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育评价思想的当代影响探析
来源:六九路网
第31卷第4期 2013年8月 凯里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li University V01.31 No.4 Aug.2013 中国传统教育评价思想的当代影响探析 刘广利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摘450064) 要:当代教育评价改革中呈现出人们对评价的期望与现实的无奈、教育评价的民族性和区域 性等问题。从校内考试制度和科举考试制度等方面深究出现此类问题的历史渊源,并对中国传 统教育评价思想的当代影响进行分析,期望有利于解决当今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评价问题;教育评价的历史渊源;当代影响 论文编码:Doi:10.3969/j.issn.1673—9329.2013.04.39 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 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完整而有效的教育评 价方法和手段有利于保证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当代的教育改革中,教育评价的改革出现了诸如人 们对评价的期望与现实的无奈、教育评价的民族性和 区域性等问题,因此,挖掘出现这些问题的历史渊源, 并对中国传统教育评价思想的当代影响进行分析,对 有效解决当今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有着重大的理 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期望越来越高。随着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实施和新课 改的进行,人们对教育评价的态度有所转变,即从以 往单纯地看待学生分数和升学率慢慢地转向关注学 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总体来说,这种转变有利 于实现国家的教育目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然而, 事实上,由于一些人为和非人为因素的影响,整个社 会给予学校教育的压力增加了很多,人们对教育评价 的期望值也增高了许多。而现实的学校教育也不是 万能的,当人们对教育评价的期望没有通过学校教育 得到实现时,各种各样的矛盾就产生了。 教育评价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教育评价能很好 地体现国家的教育目的,能正确指导教师和学校的教 学实践。也就是使之能充分发挥桥梁作用。要改革 教育评价,首先就要对教育评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我们必须承认,对教育有进行评价的必要,不仅对学 生的学习成绩有评价的必要,对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 量也有评价的必要。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评价对教育 实践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因为学校就是培养学生的, 我们能做的和要做的是怎样改革现行的评价方式、方 法。比如,明确考试目的、重视考试内容。考试是教 学的指挥棒。既然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可避免的,而考 试对教学实践的影响也必然存在,那么我们就要正视 这个事实,就要努力使考试内容体现社会需求,体现 国家的教育目的,改变其选拔和甄别的目的,突出考 试的测评目的。这是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使学生脱离 题海、教学实践回归教育本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我 们必须清楚,成绩(分数)知识教育的附属物,绝不是 教育的结果。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劳动 者,绝不单单是为了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再 、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教育评价问题的呈现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正是人们在逐个解决 矛盾的过程当中来推动事物发展的。当教育的目的、 内容、方法和实施条件等不能满足当时社会对人才的 需求和人自身的发展需要时,教育改革就会发生。教 育正是在一次次的教育改革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起 来。然而,改革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正如麦克马 洪和沃勒士把改革形象贴切地定义为:“好比一次有 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 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由此不难想象,每次发 生的改革中都会存在一些不太适应现实社会的新现 象,也就会出现许多问题。教育改革也是如此。然 而,对教育评价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它的成败 关系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对教育改革中的教育 评价问题加以分析解决,将会有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 进行。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教育评价问题主要有以下 几点: (一)人们对评价的期望与现实的无奈 随着一次次教育改革的进行,加之学校教育中独 生子女的逐渐增加,学校、家长及社会对教育评价的 收稿日期:2013—03—12 作者简介:刘广利(1982一),女,河南封丘人,硕士研究生,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职业生涯规划及教育评价。 者,教育主管部门应尽量把学生成绩与教师教育成绩 分开并努力减弱家长社会评价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评价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 一文中提出教育的民族性观点。