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汉代地方官学略论

来源:六九路网
第33卷第2期 2013年3月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V0L.33 NO.2 MAR.2O13 汉代地方官学略论 郭海燕 (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山东滨州256600) 摘 要:自西汉景帝时期蜀郡文翁办学之后,西汉政府三次下达兴建地方官学的命令,地方官学得到迅速 发展,东汉时期设置更加普遍。地方官学的招生规模大多在几百人左右,多没有地域限制,且教育对象应以平 民子弟为主。地方官学的设立不仅有助于社会教化,而且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汉代;地方官学;教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iK234;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24(2013)O2一Oo8O—O4 关于汉代地方官学,学界已有较为丰富的研 计吏以遗博士”。另一方面,“修起学官于成都市 究成果①。但是以往学者多关注其设立状况、教师 制度,对于它在推动教育发展方面的贡献则缺乏 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 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经过数年努力,蜀郡 “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这样,在 文翁的诱导和激励下,蜀地风气大变,“学于京师 者比齐鲁焉”。 文翁兴学之后,西汉政府曾三次下达兴建地 重视。而近年来考古资料的发现为我们考察地方 官学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一些新材料。有鉴于此, 本人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代地方官学的 发展、招生及对教育的推动作用做些进一步的探 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一方官学的命令。第一次是汉武帝时推广文翁兴学 的经验,“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对于武帝是 、汉代地方官学的建立与发展 否有立郡国学的举动,俞启定先生曾提出质疑。 汉代地方官学的设立始自景帝末年蜀郡文翁 他认为,《武帝纪》中不见有关立郡国学官的诏令, 办学②。《汉书・循吏・文翁传》记载,景帝末年蜀 其他史料中亦不见有武帝时立郡国学的记载,因 郡太守文翁,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 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一方面“选郡县小吏开 此武帝有无兴学之举值得怀疑[1]。就目前所见史 料来看,武帝时确有兴学之举。《汉书・隽不疑 传》中记载武帝时期隽不疑就曾担任渤海郡的郡 文学(郡文学为地方官学的教师,亦可称为郡文学 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 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 收稿日期:2013—02—10 基金项目:滨州学院博士科研基金项目“汉代平民教育研究”(2011Y04) 作者简介:郭海燕(1978一),女,山东淄博人,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①各种通史类教育史著作都对汉代地方官学做过论述,其中以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俞启定、施克灿著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先 秦秦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较为全面,介绍了地方官学的设置、基本制度与教化功能。江铭《两汉地方官学考论》(载《华东师 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年第1期)、姜维公的《汉代学制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也对汉代地方郡县学的发展进行了 考察 然然的《汉代地方官学的教师设置》(《教育学报>>2007年第5期)、姚宏杰的《汉代官学教师制度述论》(《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 第6期)对地方官学的教师设置进行了考证。 ② 据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内史杂》,秦代的各级官署中设有“学室”,培养刀笔小吏,“史子”学于其中。