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清代人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释义】: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出处】: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
【作者】: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
释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两句的大意是: 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在这里, 以 的意思是 用、
1
把、拿 的意思。 生死以 是介宾结构 以生死(实际是 以死 ) 的倒装,把宾语 生死 提到介词 以 的前面。直译是 用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 。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中凡是用两个相反意义的字联合组成的词语,往往其中只有一个字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在这首诗的 生死 一词中重点的、真正的意思是 死 , 生 字只是用来构成偏义复词,只是陪衬。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鲁迅赠日本友人的诗《题三义塔》中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恩仇 一词中,重点和真正的意思是 仇 ,否则,连 恩 也要 泯(泯灭,忘记) ,那还能依然是兄弟吗?跟上述的 生死 一样,如果两个相反的意思都有,就解释不通了。
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难道可以有祸就逃避,有福就迎受吗?
春秋时郑国子产受到诽谤,他说: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趋:迎受。苟利二句是林则徐最喜爱,经常吟咏的诗句。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的 不才明主弃 、杜牧的 清时有味是无能 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 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情操。 生死以 ,语出《 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这里的 以 字原意是 为 、 做 或 从事 ,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