乌申斯基认为,教育 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人的性格,而每 个民族都有其关于人的独特的观念,这种观念深深地 檀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中,所以教育具有民族性。每个 民族都有自己的人民最喜爱的瑰丽的语言,民族语言 是本民族人民的完整创造,它反映着本民族的精神和 全部历史。乌申斯基认为应重视民族语言的教育,他 批评了当时的俄国教育崇尚外国语、轻视俄语的状 况,而且,在他任斯摩尔尼女子学院督学期间还坚决 地改革了这种教育。乌串斯基指出,一个民族的教育 是在这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每个民族都有 本民族所特有的、反映着本民族社会生活的制度和教 育思想,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也是民族教育所要继 承的。乌申斯基并不承认教育有对各民族都适用的 普遍规律,一个民族的教育经验应当按照这个国家或 民族自己特有的道路去发展,每个民族都应当去建立 属于自己民族的教育体制,构造属于自己民族性思想 体系-zj。乌申斯基关于教育的民族性思想具有一定 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应该说它对每个国家教育制度 的建立都有指导作用。延伸至今,这种思想的影响体 现出当今教育评价中存在的民族性问题。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管理实行“地方负责,分级 管理”的制度,政策、制度等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 校的管理和检查的权利都归地方所有。基础教育各 级学校主要由市、县乡镇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尽管近年来我国对实施基础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做了 许多有益探索,但时至今H,如何理顺各级政府教育 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同 时,使地方政府能更有效地监控教育质量,并保证教 育质量的提高等问题依然在相当范围内在相当程度 上困扰着我们。这也充分体现出了教育评价的区 域性。 二、中国教育评价的历史渊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实行考试的国家,这在国际学 术界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推及最早的时候,中国的考 试活动起源于山顶洞人时期先民对新生一代的实践 性观察和检验,但是我国考试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则 是在汉代,汉代太学建立的校内考试制度可以说是中 国教育评价的最初起源,而随后演变的科举考试则是 中国教育评价的最直接来源。 (一)校内考试制度 校内考试制度是考试制度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的产物,起源于汉代。汉代太学的课试,即博士弟子 考试授官,首创层级考试制度,把养士制度和授官制 度结合在一起,考试则是学生成为官吏的重要途径。 它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于一体,是最初形式的校内考 试制度。隋唐五代时期考试制度和学校教育结合以 后,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学校考试制度,更 应学校教育的性质、对象、目的、专业的种类不同要 求,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考试。到了宋代,则建立 了完备的升舍考试制度,积分法开始实施,依平时成 绩计分,学年末评定等级,作为升舍的依据,宋代书 院、学院等盛行考试,为完善和发展校内考试制度的 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清以后,由于科举制度日 益加强,校内考试制度随之衰落 。虽然校内考试制 度在同科举制度的争锋中败落,但是它的作用却不可 忽视。作为一种兴学育才的重要手段,它培养了大批 各专业的优秀人才,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是中国教育评价的最直接来源。它的形 成与发展历经了隋、唐、宋、清四个朝代,是建立在小 农经济基础上的、与君主专制统治相适应的官员铨选 制度,也是与教育紧密相连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有 其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自产生之日起就由政府组织招 生考试,考生自由报考,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 限制,这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应试者的范围,反映出 了科举考试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为广大下层民众 提供了入仕机会,打破了血缘关系对政治权力的垄 断,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平等理念。在这种平等理念 的影响下,科举取士实行公开竞争,择优录取。为了 保证考试的公正,政府制定了诸如监考以防偷看、场 后复试以防冒名顶替、搜检以防夹带、内外帘之隔以 防串通作弊等一整套详尽而又严密的考试规则和制 度,用来防止越轨行为 。科举制度在形式上的平等 和公正,为每一位考生送去“暮登天子堂”的幻想,为 广大贫穷人士提供了发展的渠道,因而进一步消解了 当时社会内部的张力,也增加了社会内部的流动,适 应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需要。然而,科举考试作为一 种单纯的考试选才手段,使得学校发展出现只重科举 而轻学校育才的倾向,进而导致部分士子专攻举业而 不屑接受系统知识的学习的严重弊端。 三、中国教育评价思想的当代影响 (一)考试面前人人平等,保证了社会公平 从考试制度诞生伊始,就伴生着对社会公平的保 证。汉代太学建立的层级考试体制是考试制度规范 化、制度化的显著标志,同时也从官方保证了考试的 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公平。