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史律》也有对“史”“ ‘祝”学童进行教育考核的内容,虽然筒文没有出现“学室”的名称,但是可以推测,西汉初期也应该存在类似“学 室”的教育机构 这类教育机构也可以称之为官学。囿于史料,这类学校的教学情况、存在时间已不可详考,因此,本文对此不做讨论。 8O一 汉代地方官学略论 卒史、《五经》卒史,三者应是同一职官的不同称 注》引沈钦韩日:“此乡学教官之始。”这一次可谓 谓,都承担地方官学的教学任务。在典籍和碑刻 是对地方官学的一次全面建设,既然有了教官的 中还有“郡文学祭酒”、“文学主事掾”、“学官祭酒” 设置,郡国学校开始普遍建立起来。近年出土的 等名称,当为领事者,地位、资历较高)。但是,西 尹湾汉墓简牍中记载了西汉后期东海郡太守属吏 汉时天下郡国103个,受地方经济状况、师资力量 的设置情况,其中许多属吏在担任现任职位之前, 等方面的影响,天下郡国皆立学校的可能性不大。 曾担任过某郡的“太守文学”或“太守文学卒 第二次兴学之举是在汉元帝时,令“郡国置 史”_2]。具体情况可参见下表: 《五经》百石卒史”(《汉书・儒林传》)。《汉书补 表1 该墓墓主师饶下葬时间在汉成帝元延三年 邑1587个,乡6622个,亭21635个,要在众多的 (公元前10年),简牍中记载的上述属吏则是在此 基层组织都建立学校,并非易事。就笔者目力所 之前已经担任现职,而他们担任文学卒史的时间 及,史料中尚无庠序之学的记载。其原因也可能 又是在此之前,我们推测应该大约在汉成帝前期。 在于庠序之学主要教授《孝经》,其目的在于施行 由此可见,汉元帝的诏令在下达后很快就得到实 教化,所以史籍疏于记载。 施。由上表可以看出,当时郡国学的设立是比较 东汉时期继承了西汉兴学重教的政策,也十 普遍的,兖州的东郡、太山、山阳等地都有文学卒 分注重学校的建设。不仅地方郡国学的设立比较 史设立,在一些文化相对不发达的郡如武都、南 普遍,县学也开始广泛设立起来。如益州蜀郡的 海、桂阳等地也从文化发达地区选择士人担任太 重泉、成都,广汉郡的什邡,兖州陈留郡的酸枣,司 守文学卒史。 隶河东郡的皮氏,左冯翊的高陵,扬州丹阳郡的溧 第三次兴学是在汉平帝元始三年,在王莽的 阳,会稽的余姚等县,甚至亭,如陈留郡蒲亭都有 提倡下,下令郡、县、道、邑、侯国及乡聚等普遍建 学官的设立①。当时县学的设立是十分普遍的,一 立官学。《汉书・平帝纪》记载: 个郡往往不止一个县设有学校。如东汉桓帝刘宽 安汉公奏车服制度,吏民养生、送终、嫁 任南阳太守,“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 娶、奴婢、田宅、器械之品。立官稷及学官:郡 处士诸生执经对讲”(《后汉书・刘宽传》)。可见, 国日学,县、道、邑、侯国日校,校、学置经师一 当时南阳郡在太守刘宽的提倡督查下,各县都普 人;乡日庠,聚日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 遍设立了学校。《后汉书・礼仪志》中记:“明帝永 这样,官学的设立就由郡县进一步深入到乡里。 平二年三月,上始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 《汉书・王莽传上》载,王莽曾作书八篇以戒子孙, 行大射之礼。郡、县、道行乡饮酒礼于学校,皆祀 平帝元始三年,诏令天下郡国学官教授莽书。由 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郡、县、道行乡饮酒礼 此可以窥知当时郡国学的设立是十分广泛的。但 于学校”显然暗示着汉明帝时期郡、县、道学校的 是,这一时期庠序之学的建立情况如何,我们难以 普遍设立。东汉末年,州逐渐由原来的监察机构 考证。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当时天下县、道、 变成了一级行政区划,州牧的权限增大。一些州 ① 参见《华阳国志》卷十、《后汉书・儒林传》、《隶释》卷五《酸枣令刘熊碑》、《隶释》卷五《溧阳长潘乾校官碑》、《后汉书・酷吏传》、 《后汉书・循吏传》等。 81— 郭海燕 如益州、荆州等地建立了州学。东汉安帝时,刘焉 任益州牧后,“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 南岸道东边起文学”(《华阳国志・蜀志》)。刘表 在治理荆州时也建立了州学,《后汉书・刘表传》 载:“初,荆州人情好扰……表招诱有方,威怀兼 洽,其奸猾宿贼更为效用,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 服之。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慰赈 丹阳太守,为了改变“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 仪,衰于中国”的习俗,“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 饮,选用明经”(《后汉书・李忠传》),所以学官弟 子在地域上应以本地区为主,但似乎也不以为限。 