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来源:六九路网
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作者:嵩明县第一中学:吴学伟

解析几何是历年数学高考舞台上必唱“主角”之一。近年来命题人往往以解析几何的传统内容为载体,融合向量等其它相关知识,设计出与轨迹问题的交汇与整合、向量与二次曲线方程问题的交汇与整合、向量与有关证明或范围问题的交汇与整合。

一、向量基础知识

(1)、向量的数量积定义:ab|a||b|cos (2)、向量夹角公式:a与b的夹角为,则cosab

|a||b|(3)、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b与非零向量a共线存在惟一的R,使ba。 (4)、两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向量a(x1,y1),b(x2,y2)平行x1y2x2y10 (5)、两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向量abab0x1x2y1y20 (6)、向量不等式:|a||b||ab|,|a||b||ab|

(7)、向量的坐标运算:向量a(x1,y1),b(x2,y2),则abx1x2y1y2 二、向量的应用

1、利用向量证明等式

材料一:已知、是任意角,求证:cos()coscossinsin。 证明:在单位圆上,以x轴为始边作角,终边交单位圆于A,以x轴为始边作角,终边交单位圆于B,有OA(cos,sin),OB(cos,sin),所以有:

OAOBcoscossinsin

又OAOB|OA||OB|cosAOBcos() 即cos()coscossinsin

点评:对于某些恒等式证明,形式中含有cos()或符合向量的坐标运算形式,可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定义和向量坐标运算来证明。 2、利用向量证明不等式

材料二:m,n,a,b,c,d是正数。求证:abcd证明:设h(ma,nc),k(mancbd mnbd,) mn|h|manc,|k|bd mnabcd

由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可得:hk又因为|hk||h||k|, 所以abcdmancbd成立。 mn点评:当求解问题(式子)中含有乘积或乘方时,可巧妙地利用向量数量积坐标表达式:

abx1x2y1y2,|a||b||ab|,构造向量解之。

3、利用向量求值

材料三:已知coscoscos()3,求锐角,。 2解析:由条件得(1cos)cossinsin设m(1cos,sin),n(cos,sin),

3cos 23cos,|m|(1cos)2sin222cos,|n|1, 2312由mn|m||n|,得cos22cos,即(cos)0,

221则cos,即,同理(因为、为锐角)

233则mn点评:对于求值问题,巧妙地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定义构造等量关系求值。 变式:已知A、B、C的坐标分别为A(3,0)、B(0,3),C(cos,sin),((1)、若|AC||BC|,求角的值;

322, )。

2sin2sin2(2)、若ACBC1,求的值。

1tan解析:(1)AC(cos3,sin),BC(cos,sin3) |AC|(cos3)2sin2106cos 224(2)、由ACBC1得(cos3)cossin(sin3)1

2sincos……………………………………(1)

32sin2sin22sin22sincos2sincos 又

sin1tan1cos4由(1)式两边平方得12sincos

92sin2sin255 2sincos,1tan994、利用向量求函数值域 材料四:若x1(sin3)2106sin 35由|AC||BC|得sincos,又(, ), |BC|cos2y25,求xy的最小值。

2

解析:构造向量m(x1,y2),n(1,1) 由mn|m||n|,得x1y2(x1)(y2)527即xy1,xy

2227当且仅当x1y2时,xy有最小值

2解析:

变式:设x是实数,求x22x2x210x34的最小值。

x22x2(x1)212,x210x34(x5)232 故可设a(x1,1),b(5x,3)

|ab|42,x22x2x210x34|a||b|42 x11当,即x2时等号成立。 5x3所以当x2时, x22x2x210x34取最小值42 点评:巧妙构造向量,可以解决条件最值问题,特别是某些含有乘方之和或乘积之和式子的条件最值问题,用向量证明更有独特之处。 5、利用向量解决析几何问题

材料六:过点M(2,0),作直线l交双曲线xy1于A、B不同两点,已知

22OPOAOB。

(1)、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 (2)、是否存在这样的直线,使|OP||AB|?若存在,求出l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1)、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2),

22代入xy1得(1k)x4kx4k10,

22224k24k21当k1时,设A(x1,y1),B(x2,y2),则x1x2,x1x22

1k2k1k4k24ky1y2k(x12)k(x22)4k 221k1k设P(x,y),由OPOAOB,则

4k24k(x,y)(x1x2,y1y2)(,)

