徐拉开帷幕,主人公也一一登台,亦步亦趋地走向岁月深处:成长是一场无悔的征程,征程的起点是家,终点却漂泊不定。其实成长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珍惜当下那来之不易的时光,告别那一去不复返的时光,憧憬那未来,未知的时光。
若有歧路,定有明星相伴:若有失望,定有希望常在。希望之树常青,人生历久弥新,生命因此升华。成长,我们孤独过,但是,一路走来,我们并不孤独……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首先审题。审读导语,抓住关键词句,“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美丽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这句话指人要把自己的一些名利的追求抛弃,把身上的不足逐渐改掉,那么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审读题目,“成长”是词语类题目,本身就是题眼,写自己的成长类故事,范围比较广,只要是内心获得成长即可。体裁必须是记叙文。其次,选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选材必须从自己的生活出发,选取自己生命中的能够体现成长性的素材,可以从学习、生活、家庭、对社会历史自我认识等角度选材,要具有独特性,典型性,具有反思价值、回味价值、留恋价值,才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才能更好的突出主题。第三,思路。成长的具体事件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是怎么成长的?我在哪方面获得了成长?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行文。第四,语言。本文的题目较简单,若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在事件的叙述上更有特点,或者语言优美,有很强的文学色彩;或者语言比较幽默;或者描写非常细致,打动人心。同时在结构上可以做一些巧妙的设计,倒叙,插叙,小标题式,悬念式等结构方式。第五,主题。本文主题比较明显就是成长,但是若想突出,则要把这份成长写的更细致,是哪一方面的成长,勇敢、自信、回馈、耐心等等。
7. 请你以“我眼中的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诗歌除外,文体自定;(2)不少于600 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
名;(3)书写工整规范。
【答案】我眼中的你
在时光勾勒出的年轮里,他们看到了清晨曙光下闪耀着的露珠,我眼中的你,却是黄昏夕阳中唱着歌的余辉;在钟表滴答过的一年里,他们看到了夏季绚烂的花丛中百花媲美,我眼中的你,却是冬季洁白的飞雪中一枝独秀;在日夜描绘成的人生里,他们看到了曾经发生的无法更改的回忆,我眼中的你,却是充满希冀与憧憬的明天……
若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囧途中,你眼中的,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致,这便是转角过后的独特的美。
我眼中的你,不是远古不化的历史,而是焕然一新的明天。
当你踏上一条满是脚印的阳光大道,你怎么会去在意脚下的路是否正确?当你尾随着众人的步伐匆匆前行,你怎么会去留心路边别具一格的美?当你重复着他人做过的一切动作,你怎么会知道你也会有自己的思维?
当你遥望着与众人截然不同的远方,当你捧着与众不同的信仰,当你走过一片全新的天地,你才会看到原来再荒凉的地方,也会开出艳丽的花。
我眼中的你,不是被人趋之若鹜的天之骄子,而是出人意料的美。
如果你不只在意夏花绚烂,你也许会欣赏到秋叶静美;如果你只徘徊于繁华生活,你也许会被时光静好所吸引;如果你不只留意着喧闹的嘻戏玩乐,你也许会发现原来角落里的钢琴也有如此悦耳的声音;如果你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你也许会惊讶苹果也能闪烁出星星的光芒;如果,我也能用创新的思维与眼光,去了解、去欣赏、去聆听这世界,你也许会筑就出人意料的成功!
我眼中的你,不是尘封已久的记忆,而是未曾经历的盼望。
你创造了爱,爱给予了你快乐与幸福;你创造了笑,笑给予了你享受与欢畅;你创造了未来,未来给予了你未知与惊喜!
