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项链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来源:六九路网


1 2

《项链》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12 北京顺义区杨镇一中 张新新 顺义区教研员、特级教师 刘德水点评 12

师:(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来实现你的梦想,你最想实现的梦想是什么呢? 12

生1:拥有足够的资金,建一所希望小学。 12

生2:拥有博学的知识和无尽的钱财。 12

生3:自己是一名哈佛毕业生。 12

生4:拥有一双乔丹穿过的、亲笔签过名的篮球鞋。

12

生5:成为一名女特警或成为一名城内“反扒女警”。 12

生6:拥有超能力。 12

生7:我想成为一名海豚训练师。 12

生8:走遍天下各地,吃遍天下美食。 12

生9:考上医科大学。 12

生10:赚很多钱让家人将来过的幸福。 12

点评: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是要设计合理。怎样才合理?答案是一定要与教学的内容相关。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能引起后面教学中所涉及问题的思考,或能引起学生所学知识的勾连……最忌讳的是“卖官子”,离题万里,绕了一个大圈子,最后学生才明白:咳!原来就是为了说这个呀?尤其是学生已经知道这节课所要讲的课文是什么,

那种所谓“激发兴趣”的导入,常常会有这样的效果。曾经有人讲《小橘灯》,开口问学生:“你们知道橘子可以做什么吗?”学生答:可以吃,可以玩,可以入药……就是不说可以做小橘灯,教师急得没办法,只好自己说了。这就是脱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搞所谓的兴趣导入。这种导入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12

本课的导入,似觉离题稍远。如果学生知道这节课要讲什么,就更不必如此导入,直接宣布课题更好。 12

师:玛蒂尔德也有很多的梦想,她梦想幽静的厅堂,梦想宽敞的客厅,梦想精美的晚餐……她的梦想实现了吗?我们来看《项链》,从中寻找答案。 12

首先,大家来看这几个歇后语。(出示投影) 12水仙不开花 张飞扔鸡毛 擦胭脂进棺材

——装蒜 12

——有劲难使 12

——死要面子 12

孔夫子的背包 ——准是书(输) 12

师:这些歇后语都非常生动有趣,同学们看一下:哪一个和玛蒂尔德的性格较为贴近? 12

生(齐答):擦胭脂进棺材——死要面子 12

点评:这样的切入方式倒是很新奇,很恰当地引向小说的主题,可见老师的匠心。但

是有一个前提,学生必须在预习课文之后才可以这样切入,如果连书还没有读一遍,学生怎么回答?从实录看,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课文了。 12

师:下面我们也来试一试,请看大屏幕:阅读课文,根据《项链》的有关情节,在三个不完整的歇后语上分别填上一个动词一个短语,使它成为有意思的歇后语。时间3分钟。(出示投影) 12

玛蒂尔德 借项链——死要面子 12

玛蒂尔德 项链——

12

玛蒂尔德 项链—— 12

玛蒂尔德 项链—— 12

点评:这个环节很好。一是引导学生读书,这一点很重要。不读书,只在那里凭空讨论,即使再热烈,也是一窝蜂——乱哄哄。语文课,引导学生读书,永远没有错!第二,问题明确,学生明确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可操作性强。第三,呈现方式好,投影在大屏幕上。这样的方式,使问题“固化”呈现,避免了口头要求的即时性——学生如果没听清,再想了解,便无处可寻。问题中“有意思”一句,不甚明确,若改成“符合文意”似更好。

三分钟也嫌稍短。 12

(学生读书,写) 12

师:想好的同学们到黑板上来写,只写动词和短语。 12

(学生上黑板写出,展示) 12

生1: 2

戴 要 丢 1臭美 12

死皮赖脸 12

自作自受

12

试 生2: 2

丢 心迷神往 12

1忐忑不安 12

找 心急如焚 1赔 识 生3: 2

得不偿失 12

自认倒霉 12

12

戴 找 还 荣光焕发 12

焦头烂额 12

九牛二虎 12

师(指第一个同学):看看你的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有什么问题吗? 12

生1:(恍然)我弄颠倒了。(修改) 12

点评: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作出修正,这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只是学生3写错了一个字:容光焕发,“容”写成了“荣”,教师没有发现,这是一个疏漏。尽管微乎其微,无关宏旨,但是既然是学生出现的问题,也应该及时关注。课程标准中“积累”的课程总目标,就应该体现在这些日常的琐屑的小问题上。而且,还应该对学生写错的原因略作点拨——学生写错的背后,实际上是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有了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指出了,也难以改变,以后再写,还会出现错误。教师应该驾驭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及时、充分地捕捉、挖掘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以之为教学资源,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处处有收获。这样的教学,是动态的、灵活的,而不是死板的、既定的。当然,这个环节不要喧宾夺主,要适度、合理,点到为止,否则就会歧路亡羊,脱离了本课的主题。

