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

来源:六九路网
医疗装备 2017 年 7 月第 30 卷第 14 期 Medical Equipment,July. 2017,Vol. 30,No. 14

临床应用•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

观清瑛

天津市蓟县中医院针灸科(天津301900)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9 月收治的9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病历号尾数的奇偶分为试验组(50例)和参照组(44 例),参照组选择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采用针灸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 治疗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参照组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0%,高于参照组的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能够显著改善患 者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对于减少治疗痛苦、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针灸;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成效

〔中图分类号〕R245.9; R256. 3 〔文献标识码〕B 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充实,中医药和技术治疗功能性消化 不良的临床报道也越来越多[1],其中针灸起到了良好的成 效。本研究通过分组对照研究探讨针灸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94例功能 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不良、 反酸、胸骨后隐痛、胃灼热、早饱、腹胀、嗳气等。所有患 者均通过胃肠镜检查确诊,人院标准:(1)满足功能性消化 不良的诊断标准(上腹部疼痛不适、餐后早饱等症状呈现持 续性与反复性发作,病程在6个月以上,且症状在排便之后 无法缓解),同时满足中医辨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诊断 标准;(2)年龄18 ~80岁。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高 血压的患者;(2)合并全身重要脏器功能异常的患者;(3) 合并有溃疡灶或胃肠道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根据人院病历号 尾数的奇偶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试验组50例中,男26例, 女24例;年龄18~71岁,平均(45.3±11.4)岁;根据中 医辨证分型,肝胃不和型19例,肝郁化热型15例,脾胃虚 寒型16例。参照组44例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19 ~ 70岁,平均(46. 1 ±10.8)岁;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肝胃不 和型14例,肝郁化热型16例,脾胃虚寒型14例。两组年

收稿日期

〔文章编号〕1002 -2376 (2017) 14 -0144 -02

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1.2方法

参照组选择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给予5 mg西沙必利口服, 每天3次。试验组则应用针灸进行治疗,取双侧足三里、双侧 内关和中脘穴作为主穴,选择1~ 1.5寸的毫针进行治疗,垂 直进针。(1)对于肝胃不和型患者的治疗方法为:采取泻法 行针,保持较大的提插幅度,刺人之后对毫针进行180° ~360° 的捻转,频率控制120 ~ 160次/min[2],根据患者的症状对太 冲穴和期门穴进行针刺;(2)对于肝郁化热型患者同样采取 泻法行针,除主穴之外选择期门穴与行间穴进行针灸治疗。所 有的针灸治疗均以3周作为1个疗程,每周治疗5 d。1.3观察指标

(1)临床有效率: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评价疗效。 症状积分:没有症状计〇分,症状较轻计1分,症状相对严 重计2分,症状严重计3分。发作频率积分为:无发作计0 分,每周1~3次为轻度发作,计1分;每周4 ~6次为中度 发作,计2分;每周7次及以上为重度发作,计3分。疗效 评价: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症 状积分和发作积分为〇或下降2个以上的标准;有效,治疗 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得到缓解,症状积分与发作积分下降1个 标准;无效,不满足以上标准的患者对评价治疗无效[3]。 (2)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泻、头 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J

:2017 - 02 - 21

阿奇霉素是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它能够与病原体核 糖体亚基结合,有效阻止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发挥其抗菌作 用。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患儿具有抗菌谱广,能够杀死较 多的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且药物的半衰期较长,具有较高的 稳定性,因此可以减少用药的次数,提高患儿的服药依从 性[5]。本研究表明,阿奇霉素的治疗效果要好于红霉素。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对于支原体肺炎患儿具有较好的治 疗效果,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陈嘉慧,印根权,余嘉璐,等.红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

—144 —

31 (8) : 587 -589.

]

.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

[2] 郭惠娟,江美芳,洪先欧,等.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患儿

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5, 26 (9): 1211-1213.[3] 吴绮.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

学,2013, 19 (6) : 126 -127.