你舍弃了失望,希望给你力量;你抛弃了消极,积极给你信心;你摒弃了陈旧,创新便会给你更辉煌的未来,那种盼望,你必定未曾经历……
我眼中的你,是未知的,是欣喜的,是朦胧的。 我眼中的你,是新颖的,是奇妙的,是神奇的。 我眼中的你,是炫烂的,是耀眼的,是夺目的。 我要用另一种心态,去探索另一个你! 【解析】 【详解】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我眼中的你”。从材料的选择看,“你”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情感、态度、意志等。作文前,要确定好“你”的内涵。从文体和表达方式上看,“我眼中的你”可以有如下构思:写人记事,写记叙文。从生活中精心选择典型素材,细腻地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由外在特点深入到内心世界,以此来刻画一个形神兼备、丰满立体的“你”。重点突出人物的闪光点对于自我的影响与作用,表达自我对“你”赞美的情感色彩。也可以抒发自己的看法,写成咏物抒怀的散文。如用拟人的手法,写一本书、一幅画、一首歌曲等在我心中的地位与作用,重点突出此物的内在意蕴和自我的心灵感悟,抒写我对“你”的哀辞或感悟。可以灵活使用多种表达方式,使人或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给读者以个性化的深刻印象。
【点睛】
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
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不能错误地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第三,选材要精当。要围绕着中心来选择材料,运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或论述得透彻有力。写作时,依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要突出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8. 按要求作文
也许你会经常抱怨自己不美:或长相不俊美,或身材不健美,或衣着不华美,或举止不够时尚美,或言谈缺乏流畅美,或歌声没有旋律美……然而,某一个事物、某一个人在某一瞬间给了你触动,让你睁开了发现的眼睛,你发现:原来自己也是美的。请写出你发现原来自己也是美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答案】我也很美
“唉,又冒出来几颗小痘痘……”望着镜子中顽皮的小痘痘,平时自诩乐观派的自己,再也没有理由笑出来了。
往常那个对着太阳打招呼的小女孩正愁眉苦脸的站在镜子前,一颗一颗地数着脸上的痘痘。尽管没有泪滴,但窗外的香樟树都可见女孩难过……
在学校的一整天都低着头,觉得十分不自在。和同学聊天时,觉得对方在数自己脸上的痘痘,她想,也许他们在窃喜吧!“讨厌的痘痘”她小声咕哝着。
这一天总算是过去了,“不知这调皮的小痘痘打算什么时候走呢?”她走在回家的路上,呆呆地望着路边的香樟树思考着。这时,从后面走来一个老奶奶,手里的东西似乎挺沉的,或许是老奶奶年纪大了,走起路来有些蹒跚。还没经过大脑思考,她就跑过去说要帮忙,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了,老奶奶也会嫌弃自己的痘痘吧!
可是,老奶奶的话却让她很吃惊,“谢谢你,美丽的小姑娘!”“或许老奶奶没看见自己脸上的痘痘吧!”她想。一路上,她都低着头,生怕老奶奶看见自己脸上痘痘。“小姑娘,你似乎不是很高兴,是不是东西太沉了,还是我来吧!”“不沉不沉。”她抬头对老奶奶笑。“就是有点不太开心的事,最近,脸上长痘痘了……”语气渐渐轻了下来,她怕老奶奶会不喜欢她。“美丽的小姑娘,你看你刚才笑得多美,你乐于助人,心灵美,几颗小痘痘算什么呢?我想,你是美丽的!”老奶奶的话令她很欢喜。望着老奶奶渐行渐远的身影,她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对着老奶奶的背影默默地说了一句,谢谢您!
原来,我也如此美丽,几颗小痘痘算得了什么?我善良,我开朗,我乐于助人……呵呵,原来我也如此美丽“她蹦蹦跳跳地上楼了,心里欢快极了!
