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核心素养作为初中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反映了学生的数学基本思维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初中数学学科着手,针对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关注重点进行阐述,并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行动,总结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行动;评价
关于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也方兴未艾。数学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因此,对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行动与评价,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与主攻目标。究竟怎样来评价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呢,我们必须要明确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把握好“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等核心问题。
一、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关注重点 (一)鲜明的学科特征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主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表现在“三维目标”上,也表现在提高国家创新力、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而中学数学教育的初衷就在于引导学生从数学眼光来观察世界、从数学思维来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世界。基于此,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定义为:学生应该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与数学相关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
(二)数学学习与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并非学生学习的必然产物,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对于初中数学内容的理解并不准确,并产生一系列负面、消极的情绪,不利于数学能力的形成。在初中数学学习活动中,数学化是学生内在的活动,无论是数学思想的形成、经验的积累,还是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建模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实现自我建构。因此,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基于两个出发点:
首先,数学核心素养具有典型的学科特征,是数学学科所特有的,其他学科
无法取代;
其次,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的具体化表现,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二、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 (一)教学设计环节中数学素养的凸显
在教学设计环节,要重视文化取向、数学知识获取的结合,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首要步骤,也是核心素养的行动源头。教学设计环节,就是我们俗称的备课,教师需要预先设计教学内容,突出学科价值取向,从知识获取、文化取向、综合素养三个方面着手,重点关注文化取向,突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尽可能淡化应试教育的影响,让学生能够体会数学学习的魅力与乐趣。
以《统计调查》这一课的学习为例,这是中考的重点章节,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会忽视了其中的核心素养,以考点作为教学设计方向,只是简单为学生介绍抽样调查的方法与必要性,在学生掌握方法后,便匆匆结束教学,这种教学设计过程并不完善,只是帮助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很难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为此,笔者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采用了开放性的教学设计方式,在基础内容讲解完毕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自己调查近五年的家庭年收入数额,将其绘制成表与拆线图,找出适宜的函数模型,根据模型来预测今年家庭年收入。这种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模式,在实践中很好的帮助学生巩固了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十分有益。
(二)教学导入环节核心素养的渗透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多数教师会忽视课堂导入环节,一般都是直入主题,学生无法领略到数学学习的美。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学习模式中转化而来,他们的认知能力偏低,注意力常常不集中,传统的授课方式不仅难以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兴趣。要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关键要让学生热爱数学,发现数学学习中的美,领悟到“真”、“善”、“美”的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的学习活动中产生兴趣。具体来看,在授课环节,我们可以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引入生活实例和小故事,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领悟到数学学习的“智慧美”。
在《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授课中,我为学生引入了“鸡兔同笼”的
经典故事:
“今有鸡兔同笼,共有35个头,94只角,鸡、兔子分别有多少只?” 经典的解法是假设鸡为独脚鸡,兔为双脚兔,那么鸡头与鸡脚比是1:1,兔头与兔脚比为1:2,剩余脚数量-头数量=兔子数量,根据计算得知,鸡、兔子分别为47只、12只。
在讲解完上述内容之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化,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这种故事讲解的方式,一方面顺利完成了目标导入,让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另外,通过这种多元化的问题解决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各项思维,领悟到数学的美,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
在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中,“数学双基层”、“数学思维层”、“精神观念层”是循序渐进的,共同构建出一个系统的整体,其中,“双基层”是基础,是“数学思维层”、“精神观念层”的基石。核心素养的渗透环节,关键在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关注问题的解决,将数学思维的培养放在新的高度,让死板的数学知识“活”起来,利用生动、趣味的数学课堂来凸显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分别采用一个长度为L的线段,将其围成圆形与矩形,哪一个面积更大呢?”
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根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很轻松的分别列举出了矩形
(L-2A)/2AL/2-A2;π(L2π)2L2/4π。与圆形的面积公式,分别为:A根据上述公式的表达可以得知,在周长确定之后,圆面积也就固定了,再根据图像,很容易得出了矩形面积的最大值,通过对比,得出了两者的大小。在问题提出之后,全程由学生讨论、分析,针对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采用数形结合、函数思想来分析和解决,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十分有益。
三、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
(一)聚焦核心素养评价,淡化知识技能
评价内容不同,侧重点存在差异,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理念与传统的评价模
式不同,从评价重心与评价焦点来看,核心素养的评价虽然也重视知识技能,但是更多的要关注问题与情境的关联,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获取知识,选择科学的表达、阐述方式,评价重点要放置在表达、应用、阐述与反思上。
从评价目的来看,核心素养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内在动力、自我信念、知识技能基础、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方面,聚焦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
从评价功能与作用来看,传统评价模式以选拔、甄别功能为主,核心素养评价则强调“指导学生素质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的特点。
(二)结合数学学科,深入研究评价内涵与标准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需要以数学学科规律为出发点,个体的数学核心素养更多表现在数学思维方式上,传统以考试为核心的评价方式,很难评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核心素养并非“知与不知的问题”,更多强调数学意识的应用以及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需要从“能力”、“情境”、“内容”三个角度来构建评价框架,并凸显出信息技术在评价中的作用,以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重视教师评价,提高整体评价水平
核心素养即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就数学学科来看,核心素养是基于数学知识为基础,又高于数学知识的技能,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持久性的特征。教师是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中的渗透者,为此,在评价方面,不能忽视教师的评价,从多个角度来评价,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水平,将评价融入常态数学教学活动,确保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质量。
四、结语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全球教育领域探索的一项重要议题,“核心素养”的落实对于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综合性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数学这门学科兼具生活实用性、逻辑严谨性的特征,是很多初中生口中的“难点学科”,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多是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并未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实处,致使学生无法领悟到数学的魅力,产生厌学情绪。为了保证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学校和老师应该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敢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积极拓宽思路,
大胆创新, 努力引入先进的数学文化理念,正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行动、评价等多方面提高核心素养的渗透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高发. 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 教育现代化. 2018(08)
[2] 田龙梅.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J].教育现代化. 2017(16) [3] 刘云.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 2017(10)
[4]彭丽霞. 初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初探[J]. 才智. 2018(04) [5]巫锡富. 提升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8(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