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 上学期 初三历史备课组 教案
课题: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第三 单元 第12课 苏东艰难的探索 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九年级下册第12课预习和小测内容 1、①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开始时间? ②内容? ③结果及影响? 2、①匈牙利卡达尔改革的时间? ②内容? ③结果及影响? 改革措施、结果 评价 学生活动 学生读书 小测 小组讨论 交流 齐读课本P71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重点: 难点: 教师活动 一、课前读书: 小测第10课内容 二、学生自学、交流《课前预习内容》 1、学生交流预习答案 2、提问学生,更对预习答案 3、齐读答案 三、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苏联及东欧各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有成就,有失误,也有困惑。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社会主义的改革? (二)、赫鲁晓夫改革(小修小补) ♣ 1、为什么要改革(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弊端? 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重视工业,忽视农业, 造成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严重, 社会主义民主遭到严重破坏。 ♣ 2、 如何改革?(改革措施) 经济改革:(1)农业改革——经济改革突破点 思考:结合课本第75页的材料阅读,想一想: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为什么要从农业开始? 因为当时农业的生产水平不能满足人民对于食品、工业对于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措施:①减税 ②提价 ③投资 ④垦荒 (2)工业改革——对工业施行“手术”, 说一说: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改革: 措施:①提出反对个人崇拜,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②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使不少人的冤屈得以昭雪。 想一想:我们应如何客观看待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 (提示:请从进步意义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分析) 进步意义: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消极影响:但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即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 3、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从总体上讲,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谈一谈: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这种做法?图片:全盘否定斯大林 ①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是错误的。 ②理由: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要客观。 结论:追问:斯大林有什么功绩?不能因其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而抹杀。 ①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是错误的。 ②理由: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要客观。 识图:请在下图中指出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地理方位 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三)、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匈牙利卡达尔改革 ♣ 为什么改革?(背景) (1)照搬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促使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苏联模式与本国国情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 ♣ 如何改革(措施) (1)经济上—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 (2)政治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试一试:请你试着从改革措施中分析改革的成效: 1.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2.经济稳步发展。 3.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 4.国家政局长期保持稳定。 拓展延伸: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的改革历程中,你得出哪些认识。 从体制上进行全面改革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有机结合,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 四、小结与归纳形成知识结构表: 一、赫鲁晓夫改革(小修小补) 二、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匈牙利卡达尔改革 改革原因 措施 结果 评价
学生笔记 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看图回答 学生回答 小组讨论 回答 回答、记忆
五、巩固练习:练习册选择题全做与评讲 作业和练习: 1、 课后练习册,选做非选择题。 教学反思: 提高课堂效率,理顺知识结构,突破重点、难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