12

师:看来同学们对小说的情节已经掌握的很熟了。我也想了一些歇后语,同学们来看一下。(出示投影) 12

玛蒂尔德 借项链——死要面子 12

玛蒂尔德 丢项链——乐极生悲 12

玛蒂尔德 还项链——有苦难言 12

玛蒂尔德 识项链——后悔莫及 12

点评:这个环节可以省去。容易让学生产生“这是标准答案”的错觉。其实,前面这个环节,当然可以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以及语言概括能力,但就其根本目的说,还是为了让学生深入读书,把握情节,为后面的研讨作铺垫。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学生分成几个阶段都可以,怎么概括都可以,只要没有什么根本性的错误,就都应该肯定,大可不必强求一致。 12

引导学生读书,一定要有一些“招数”,只一味地叫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学生肯定感到乏味,变换一些形式,效果会更好。 12

师: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链这样的故事。在这些环节中,“丢项链”是玛蒂尔德命运变化的转折点,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当了一回作家,设身处地为玛蒂尔德想一想:项链丢失后有没有别的办法了?现在请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用一二百字讲述本小组创作的作品。哪个小组先来? 12

点评:学生或小组发言,不应是对老师,而应该是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共享——这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教师也应该照顾到听者:一是要提示发言者面对全体同学,二是要提示其他同学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这样才能体现出“面对全体学生”的课标精神,才是把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交给了学生,而教师自己只是旁边的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否则就会完全变成教师与(某个或某些)学生的单边对话,其他同学则成了无人

关注的旁观者。 12

小组1: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后,她并没有告诉佛来思节夫人,而是与他的丈夫坐着马车逃跑了。然而,令她始料不及的是,当马车驶过街道时,由于速度过快,没有看见迎面而来的一辆车,两辆车撞到一起,结果玛蒂尔德遭遇车祸身亡,死前的一瞬间,发现项链就在她眼前的马路上。 12

小组2:玛蒂尔德决定去还项链,于是她用筹来的钱买了那条项链。但是两个月后,玛蒂尔德生日那天,佛来思节夫人又将项链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她,并且告诉她原来的那条是假的。通过两个月苦日子的教训,玛蒂尔德终于明白了虚荣心对人的伤害,把那条项链卖了,钱捐给了慈善基金。从此与丈夫过起了朴素的生活。 12

小组3:舞会上,很多有钱有地位的男士都对玛蒂尔德一见钟情。当玛蒂尔德发现项链丢了而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和她在舞会上跳舞的一位男士找到了她并向她求爱,答应帮助她偿还项链。玛蒂尔德答应了他,并和丈夫离了婚,与那位男士过上了她梦想的富贵生活。路瓦栽很苦闷,在湖边散步,发现一位漂亮可爱的女孩,是一位盲人,很理解他,二人相爱。玛蒂尔德虽然生活富足,却很空虚,在湖边散心时遇到丈夫,发现丈夫生活很幸福,因为羞愧悔恨而投湖自尽。 12

小组4:玛蒂尔德后来得到一笔遗产,为报复佛莱思节夫人借她假项链,把佛来思节夫人送进了监狱,为羞辱佛来思节夫人,她去探监,佛来思节夫人点醒了她的爱慕虚荣,最后玛蒂尔德抑郁而终。 12

小组5:路瓦栽没有找到项链,玛蒂尔德很失望,也很懊悔,她后悔不该去参加舞会,更不该去借项链。最终他们决定去找佛来思节夫人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她。佛来思节也告诉

了他们事实的真相——那条项链是假的,只花了她四百法郎。玛蒂尔德知道真相后很开心,原来是虚惊一场!说明一下:我们小组这样之所以把原文悲惨的结局改得这样圆满,是因为我们认为用十年的还债生活来偿还一条假项链,这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我们认为只要捉弄一下她,吓唬一下她就可以了。(学生笑) 12