我知道,明天太阳升起,她还会对着太阳打招呼;窗外的香樟树只会看见她的笑容……
【解析】 【详解】
提示内容暗示“美”的含义是相当丰富的,写作时可选取体验最深的一点展开。在题材的选择上,一要突出“自己”,二要能表现出某事物或某个人对
自己的“触动”,即自我发现的过程;在主旨的确立上,要以表现“美”为中心,而且这里的美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外表美,而是特指人格、品质、精神等方面的美。同时要注意题干“写出你发现原来自己也是美的经历”这一要求。
【点睛】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9.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在暗夜里,你会感谢那个为你提灯照亮的人。在人生路上,也有那样的“提灯人”,帮你拨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
请以《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答案】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
小草感谢露水的滋润,因为露水使它更加鲜绿;雄鹰感谢蓝天的包容,因为蓝天使它自由翱翔;大树感谢小鸟的陪伴,因为小鸟使它不再孤单。漫漫人生路,前方总是无穷无尽的黑暗,但也总有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道路。我,要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
感谢你,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从我牙牙学语到我步入初中的学习殿堂,你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那人生道理,更让我受益匪浅。
感谢你,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你教会我的,是宽容。那一次,我和弟弟闹翻了,这场争吵却只是因为一件小事引起的——弟弟在我新买的本子上乱涂乱画。你见了,不仅不去责骂“肇事者”的弟弟,还把我拉到一旁,语重心长地教育我说:“你要学会宽容,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你总会与别人闹矛盾,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请记住,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宽容,原谅、理解别人,你总会有所收获的。”我听了,开始为自己刚才的冲动感动惭愧,并把那本本子送给了弟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每当遇到类似的事情,我总会想起你说的这一番话,学会宽容。
感谢你,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你教会我的,是知足。那一次,一个很平常的夜晚,全家人照样端起碗筷,开始吃饭。那一天胃口不好的我,觉得鱼有腥味,菜有苦味,挑剔个不停,反复地把你夹入我碗里的东西放回原位,不想吃,嘴里嘟囔着:“我要吃红烧肉。”你一直怒视着我,却一言不发,最后,我妥协了,乖乖地把碗里的东西吃完。第二天,你带我去街上散步,路过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正值中午,那些工人们正停下来吃午饭,我一看,一些硬硬的饭,配着大白菜和咸榨菜,连汤都没有,只能喝白开水,可他们依旧吃得津津有味的。忽然,我明白了昨天饭桌上你的用意。你让我明白了:要学会知足,不要太过贪婪,都说“知足常乐”,只有知足,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
快乐。
感谢你,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你教会我的,是信任。那一次,我买了一支新笔,我最好的朋友见了就对它爱不释手的。晚上回到家,我却发现我那支新笔不翼而飞了。这时我突然想到今天早上我最好的朋友对那支笔十分喜爱,就怀疑是她偷了我的笔。想到这,我不禁怒火中烧起来。妈妈见了,问清了事情之后便对我说:“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既然是最好的朋友,就应该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果然,第二天,我仔细地在我座位旁找了找,终于在桌角旁找到了那支笔,它安然无恙地躺在那里,并没有丢失。
感谢您,我亲爱的妈妈,纵然前方的迷途再黑暗,您也会为我点亮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道路。感谢您,我亲爱的妈妈!
【解析】 【详解】
作为标题“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我提灯的人”就是指“帮你拨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的人。选材: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导,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细节:那句话,那声呵斥,父亲的目光,奶奶的小菜,爷爷的笛声,妈妈的微笑……这些皆可入文。有什么样的生活,对什么样的生活熟悉就写什么,认识什么样的好人、优秀的人,就写什么人。谁对你影响最大,谁对你帮助最大就写什么人。我们人生收获了很多很多的感情、经历、感悟、经验、教训等。要写自己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不能面面俱到。只有写自己的人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只有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才能有生活,有东西可写。
【点睛】
比喻类作文特征。1、隐喻性:比喻类作文的隐喻性主要体现在所给的题目往往比较具体、直观,而其外观之内却有着极其丰富的意义。2、象征性:有的题目是从作文材料中提取、概括、抽象出来的,因此它往往是某一思想或观点的浓缩,它一般要高于生活,具有了象征性。3、立体性:比喻类作文往往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不断延伸,因此就比一般的作文多了可挖掘的层面,往往能给考生提供多元的思考角度和立体的创作空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