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多音字误读原因初探

来源:六九路网
多音字误读原因初探

福建省平和县龙门小学

汉字读音规范是汉语规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能否准确规范地读音是语文规范化水平和推广普通话成效的重要标志。而多音字是社会用字中出现误读最多的部分。因此,分析多音字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理解造成误读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一、多音字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现代汉语多音字并非朝夕形成,它是在若干年的演变和发展中沉积下来的。总观其来源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因四声别义造成的多音字

顾名思义,多义多音字有多於一个读音,其中必有一个为「惯用音」;如果另一个音只是与惯用音的声调有异,意思又有不同,此音称为「破读」(较常见叫法)或「读破」。古人运用这一方法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分辨不同的字义,如“朝”在表示“早晨、朝阳”的意义时读为“zhāo”,在表示“朝代、朝廷”等义时读为“cháo”;另一方面是区别词语的词性( 语法) 的作用,如“好”作形容词时读作“hǎo”,作动词时读作“hào”。 (二)假借通用文字造成的多音字

古人在写文章时,由于一时的笔误写了别字或是由于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形,便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有的久借不还,本义另造新字。如“其”本义为“簸箕”,被假借为代词“其”后,借而不还,本义只好另造新字“箕”。有些是借了又还,借义另造新字,如“见”本义是看见,曾被借为“显现、出现”之意,后借义另造新字“现”,“见”字又还给本义。由于古人普遍具有崇古的心理,引用前人之说时,为了不失其原貌而借义仍用原字,这就使得本字兼有本义和借义的两种读音。

一般来说,借义之音只保留在成语或古语词中,如“见”一般情况下读“jiàn”,在成语“图穷匕见”、“其义自见”中才作“显现”之意,读为“xiàn”。 (三)古今音变造成的多音字

汉语发展史中,语音的演变和发展是比较快的,上古有上古的语音系统,中古有中古的语音系统。同一个字的读音在不同时期会有变化,原来一个字有统一的读音,后来由于在不同的地方发展演变的速度不一样,因而同一个字有的还保留了古音,而有的则按照经过发展变化后形成的今音来读。反映到汉字读音中,一些姓氏用字、地名用字的读音与常用义的一般读法形成一字多音;成语、文言词中的特殊读音与常用义的一般读音形成一字多音。例如:“番”现代常用读音为fān,而在地名“番禺”中读pān,保留了古代的读音;“费”现代常用读音为fèi,但在地名“费县”中读bì,保留了古代的读音。 (四)汉字自身演变形成多音字

异体字本应是同音的,不应造成多音,可事实却并不这么简单。如:采和案:采,《说文》:“采,捋取也。”就是摘取、采集、采用等义。案,《尔雅?释诂》:“案cai,寮,官也。”郭璞注:“官地为案。”就是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确定“案”是“采”的异体字,停用后“采”就承担“案”的意义,成了多音字。背和捎:背,背脊义;捎,用脊负载义。后“措”作为“背”的异体字被淘汰,“背”就有了 i和 i的音义,成了多音字。 人们为不同的词造字,字形有时会偶合。所表示的词或语素意义毫不相关而形体完全一致的字,成为同形字。本文所说的同形字是指狭义的同形字,是指表示的意义不相关、读音也无联系、字形偶合的字。为了方便人们的学习和使用,国家精简了汉字的数量和简化了汉字的笔画。在简化时,采用同音或音近代替的方法。但人们只注意简化汉字的字形,而忽略了历史上早已流行并未失去使用价值的某些字音字形的重复,因而造成多音字。如:骜bi ,鸳扭;别bi6,离别。“骜”简化为“别”,“别”成为多音字。荀bo,萝荀;卜,占卜。“萄”简化为“卜”,“卜”成了多音字。

(五)方音与普通话音共存,造成一字多音

普通话为了丰富自己,会吸取一些有表现力的方言词汇。普通话吸收进来的词,为了保留地方色彩,往往仿读方音。如“拆”本读“chāi”,在吸收吴方言“拆烂污”一词时,仿原来方言

读音拟近似音“cā”。中国自古就有文读和白读两种,文读主要指读书时的发音,白读是口语音。文白异读的多音字,字义基本相同,用在不同的语体中便产生了不同的读音,如“血”有两读“xuè( 书面语)”、“xiě( 口语)”。 二、多音字误读的几种类型

根据多音字形成的原因及通过调查分析后得出,多音字误读大致可以分为:口语词语的误读;出现于文言历史词语中的误读;带有鲜明的行业或地方色彩、表示特有事物的词语的误读;不常见的地名、人名、姓氏以及一些音译词语的误读;出现于书面语词的误读;其他一些词语的误读。这些词语使用范围有限,不属于普通话的基本词汇, 所以误读率较高。还有些字因为使用不是很普遍,所以相对来说误读率也较高。 三、多音异读字的规范内容

通过对以上几种类型的误读情况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 多音字不同读音的使用频率不平衡是出现大量误读的主要原因。这样大量的汉字误读既有推普和语文基础教育方面的社会的因素, 也有汉字本身音形义诸方面的因素。因此, 我们认为, 要改变社会上这种部分汉字存在大量误读的现状, 一方面是要继续加强汉字的规范化宣传和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另一方面对汉字中大量的多音字、异读字做进一步整理和规范也是有关部门应该加以考虑并待解决的。针对以上几种不同的误读现象, 应该有不同的规范侧重点。口语中经常使用且不会出错而在书面环境中往往误读的一部分异读音。这种误读实际是一种表面现象, 或者说是一种并非误读的假象。

有些字的不同读音属于文白异读, 其白读音只用于日常口语, 且在日常口语中一般不会说错。究其误读原因, 多数属于人们的理性认知同感性认知未能融合的一种错位。那些字在书面上出现时, 大多是在书面语词的环境, 其读音与口语词读音不同, 而人们识字主要靠书面形式, 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习惯, 把口头发音与书面读音割裂开来, 潜意识中只把书面语读音当作了唯一规范的读音, 哪怕是在书面上应该读口语读音的场合, 也往往“郑重地”读成文读音。

有些是受形声字声旁或相近字形的影响而形成的误读,这些字在说话时不会出错, 但在测试环境中因为追求“规范”心态的驱使, 导致了“秀才识字念半边”或读成字形相近的其他字的读音。这种误读为数不多, 可以通过加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语言文字水平来解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