1k21k24k2x1k,解之得xk (k0) yy4k1k2x4k22再将k代入y得(x2)y4……………………(1) 2y1k当k0时,满足(1)式;

22当斜率不存在是,易知P(4,0)满足(1)式,故所求轨迹方程为(x2)y4,其轨

迹为双曲线;

当k1时,l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不满足题意。

(2)|OP||AB|,所以平行四边形OAPB为矩形,OAPB为矩形的充要条件是

OAOB0,即x1x2y1y20。

当k不存在时,A、B坐标分别为(2,3),(2,3),不满足上式。

(k21)(4k21)2k24k224k20 又x1x2y1y2x1x2k(x12)(x2)2k1k1k210,此方程无实数解,故不存直线l使OAPB为矩形。 化简得:2k12点评:平面向量和平面解析几何是新老教材的结合点,也是近几年高考常考查的热点,解此类题应注重从向量积的定义和向量的加减法的运算入手,还应该尽量联系向量与解析几何的共同点,综合运用解析几何知识和技巧,使问题有效解决。

x2y2变式:已知双曲线C:221(a0,b0),B是右顶点,F是右焦点,点A在x轴

ab正半轴上,且满足|OA|、|OB|、|OF|成等比数列,过F作双曲线C在第一象限的渐近线的垂线l,垂足为P,如图所示。

(1) 求证:PAOPPAFP;

(2) 若l与双曲线C的左、右两支分别交于点D、E,求双曲线C的离心率e的范围。

ay(xc)a2abab解析:(1)直线l的方程为:y(xc),由解得P(,)

bcccyxa|OA|、|OB|、|OF|成等比数列,

a2A(,0),故PAx轴,如图所示。

c从而PAOPPAFPPAOF0 PAOPPAFP

ay(xc)a422得bx2(xc)2a2b2, (2)、由bbb2x2a2y2a2b2a422a4a42即(b2)x2cx2(xc)0

bbba4c2(2a2b2)24422222be2e2 x1x20babacaa,,即,4ab22b2点评:本题是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二次曲线、等比数列等知识的交汇与整合,近几年的高考解析几何题中,多次考到了证明题或范围问题,因而在复习中对这类题要给予一定的重视。 随着复习的继续与深入,我们还可以看到平面向量与概率、导数、复数等知识的交汇与整合,为命题者施展了优化创新试题的陈地,也为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开辟了新的视角。

注:解析几何与向量综合时可能出现的向量内容:

(1) 给出直线的方向向量u1,k或um,n,要会求出直线的斜率; (2)给出OAOB与AB相交,等于已知OAOB过AB的中点;

(3)给出PMPN0,等于已知P是MN的中点;

(4)给出APAQBPBQ,等于已知P,Q与AB的中点三点共线;

(5) 给出以下情形之一:①

AB//AC;②存在实数,使ABAC;③若存在实数

,,且1,使OCOAOB,等于已知A,B,C三点共线.

(6) 给出OPOAOB,等于已知P是AB的定比分点,为定比,即APPB

1(7) 给出MAMB0,等于已知MAMB,即AMB是直角,给出

MAMBm0,等于已知AMB是钝角, 给出MAMBm0,等于已知AMB是锐角。

MAMB(8)给出MP,等于已知MP是AMB的平分线/

MAMB(9)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给出(ABAD)(ABAD)0,等于已知ABCD是菱

形;

(10)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给出|ABAD||ABAD|,等于已知ABCD是矩形; (11)在ABC中,给出OAOBOC,等于已知O是ABC的外心(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12) 在ABC中,给出OAOB的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

222OC0,等于已知O是ABC的重心(三角形

OCOA,等于已知O是ABC的垂

(13)在ABC中,给出OAOBOBOC心(三角形的垂心是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 (14)在ABC中,给出OPOA(ABAC)(R)等于已知AP通过|AB||AC|ABC的内心;

(15)在ABC中,给出aOAbOBcOC0,等于已知O是ABC的内心(三角

形内切圆的圆心,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16) 在ABC中,给出AD1ABAC,等于已知AD是ABC中BC边的中线。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