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习要点

来源:六九路网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习要点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的运用。

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一、写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到1898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段,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即将来临的革命暴风雨使反动派惊恐不安。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布国中,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出身平民的契诃夫对劳苦大众怀着无限同情,对专制制度无比憎恶。在他的作品里较为明显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特点。

《装在套子里的人》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情绪。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并明确表示了“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尽管契柯夫由于他的民主主义世界观的局限,还不了解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还认识不到改造旧社会的革命道路,但他却预感到社会要发生巨大的变革,坚信社会光明的未来,特别是他借小说中的人物伊凡•伊凡尼奇的口发出“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的呼喊,鼓舞起人们“改变生活”的愿望。

二、别里科夫人物形象分析

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一切陈规陋习。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的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用“套子”去约束别人,其具有以下特点:

①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里有两股历史潮流:专制主义的潮流和民主自由的潮流。在民主自由的新潮流面前,专制主义显得更加反动,别里科夫为专制主义所辖制,又辖制他人,遏制着民主自由潮流的发展。

②别里科夫这一类人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许多人受着专制主义的辖制,敢怒而不敢言。别里科夫显然跟这些人不同。他把沙皇政府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把沙皇的

1 / 3

政令当作评价是非的标准。他还以教育者自居,管得很宽,唯恐别人出乱子,认为自己有责任向别人进行忠告。这样,他把整个中学乃至全城辖制了整整十五年。别里科夫之类的“套中人”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类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一种社会基础,他们实际上充当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鹰犬。

③别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我们教师们都怕他”,而且“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狐假虎威,辖制着整个中学,辖制着全城。但是他又是如此虚弱,尽管他把一切都藏在套子里,自以为“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但是他还是惶惶不可终日,战战兢兢,六神不安。一幅漫画就把他弄得难堪至极。在柯瓦连科这样的新派人物面前,他不堪一击。更富有戏剧性的是,他竟死在他恋爱对象的大笑声里。他丧失了一切生活乐趣,成为一具活僵尸。作者用别里科夫的形象昭示天下: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极端腐朽,你怕他,他就辖制你,你不怕他,他一触即溃。

三、写作特色

1.抓住人物的特征刻画人物形象。

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活动的那个小城镇实际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作者能抓住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简练、鲜明、夸张而又合理地进行描述,因此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是别里科夫的外表特征。在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面前,一方面恐惧、憎恶,用各种防身的套子把自己包起来,逃避现实;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进行挣扎,不时地从“套子”里钻出来,去干预现实,辖制别人,以维护“体统”,防“乱子”,是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典型的套子式论调。别里科夫形象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因此,使人们感到惧怕和憎恶;他的可悲下场,又是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因此能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推动社会的前进。

2.多样化的讽刺手法的运用。

多样化的讽刺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运用离奇的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别里科夫是一个学校里的古代语言教师,从他的穿着、爱好、个人行为来看,他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这个无时不在无刻不在的“套子”,通过漫画式的夸张而被无限

2 / 3

放大,人物的麻木、僵化的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收到了无情揭露的效果。

二是奇巧的情节安排,暴露人物的病态心理,演绎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喜剧的情节除了按生活本身的逻辑构思外,常常借助巧合、误会等手段来增强喜剧色彩。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蕴含着让人感到意外的因素,给读者捎来天堂里的笑声。正如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李渔所说:“我本无心说笑话,哪知笑话逼人来。”(《闲情偶寄》)别里科夫辖制着整个中学,辖制着全城。由于他的存在,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教士们不敢吃荤,不敢打牌;由于他的存在,人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交朋友,不敢教人念书写字。然而就是这只“鹰犬”,竟然也有柔肠千千结,决定结婚。哪知道,华连卡姐弟俩的一“推”一“笑”,就让他一命呜呼了。这是意外,也是必然。人物的变态心理,正是畸形的沙皇制度的折射;人物的死亡,预示着沙皇统治已处于气息奄奄、摇摇欲坠之中。

三是运用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暴露人物的某些可笑的本质。展卷把玩,小说自始至终采用讽刺手法,一会儿是轻松的戏谑,一会儿是幽默的讽刺。有时作者运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手法来增强讽刺的效果。如写别里科夫在白天压得全城人战战兢兢,而晚上他则躺在被子底下惶惶然惴惴焉而难以入眠。对比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强大而实则虚弱的本质。成功的细节描写,使别里科夫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如用“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等口头禅写出他套子式的论调;用“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一心理细节,表现人物虚伪、自欺欺人的特点。

四、文本结构

别里科夫的特征 

开端:准备结婚

第二部分第6~34段: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

 别里科夫的婚事高潮:交锋

结局:婚事告吹

第三部分第35~37段:别里科夫的死

第一部分

第1~5段

:衣、住、行上的“套子”

思想、语言上的“套子”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