如蜀郡文翁“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 为学官弟子”,颜师古注日:“下县,四郊之县,非郡 所治也。”(《汉书・循吏・文翁传》)可见地方官学 自开始设立就没有地域的限制。东汉琅邪国即丘 赡,皆得资全。遂起立学校,博求儒术,綦母闽、宋 忠等撰立五经章句,谓之后定。爱民养士,从容自 保。”在刘表的努力下,荆州成为东汉末年的学术 县学“有远方及国内诸生四百余人”(《三国志・魏 书・方技传》注引《辂别传》),更可以说明许多地 重心。 在东汉末年的战乱情况下,掌权者曹操也十 分重视学校的兴建。《三国志・魏书・魏武帝 纪》云: 秋七月,令日: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 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 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 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 天下。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之中地方官学仍然广泛设 立,与曹操之兴学诏令不无关系。 二、汉代地方官学的招生与规模 地方官学的招生不像太学一样有具体的规 定,一切由地方当局自行掌握。地方官学中有一 部分是郡县官吏子弟。如东汉什邡令杨仁,“宽惠 为政,劝课掾史弟子,悉令就学”(《后汉书・儒林 ・杨仁传》),任延在武威“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 皆令诣学受业,悉显拔荣进之,郡遂有儒雅之士” (《后汉书・循吏・任延传》)。但是从相关记载来 推测,多数地方官学没有对生源进行身份限制。 我们可以以黄昌和王尊为例。《后汉书・酷吏・ 黄昌传》记,会稽余姚人黄昌“本出孤微。居近学 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汉 书・王尊传》载,涿郡高阳人王尊“少孤,归诸父, 使牧羊泽中。尊窃学问,能史书。……事师郡文 学官,治《尚书》《论语》,略通大义”。黄昌和王尊 虽然出身孤微,却都能在地方官学受教,尤其是黄 昌见到学官弟子修庠序之礼,“因好之”,就入学受 教了。由此可知,地方官学没有贵贱贫富的限制。 地方官学的设立着眼于地方教化,如文翁因 “蜀郡僻陋,有蛮夷风”而兴学(《汉书・循吏・文 翁传》);宋均见辰阳县“少学者而信巫鬼”,于是 “立学校,禁绝淫祀”(《后汉书・宋均传》);李忠任 一82一 方官学的招生并不受地域之限。 一般来说,郡县学校规模不算小。每所郡级 学校所设文学掾史、经师常达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以蜀郡为例,《学师宋恩等题名碑》中录有掾史经 师:《易》掾二人,《尚书》掾三人,《诗》掾二人,《礼》 掾四人,《春秋》掾一人,文学掾一人,文学孝掾一 人,孝义掾一人,文学师四人,《易》师三人,《尚书》 师三人,师二十人。(《隶释》卷十四)教官人数之 多,反映了当时郡级学校的规模是很大的。《后汉 书・鲁丕传》载,东汉章帝时,鲁丕拜赵相,“赵王 商尝欲避疾,便时移住学宫”,“丕奏日:‘……学宫 传武帝之道,修先王礼乐教化之处,王欲废塞以广 游蒜,事不可听。’’“‘诏从丕言”。赵王居住必定不 是仅他一人,而且学宫可以“游 ”,其规模可以 想见。 另外,从地方官学在校学生的人数也可以推 想当时地方学校的规模。如《后汉书・文苑传》 载,刘梁为北新城长,极力劝学,“大作讲舍,延聚 生徒数百人,朝夕自往劝诫,身执经卷,试策殿 最”。这种规模达数百人的郡县学校是十分常见 的。《华阳国志・蜀郡士女志》载,张霸为会稽太 守,“立文学,学徒以千数,风教大行”;《史晨后碑》 称,建宁元年,鲁国“并畔官文学先生、执事诸弟 子,合九百七人”;《华阳国志・卷三》记,“汉时广 汉冯颢为令……立文学,学徒八百人”。《三国志 ・魏书・方技传》注引《辂别传》日,管辂之父为琅 邪国即丘长,管辂“时年十五,来至官舍读书”,“于 时黉上有远方及国内诸生四百余人,皆服其才 也”,等等。此类事例繁多,在此不一一列举。这 些材料显示,地方官学一般都有成百甚至上千的 学生,如此数量众多的学生,绝不可能都是官吏子 弟,应以平民子弟为主。 三、汉代地方官学对教育的推动 对于地方官学在促进教育发展方面所起的作 汉代地方官学略论 用,人们的评价往往不高。如著名教育史专家毛 礼锐指出: 汉代地方官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奖进礼 乐,推广教化,不是像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种 进行经常性教学的学校。它没有正规的课程 设置,有的学官只有一年的某些时节招集一 些知识分子讲经,也有些知识青年常常自动 地、个别地到学官那里去问业。地方官学对 中央官学并没有从属的关系,师资也较差。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汉代的学校并没有形 成一个真正的系统,却为后代学校的进一步 发展,奠定了基础。_3 由于地方郡县学的设立难以持久,常常时兴时废, 所以,史家常常忽视汉代地方官学的发展。