而科举考 试为广大的下层人民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扩大了参与 者的范围,真正做到了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而且糊名 制等防作弊手段也使考试的公平性得以保证,历朝政 府都为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性花费很大功夫。但也 使人们增强了对考试的依赖(现在也是如此),而不 是依赖其他形式,如民主、法制来保证公平。 (二)考试方法多样化 从隋唐五代起,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学校考 试制度,根据学校的性质、对象、目的、专业的种种不 同要求,出现了不同的考试;宋代的太学三舍法也开 考试具有了高利害性,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从考试诞生 之日起舞弊现象就如影随形的怪异现象,使得政府花 费大力气去杜绝舞弊现象但却不能根除。 (五)以考取士制度的影响 以考取士制度形成了读书人的“学而优则仕”思 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知识分子依附人格的形 成,影响独立人格的发展。以考取仕制度虽然为国家 选拔优秀的人才,这也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驾驭知识 分子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投靠皇权就会获得无上尊 荣,反之则会遭到排挤。因此,中国知识分子痛苦地 抉择于“道”与“势”之间,这就决定了其最终使命不 在于求知,求真理,而在于治国平天下。但是,正因为 这种“道”统不可能具备超越性,所以中国的“士”很 容易转化为“仕”,最终成了为政权谋“势”。这就造 成了中国知识分子依附于权力的奴性 。这样的思 想导致当今的教育评价也难免存在权力的因素。 参考文献: 创了一种新的考试方式。总的来说,各朝代根据自己 的实际情况设定考试方法,使中国古代的考试方法呈 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考试 手段方法达到了极致,为当代教育测量的发展奠定了 重要的基础。但对考试过程和环节的重视,对考试内 容,特别是对考试的效度的忽视,以及长期的统一标 准导致了考试的僵化。 (三)考试的精致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应试现象 的正当化 考试内容的精致化导致应试现象的正当化,而应 试的正当化使教育出现偏差,学校的教育目的也偏离 了原来的轨道,教育内容亦是为了考试而设定,这就 限制了人性发展。由应试引发的大量的练习、测验和 统考剥夺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权利,束缚了学生除应试 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发展。虽然学生在文化课上得了 高分,但爱好、兴趣、特长都被忽略了,求知欲、创造 欲、好奇心、探索精神均被不同程度地扼杀。考试的 本意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但是应试下所谓的“人 才”都是为了考试而疯狂的书呆子,现在的高分低能 现象正是这一点的明确体现。 (四)考试的高利害性使考试舞弊现象与考试如 影随形 [1]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3. [2]章丽娟.乌申斯基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对我国的现实意 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1):132—134. [3]余文森.现行校内考试制度的弊端及其改革[J].黑龙 江教育:综合版,2003(Z1):26. [4]余扬.科举考试制度的社会功能再论[J].教育与考 试,2011(5):45—5O. 中国古代的考试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选拔国家 需要的人才,也就是选仕的标准。汉代的太学制度和 授官制度是一致的,而考试则是太学生成为官吏的重 要途径,在此之后的学校考试都是和授官制度联系在 起,科举考试诞生之后更是如此。由于扩大了应试 者的范围,使广大平民阶层也有了入仕的机会,使得 一[5]许纪霖,陈布雷.“道”与“势”之间的人生挣扎:2. [EB/OL].(2007—09一o4)[2012—11—08].http:// vip.book.sina.con.cn/book/chapter4303031682.ht- 一—珊】. [责任编辑:杨明良] On the Contemporary Influence of China’S Traditional Education Evaluation Thought LIU Guang—li (Hen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nstruction,Zhengzhou,Henan,450064,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evaluation,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evaluation of people’S expectation and the helplessness of the reality,th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regional issues of the educational evaluation.From the schoo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 tern,etc.,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thorough inquiry into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such problems and analyses the contemporary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evaluation,which is conducive to resolv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oday’S education ̄evaluation. Key words:education evaluation;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contemporary influ— 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