点评:学生解读课文,肯定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理解。这是正常的。因为学生的经历不同,知识背景不同,阅读理解力不同,常常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阅读教学很重要的环节。即使出现偏差、错误也不要紧,因为这是起点。倘若因为怕学生出现错误的理解,就剥夺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其实是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权利。正如看到一个幼儿不会使筷子,吃饭时弄脏了衣服,就劈手夺过来给他喂饭,这个孩子也就丧失了学会使筷子的机会——以后将永远不会使筷子。学生的理解能力,正是在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起来的。 12

此外,应该注意学生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因为课前已经布置了,最好让学生写出来,这样,落实到纸面上,能做得更“实”一些,否则写没写不知道,甚至想没想也不知道,

学生只是临时一听,临时一想,临时一说,“落实”这一重要环节就将大打折扣了。如果落实到写,且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全体同学有话(即时性的)可听,有文(固化材料,可以复读、回视,细加品味、深入思考)可见,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12

师:看来同学们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在大家的笔下,主人公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有的选择了逃避,有的选择了勇敢面对问题,承担责任。然而,莫泊桑在创作这篇小说时,有些情节他可能也想到了,但是作者为什么要让玛蒂尔德用十年的艰辛来换一条假项链呢?(出示投影) 12

点评:这个环节安排得很得当。学生的多样见解,有些可能更多地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甚至可能完全脱离了文本。修正这些偏差,必须回到文本。建立文本意识,是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绝不能以简单的否定来解决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示投影,把要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以固化的方式呈现,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效率。

12

请同学们把自己创作的故事与莫泊桑创作的故事加以比较,多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12

点评:“多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提得有些含糊。学生不清楚要做什么,缺乏操作性。似可改成“想想:作者为什么要那样安排?” 12

(小组讨论,交流) 12

师(提示):你设计的情节,人物性格是什么样的?小说讲究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你设计的情节是否有趣? 12

点评:这个提示很有必要。有时候,老师的问题提的太空泛,学生不明所以,不知所措,教师要及时搭一步台阶,把问题细化、具体化,让学生明白。只是这个提示已经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两个方面,一是小说的主题思想,二是小说的写法——情节的安排。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作不同的处理。学生基础好一些的,可以兼顾;低一些的,可以大胆取舍。另外,学生的情节设计也很有趣,也有起伏,这样问,暗含着一点:我们的设计在情节跌宕起伏上没有作者的好,这样简单地以作品为标准来否定学生的创作,不好。单纯以作品为最高水准,而不做深入分析,会压抑学生个性,不利于学生以平等的姿态来解读文本。 12

生1:作者用这样的结局来嘲弄当时女性的爱慕虚荣,告诉人们不要爱慕虚荣。

12

生2:玛蒂尔德有天生的才质,但她梦想富贵,终于得到这一刻,却又要付出十年代价——十年贫苦,只换来辉煌的一夜。作者是要突出小说的主题。 12

生3:因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如果她没有去参加那个夜会,没有向佛来思节夫人借那挂钻石项链,她的人生就不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作者之所以让她受十年的苦,是要让她为她的虚荣付出代价。 12

生4:莫泊桑用玛蒂尔德的十年的痛苦生活来告诉人们不要一味的去追求不现实的物质生活,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揭露了当时社会丑陋的一面。

12

生5:作者想让玛蒂尔德改掉爱慕虚荣、不满足于现状和高傲的生活态度,体验一下贫苦、拮据的生活。暗示读者,虚荣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社会爱慕虚荣的社会风气。 12

生6:佛来思节富有而借给她假项链,玛蒂尔德贫困而还给她真项链,突出了贫、富两类人的思想道德的差异,这是对比。 12

师:是这样吗?读课文,找根据。 1

2

点评:把阅读理解引回到文本,这样的适时点拨很恰当,也很有必要。 12

学生(反驳):从课文故事情节上看,佛来思节并没有蒙骗朋友。 12

生6:(醒悟,表示同意) 12

师:玛蒂尔德的性格就仅仅有爱慕虚荣这一个方面吗? 12

点评:老师适时点拨,可以把阅读引向深入——教师在阅读课上的作用很重要地就体现于此。 12

生1:我认为玛蒂尔德除了虚荣心强、爱面子、贪图享乐,她还有勤劳、坚强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一面。

生2:我认为玛蒂尔德有不安于现状,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的的一面,也有诚实、质朴、守信的一面,她也是一个恪守诺言,重视友情的人。 12