[4] 方贵英.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3, 10 (5): 8-10.

[5] 张涛.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80例临床

分析[J].当代医学,2011, 17 (10): 56 -57.

医疗装备 2017 年 7 月第 30 卷第 14 期 Medical Equipment,July. 2017,Vol. 30,No. 14

•临床应用•

胎儿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标联合胎心监护在诊断胎儿 窘迫中的应用价值

韩哲辉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妇科(天津300199)

〔摘要〕目的分析胎儿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标测定和胎心监护在胎儿窘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 医院收治的120例确诊为胎儿宫内窘迫情况的孕妇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120例待产孕妇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超 收集胎儿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以及收缩期峰值与舒张末期流速的比值(S/D)等指标 数据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对胎儿进行胎心监护。结果观察组胎儿的大脑中动脉的RI、PI及S/D水平均低于 对照组胎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〇.〇5),静脉导管(DV)分流率则高于对照组胎儿。观察组胎儿大脑中动 脉阻力指数水平联合胎心监护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胎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〇. 05)。 结论临床中给予孕妇胎儿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标观察联合胎心监护,能够及时对胎儿宫内窘迫进行诊断,有利 于提高胎儿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胎心监护;胎儿窘迫;大脑中动脉

〔中图分类号〕R445. 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 -2376 (2017) 14 -0145 -02

遗症的主要因素,也是临床中导致围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1]。因此,临床上对胎儿宫内窘迫进行早期预防,对于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提高围生儿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胎儿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标检测联合胎心监护用

收稿日期:2017 -03 -10

胎儿窘迫主要是指胎儿在母体子宫内,由于缺氧而导致 的一系列以酸中毒和神经功能受损为表现的产科综合征,其 在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功能后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 <〇.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 结果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积分比较

试验组显效2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

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中脘、足三里及内关是治疗脾胃疾病 中最为重要的穴位,针刺中脘能够起到通调腑气、和胃止痛 的作用,而内关能够理气降逆、促进气机通道。并且,针对 存在不同辨证分型的临床患者,也需增多在不同穴位上实施 针刺,能够获取至理想的疗效,与此同时,也能够使在进行 药物治疗时产生不良反应的状况减少。本研究中,采用针灸 治疗的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参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 参照组(P<0.05),结果与叶开升等[4]研究结果相似,证实 将针灸治疗应用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效果显著,具备 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患者而言,实施针

3

率为96. 0% ;参照组显效22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治 疗总有效率为81. 82% ;试验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〇.〇5);两组症状评分及发作频率评 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〇.〇5),见表1。

表1

组别

例数

0

两组症状评分及发作频率评分比较

症状评分

12

3

0

发作频率评分1 2

灸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以将治疗的总有效率提高,将不良反

应产生率降低,故临床应用价值大。[参考文献]

[1]

申丽娟.针灸穴位刺激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心理及活质量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3, 9 (8): 88 -89.[2] 熊明.脉冲针灸治疗仪、多潘立酮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

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2, 20 (5): 227 -228.

[3] 徐彦龙,熊俊,杜元灏,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所属针灸病谱等级的

分类依据及其思路[J].中国针灸,2011, 31 (2): 189-192.[4] 叶开升,陈明显,金曼,等.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 , 20 (3): 218 - 219.

24.0) 8 (16.0) 4 (8.0) 试验组5025 (5).0) 12 (24.0) 7 (14.0) 6 (120) 25 (520) 12 (

11.4)25 (56.8) 11 (25.0) 5 (11.4)3 (6.8)参照组442) (45.5) 13 (29.5) 6 (13.6) 5 (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出现2例口干和1例腹部痉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0%;参照组用药后出现5例口干,4例腹泻,1例皮疹,4 例轻微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 8%。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 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〇.〇5)。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机制在于胃肠的运动功能障碍, 属于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在中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属 于“胃脘痛”,结合患者的辨证分型采取取穴进行针刺治疗

—14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