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东大学马原复习概述

来源:六九路网
马原复习概述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实践--认识--实践 的无限循环。 2.真理的特性:具有具体性,全面性,客观性,过程性。

3.马克思主义的构成: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构成。

4.马克思主义的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发展性,人民性。 5.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而哲学孕育了科学,这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哲学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的意义,是科学的逻辑前提,也是科学的历史前提。 8.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同一性)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何以成为基本问题:这是其他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其他哲学进行研究和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9.物质的定义和意义:

a) 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b) 意义:

i. 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ii. 它指出物质是被人们认可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iii. 它指出客观实在行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8.运动静止及其关系: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a) 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

b)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9.时间空间相对性,绝对性,有限性,无限性: a) 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b) 绝对性: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可变的。

c) 有限性:具体物质形态在一维持续性上有始有终,在广延性上有边有际。

d) 无限性:物质世界存在和发展在一维持续上无始无终,在三维广延性上无边无际。

10.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a)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b) 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c) 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 d)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1.意识及其能动性:

a)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是物质存在的最高形式。 b) 能动性的表现:

i.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ii. 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

iii. 意识活动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1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 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b) 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1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客观规律性是第一性的而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即客观规律是制约主观能动性的,而主观能动性是用来认识,利用客观规律性的。 14.发挥能动性的条件:

a) 尊重客观规律,因为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第一性的,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 b) 把主观与客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c)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5.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表现: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表现:自由与永恒互渗,奋斗与静穆兼得。

16.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7.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联系及特征: a) 马克思主义。

b)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8.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即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19.新陈代谢规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0.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a)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b) 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c) 提供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d)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a) 含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 基本属性:

i. 同一性(统一):有两个特性,一是共居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一个统一体中,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复存在。 ii. 斗争性(对立):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趋势。 2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a)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i. 矛盾双方的斗争造成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ii.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体向另一种矛盾体过渡的力量,从而使旧事物向新事物发展。 b)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i.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ii. 它使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它使矛盾双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得到发展。

iii. 它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2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者

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次要矛盾是属于从属地位,起次要作用。

25.两点论,重点论:两点论是指既要研究主要矛盾也要研究次要矛盾,二者不可偏废。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在研究任何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其主要矛盾。 26.质,量,度:

27.量变质变及其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数量的增减,是不显著的,渐进的变化。质变是一种姿态向另一种姿态的飞跃。 28.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a) 肯定方面:是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b) 否定方面: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29.辩证否定:

a)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b) 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c) 否定是扬弃--否定的实质。 30.量变质变的复杂性: a) 质变复杂性:

i. 质变形式的多样性:一种是爆发式飞跃,另一种是非爆发式飞跃。

ii. 质变的过程有量的特征。 b) 量变复杂性:

i. 量变形式的多样性,一种是纯粹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另一种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化引起质变。

ii.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及阶段性部分质变。 31.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特征:

a) 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所以我们还要对否定阶段的事物进行否定,使得矛盾得到根本解决,也就是事物的发展需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32.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对客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对象,客体的范围小于客观,客观)的能动放映,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33.实践,认识的辩证关系: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 首先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d) 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 34.主体客体的关系:

a) 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 b) 对立统一的关系。

c)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的基础。 35.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形式: a) 基本形式:

i. 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 ii. 改革社会的实践。

iii.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b) 基本特征: i. 客观性。 ii. 自觉能动性。 iii. 社会历史性。

36.两条认识路线:反验论和先验论。 3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特征:

a) 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 b) 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

c) 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 d)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38.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理想认识----实践 39.认识回到实践的理由:

a)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b)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获得检验和发展。 40.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a)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b)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c) 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41.绝对性相对性关系:

42.真理和缪误的关系: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应,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应。

43.真理的标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a) 确定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b) 不确定性: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是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45.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a)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b)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人们对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

c)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d)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46.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7.唯心史观的缺陷:

a) 从观念出发来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动力。以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b) 否认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48.社会存在及其各自的作用: a) 作用:

i. 地理位置为人类提供来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资料。 ii. 地理位置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iii.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却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49.社会意识的构成及其相对独立性: a) 构成: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等。

b) 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存着一致和平衡。

50.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51.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

a) 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d)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为自己的

经济基础服务。

52.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矛盾的关系。

53.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就是指在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 54.科学基础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c)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

d)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通过影响思维主体和思维工具,促进了思维方式的改变。 55.人民群众及其历史作用: a)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b) 人民群众的主体在社会历史的进展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

c)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6.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a) 必须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b) 必须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深入了解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 c) 必须坚持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 d) 必须坚持全面分析与评价的原则。 57.历史人物及其作用:

58.高端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a) 社会分工。

b)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

59.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矛盾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0.商品的二因素: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61.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具体劳动。 6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二者成反比。 63.简单劳动,复杂劳动:

a)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特别的专门训练,每个普通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b) 需要经过特殊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 c) 区别:

i. 生产社会价值不同。 ii. 技能质量水平上的区别。 64.价值形成的历史条件: 65.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a) 其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货币之所以能够表现其商品的价值,是由于金或者银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b) 其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具有五个职能: i. 价值尺度。 ii. 流通手段。 iii. 储存手段。 iv. 支付手段。 v. 世界货币。

66.价值规律及作用:价值规律能够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还能够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67.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a) 以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b)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c)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d) 在国内发行手段。

e) mark:通过暴力手段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68.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a) 劳动力所有者是自由人,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b) 他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必须一无所有,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69.不变资本:是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用字母C表示)。

70.可变资本:指的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值。 71.必要剩余劳动:

a) 必要劳动: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的劳动为必要劳动,是再生产劳动力本身价值的劳动。

b) 剩余劳动:剩余时间内的劳动为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榨取,这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72.剩余价值及其生产方法:

a) 剩余价值: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等于商品价值总量-(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b)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c)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d)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从而剩余价值率(m/v,其中m为剩余价值,v是可变资本)就越高。

e)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

73.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部分剩余价值。

74.资本有机构成:表现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变。 75.资本循环周转及其条件:

a) 资本周转是周期性的资本循环。其过程包括,从资本在一定形式上的预付起,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到资本得到增殖并以同样的形式复归止。

b) 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的一个周期就是资本循环。 76.社会资本在生产的两大核心问题: a) 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 77.两大部类:

a) 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称为第一部类。 b) 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称为第二部类。

78.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79.平均利润:是指投入不同部门的同量资本获得的等量利润或职能资本家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

80.生产价值:是因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所附加于原材料上增加的价值,也就是由总销售额减掉原材料费,动力费,消耗品费后得到的附加值数值。

81.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特点:

a) 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巩固和扩大垄断利润。 b) 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 c) 竞争更加激烈,破坏性大。 d) 竞争的领域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 82.金融资本寡头:

a)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b) 金融寡头: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金融寡头形成了,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与垄断资本家集团。 83.垄断价格利润:

a) 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国际价值

b) 垄断价格:是国际垄断组织利用某种经济力量和市场控制力量决定的价格。

i. 买方垄断价格:低于商品国际价值。 ii. 卖方垄断价格:高与商品国际价值。

84.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85.经济全球化:

a) 应对:不能因噎废食。 b) 作用: i. 一方面

ii. 另一方面 c) 表现:

i. 贸易全球化。 ii. 投资全球化。 iii. 金融全球化。

iv. 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86.唯心史观的错误:

a) 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87.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Sup:

唯心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反映论。 先验论属于唯心主义。

假象是反面歪曲表象本质的现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1.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3.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4.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无止境的接近。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主动的改造主观世界,努力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