师:玛蒂尔德后的性格来改变了没有? 12

点评:学生理解出现问题,或者浮在表面的浅层意义上,教师应该利用设问,把阅读引向深入。 12

生齐答:改变了。 12

师:读书,找依据。 1

2

点评:始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很好! 12

学生翻书,寻找答案。 12

生1:她改变了。十年前,美丽动人,所有人都想跟她跳舞;十年后,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外貌变了。 12

师:外貌变了,性格变了没有?看看十年前的表现。 12

生1:十年前爱慕虚荣,出席晚会时,她不戴花,要首饰。 12

生2:她不穿寒酸衣服,为漂亮的穿戴而活着,没有衣服参加舞会就流泪。 12

生3:成天幻想、做梦,梦想着……梦想着…… 12

师:十年之后呢? 12

点评:这里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语言。一连串的排比句,是作者着意突出、强调的所在,应该及时点拨。 12

生1:亲身体验生活,做苦工。 12

生2:不像以前那样死爱面子了,她在遇到朋友后主动说明真相。 12

生3:好面子改变了,十年前没有首饰便不去参加舞会,十年后很丑很老了,遇到朋友还主动上前打招呼。如果性格没变,绝不会上前去打招呼。 12

生4:我也觉得她变了,43页最后,说“她带着天真得意的神情笑了”,天真得意,说明她变了。 12

生4:(略带犹豫)好像没有变。(指书42页倒数第二段),这好像没有变。

12

点评:学生注意到这一段,表明学生真正读进去了,深入思考了。其实,学生没注意到也无所谓,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一段,不一定非得学生自己说出来。只要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即可,由谁提出问题倒是次要的。 12

师:其他同学注意到了么? 12

点评: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直接与提出问题的学生对话,尽管很细微,却体现了课标照顾全体学生的精神。很多教师一旦见到学生说出了自己要讲的话,便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赶紧接过来,追问学生,生怕跑了一般,结果是丢掉了其他大多数学生。这几乎是语文课堂上的通病——核心问题还是以老师讲为主的旧有观念在作祟。

12

生:(翻书)注意到了。 12

师:玛蒂尔德到底变了没有?能否一概而论? 12

点评:“能否一概而论?”这个问题设计得好!把问题从变与没变的二元论的纠缠中解脱出来,避免了学生讨论只“打嘴架”的局面。 12

师(见学生默然):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12

点评:学生默然,说明学生在思考、理解上出现了障碍,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以打开思路,同时打破僵局,变冷场为热烈。起到一种打开局面的作用。如果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叫学生相互讨论一下,也不失为一种缓冲办法——教师正可以借机想一想,或者了解一下学生的底细,为下一步教学做出周密一点的安排。 12

生1:不好说。说不清楚。好像变了,又好像没有变。 12

师:我想说说我的理解。大家觉得说不清楚,其实正说明大家的感觉是对的。这正是人的复杂性的表现。即如这篇小说,假如要问玛蒂尔德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我们就不好回答:她爱慕虚荣,不好;可是她诚实,勇于担当,又很好。玛蒂尔德经过十年艰辛,确实有了些变化,可是一旦闲下来,她又会想起那一夜的荣耀,这给她带来艰辛的一夜,其实也曾给她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过去作彻底决裂,其实是很难的。这也是人的复杂性的体现。能理解吗?不能理解,我们现在也不强求。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体会到这一点的。 12

师:(指书)42页最后一段,不知道这一段大家是否关注到了?怎么理解这一段内容?作者传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12

点评:学生没有想到的,又是重点,老师也可以直接提出来供学生思考,不一定都由学生提出来,太过机械,也不好。

12

生:我觉得不好理解。跟我们刚才讨论得好像不一样。 12

师:好,能感觉出不同,很好。对小说中的这一段话该怎么理解呢?我们不必讨论了。我也想谈谈我的理解。作者在句话里要向我们传达主题的是:命运是偶然性。可我们解读出来的主题却与作者不同,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其性格上的必然性,这在文学作品阅读中是常见的现象。阅读一部作品,固然要搞清作者的意图,但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能够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常常超出作者本人对生活的认识,让我们体会到更多的社会现实。不同时代的读者,会从其中得到不同的东西;甚至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境况下、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也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 12

我说清楚了吗? 12

点评:在适当的时候,教师的讲解是很重要的。我们强调教师要少讲,并不意味着不讲。要讲得适当,讲得恰如其分。上面的这段讲解,就很合适。把学生自己很难解决的疑问解决了,认识也提高了。同时也对学生暂时的不理解作了说明,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的畏难情绪打消了。 12

