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聪明的消费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师生的讨论、交流,观看图片、视频等,了解购物的基本常识,学会比较商品的价格以及真假伪劣等;
2.通过交流,了解消费者权益,增强自我消费维权意识; 3.通过学习,学会科学消费,做文明、礼貌的消费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引导同学分享周末购物体验,并说出自己在购物时遇到的困惑。教师点评,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购物体验入手,引发思考,导出课题“做聪明的消费者”。 二、科学消费 1.货比三家看质量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们该如何选择呢?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然后,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两类包装看似一模一样的商品,有何不同,该如何选择?学生回答交流,老师点评并总结:购买商品要购买那些清楚标明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生产厂家和联系电话,质量检验合格证的商品,没有标明这些内容的的属于“三无产品”。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购买“三无”产品有什么危害?多出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总结:三无产品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所以我们做一名聪明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注意“看商品说明”并板书: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图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明确消费时首先关注商品的质量,拒绝三无产品。
2.货真价实最合适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同一种商品,包装不同,往往价格差别很大,此时你该如何选择?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其次,观看视频《天价月饼》,看完之后,引导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老师总结:购买商品不要盲目追捧包装高大上的商品,自己需要的,实惠的最重要,并板书:实惠。
设计意图:商品的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包装,本环节通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商品包装,意在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注重商品的实惠性。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有时很多商家在节假日或者反季节搞促销活动,价钱往往非常便宜,遇到这种情况,你该买还是不买?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老师点评总结:购买东西要理性,不要盲目跟风,购买自己需要的才是聪明的消费者。并板书:理性。
设计意图:商家的大促销活动是学生常见的促销形式,这种情况到底应不应该购买,也是学生购物的一大困惑,因此,通过设计合作讨论,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火花:要理性消费。
3.广告宣传莫轻信
引导同学阅读虚假广告的案例,并思考:这个案例给了你什么启示?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并总结:做一名聪明的消费者,不能盲目轻信宣传广告。
设计意图:广告宣传也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面对丰富多彩的广告内容,如何去辨别,也是聪明消费者应该掌握的一项技巧,通过本环节来学会正确看待广告宣传。
4.消费权益依法维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商品有质量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小组讨论,交流。老师点评并总结:购买商品时要注意索要购物发票,带好发票才能和商家进行沟通,而且在与商家进行沟通时要注意礼貌,不能情绪过于激动。其次,如果遇到商家不同意调换,我们可以找消费者协会协商解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板书:维权。
设计意图:当消费者权益受到危害时,如何解决,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教师引导发现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解决,并依法解决,课堂教学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三、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理解如何做一名聪明的消费者,并出示儿歌作总结,结束学习。 板书设计:
做聪明的消费者
科学消费
质量 价格 理性 维权
《做聪明的消费者》学情分析
消费对四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购物经历,已经具备一定的购物常识,但是如何做到科学、理性购物,包括如何看待商场促销打折,如何看待广告宣传,如何对待商品包装等问题,以及自己购买商品后,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如何正确维护自己的权益,对学生来说还显得比较陌生。所以,这也是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一名聪明的消费者的意义所在。
《做聪明消费者》效果分析
《做聪明的消费者》教学目标是:1.通过师生的讨论、交流,观看图片、视频等,了解购物的基本常识,学会比较商品的价格以及真假伪劣等;2.通过交流,了解消费者权益,增强自我消费维权意识;3.通过学习,学会科学消费,做文明、礼貌的消费者。重难点是:了解购物常识,增强自我维权意识。
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在周末去超市体验购物,找到自己购物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为达到教学目标,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环节“(1)激趣导入(2)科学消费(3)回顾总结”三个教学环节,其中 在第二个环节中,有包括了:货比三家看质量、货真价实最合适、广告宣传莫轻信、消费权益依法维四个小环节。一节课的学习,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活跃。相信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能学会科学购物。
当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科学购物,做一名聪明的消费者”只是理论上的教与学,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要加以实践、训练,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意识。
《做聪明的消费者》教材分析
《做聪明的消费者》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第三课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消费,做一名聪明的消费者,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组组去超市购物的画面,里面有关于购买东西要看商品说明的,也有理性对待减价活动的,也有正确看待商品包装问题的,还有不要盲目相信广告宣传的。每一字画面都旨在引导孩子们在购物时要形成良好的习惯,不要盲目轻信。其次,课本又展示了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在购物中遇到商品有质量问题,应该如何处理。课本通过一组图画告诉我们首先要带好发票去商场找售货员调换,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有礼貌,不可莽撞行事;
如果商场人员蛮横不讲理,我们可以找消费者协会帮忙。这是在另一组图片中告诉我们的。教材详细介绍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科学、理性购物;同时也介绍了如果遇到问题,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做聪明的消费者》评测练习
一、填空
1.“三无”产品指的是没有( )没有( )没有( )的产品。
2.去商场卖东西要记得跟售货员要( ),出现质量问题可以作为依据找商家调换,如商家不答应,可以找( )电话是( ) 。
3.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 )这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 二、判断
1.去商场卖东西的时候,同类商品一定要买量大便宜的。( ) 2.当买的东西出现质量问题时,要学会忍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3.买东西不要盲目信广告,要注意实际效果。( ) 三、实践
周末,小明去商场卖钢笔,回到家发现钢笔的墨囊是坏的,于是他到商场去找售货员,售货员说售出商品一律不退不换。这个时候小明应该怎么办?
《做聪明的消费者》课后反思
《做聪明的消费者》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中第三课的内容,是关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引导学生解决消费问题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设定如下目标:1.通过师生的讨论、交流,观看图片、视频等,了解购物的基本常识,学会比较商品的价格以及真假伪劣等;2.通过交流,了解消费者权益,增强自我消费维权意识;3.通过学习,学会科学消费,做文
明、礼貌的消费者。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环节“(1)激趣导入(2)科学消费(3)回顾总结”三个教学环节,其中 在第二个环节中,有包括了:货比三家看质量、货真价实最合适、广告宣传莫轻信、消费权益依法维四个小环节。一节课的学习,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活跃。相信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能学会科学购物。 当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科学购物,做一名聪明的消费者”只是理论上的教与学,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要加以实践、训练,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意识。
《做聪明的消费者》课标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内容指出,要引导学生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上述内容直接体现在《做聪明的消费者》一课中,而且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鉴于此,设计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师生的讨论、交流,观看图片、视频等,了解购物的基本常识,学会比较商品的价格以及真假伪劣等;
2.通过交流,了解消费者权益,增强自我消费维权意识; 3.通过学习,学会科学消费,做文明、礼貌的消费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