如唐 代杜佑在谈N:lk魏献文帝立乡学时说:“郡县学始 乎于此矣。”(《通典》卷五三)南宋王明清《挥麈录》 中也说:“郡县立学,自元魏献文始。” 实际上,地方官学在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方 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虽然“查遍汉代史 料,也很难找到由地方官学培养出来的高才名 士”_4],但是地方官学在引导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在那些 尚不开化的僻陋之地,其功效更为显著。如李忠 在丹阳起学校,“郡中向慕之”(《后汉书・李忠 传》)。张霸为会稽太守,“拨乱兴治。立文学,学 徒以千数,风教大行,道路但闻诵声。”(《后汉书・ 张霸传》)“郡中向慕”、“道路但闻诵声“显然是在 郡县学校的引导下出现的场景。《隶释》卷五《酸 枣令刘熊碑》中也记,陈留郡酸枣令刘熊“愍县 【缺】济济之仪,孜孜之逾,帅厉后学,致之雍泮。 草上之风,莫不响应”。又,乐祥为河东郡文学祭 酒,“使教后进,于是河东学业大兴”(《三国志》卷 十六引《魏略》)。令狐邵为弘农太守时,设郡文 学,“由是弘农学业转兴”(《三国志》卷十六引《魏 略》)。这一点在汉简中也可得到反映:“故建明 堂,立辟雍,设学校庠序之官。兴礼乐,以风天下。 诸生、庶民,翕然响应。-E53这些都说明,地方官学 的设立在当地引起了很大反响。可以说,地方官 学的作用不在于培养了多少高才名士,而是促进 了一个地方良好学风的形成。 地方官学影响了一个地区的社会风气,许多 人受其影响而奋起读书。前述会稽余姚人黄昌因 为“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受其熏陶而 进行经学的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东汉经学 家郑玄也是先在地方学官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后 来才去游学的。《后汉书・郑玄传》称他少时为乡 啬夫,每次休息回家,“常诣学官”。由此看来,地 方官学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满足求学者对基本经 学知识的需求的。 由于地方学校教育对象主要为平民百姓,所 以有些地方的为政者会考虑到民众日常劳作的繁 忙,而于农闲时节授学。如陈留郡蒲亭亭长仇览: 年四十,县召补吏,选为蒲亭长。劝人生 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豕有数,农事 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后汉书・循 吏・仇览传》)。 东汉末年的杜畿为河东太守: 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繇 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柠牛、草马,下逮 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 畿乃日:“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 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三国志・魏志・杜畿传》)。 仇览、杜畿都是选择“农事既毕”、“冬月”等农事闲 暇之际开学宫授学。这种教学时间的灵活性,也 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平民百姓入学的几率。 综上所述,西汉后期以降,地方官学就有了较 为迅速的发展。到了东汉时期,设置更为普遍, 州、郡、县、亭都有地方官学的设立,地域分布也更 加广泛。地方官学的设立虽着眼于教化,却在很 大程度上促进了一个地方良好学风的形成,对平 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 考 文 献] 俞启定.先秦两汉儒家教育EM].济南:齐鲁书社, 1987:149. 连云港市博物馆.尹湾汉墓简牍[M].北京:中华书 局,1997:86-95. 毛礼锐,邵鹤亭,瞿菊农.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 京:人民教育 版社,1979:189. 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俞启定,施克灿.中国教育 制度通史:第1卷E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401-402. 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3册 (甘肃省卷-c)EM3.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61. (责任编辑:张晓军) 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