教师最后一句也问得很好:不是问“你们听清楚了吗?”而是问“我说清楚了吗?”一个角度的转换,看似微不足道,其实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爱——如果你没听清楚,不是你不行,是我说的有问题。课堂用语的严谨,体现者师爱的博大。而且,教师总在强调“我的理解”,也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间,是课堂中的一员,而不是权威。教师始终在帮助、引导、点拨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作权威者公布正确答案,教师的定位很准确。 12

师:关于小说主题,我们今天就读到这里。大家课下还可以深入研读,可能还会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和收获。 12

点评:其实,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这句话往往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哪个同学会在课下进一步研讨?怎么研讨?老师怎么监测、督促?都是无法回答的。 12

关于小说的情节,后来的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继承了这一写法,被称作欧·亨利式的结尾:特点是“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出示投影)也就是说,小说的结尾虽然读者没有未预料到,可是却不生硬,在前面的情节里有暗示,有交待。 12

现在请大家读书,看看这篇小说在前面的情节里有哪些地方暗示了项链是假的?(出示投影) 12

点评:把重要的知识点以固化的方式呈现,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把重要的问题以固化的方式呈现,也方便了学生的研读,远远胜过简单的口头布置。 12

生:文中有三处暗示这个项链是假的。第一处:当玛蒂尔德向佛来思节夫人借钻石项链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就借给了她。第二处:珠宝店的人告诉他们他只卖过这个盒子。第三处:当玛蒂尔德把这个项链还给佛来思节夫人的时候她没有打开盒子检查一下。 12

师:很好。文章贵曲忌直,波澜起伏的情节肯定比平铺直叙更能吸引人,但情节的设置也应合乎情理,否则就显得荒唐。文学作品无论长短应遵循四个字:合情合理。我们写作文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12

点评:最后的落脚点是在写作。这是过去传统“读写结合”观的体现:读是为了写,体会文章的妙处,全是为了给自己写作时作参考、做样板,从《文选》到《古文观止》,都是这个路子。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应该重在理解和鉴赏,能明乎其中的妙处就可以了,完全不必落在写作上。这也是大多数教师的“通病”。 12

师:我们把今天的课小结一下:(出示投影)第一,人的性格是多元的、复杂的。同学们总结了,小说主人公的性格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诚实守信、勇于承担的人。这样的人物形象是丰满的,活生生的,

是符合生活实际的。事实上,人性是复杂的,人的好坏是一种比较宽泛的界定,不可能坏人就绝无一点优点,是好人就绝无一点缺点,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第二,人物的性格变化也不是绝对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这才是真人,符合客观实际的人。第三,关于小说的写法,大家能理解欧·亨利式的结尾就足够了。 12

同学们,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个人的悲剧是法国当时社会的悲剧。文章既批判了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也对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导致的悲剧寄予了同情,对当时法国社会现象进行讽刺,也对玛蒂尔德遭打击而不沉沦,遇逆境而敢于奋起的坚强、负责、勇敢的精神给予了肯定。同学们从文中读到了不可过度虚荣,读到了做人要讲诚信,要有尊严,读到了面对艰难要勇敢接受等等。我想,在读了这篇文章后,如果你觉得对你“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怎么走”有所启迪,那我们学习此文就有所收获。 12

点评:对小说故事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不够,这里的总结就有点显得牵强。其实,在作品主题的挖掘上,还可以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小说中其他男宾的妻子也都与玛蒂尔德一样在舞会上“舞得快活”,又如路瓦栽夫妇离开舞会时坐的是只有夜间才出来拉晚儿的破

马车等等细节,都在表明当时的社会风气,都在表明玛蒂尔德的故事不是特殊的个例。当然,一节课不可能什么都照顾到,包打天下、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常常就等于面面不到,尤其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进行单纯的作品分析,那样就等于把大学的中文系的课程简单地搬到课堂上了。我们的语文课,不同于理科课程。理科课程都是线性的,每一节课都有其特有的内容,不可或缺,也不可跨越,而语文课文,每一篇都是一个综合性的“成品”,从思想内涵,到知识技巧——字词句篇、语法修辞、写作技巧——包罗万象,体现无遗,要想分析的面面俱到,真是太难了,因此必须有所取舍。舍,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此处舍,彼处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老师是不必担心的。 12

师:今天的作业(出示投影):写一篇读书笔记——《我看玛蒂尔德》。好,今天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12

(本刊编者注:为节省篇幅,本《实录》在个别语句尤其是学生口语发言上作了一些适当的整理加工)

12

1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