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论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来源:六九路网
丨教育探索J浅论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亚 男 徐媛媛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54)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表现及特点,分析了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探析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路径:国家制定相关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及网络监管力度;高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国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增强课堂实效性;大学生应积极学习唯物史观,增强责任意识。【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大学生思想;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历史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以

形而上学为基本研究方法的社会思潮,本质上就是一种无端否认、忘却、抹杀客观存在的历史,而按照个人主观意愿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进行虚构、夸大、篡改的“舶来品”。在中国的表现即是打着澄清事实的幌子,类似江湖术士似的推销自己所谓的“客观公允的事实”,其语言具有迷惑性,但实质是带阶级倾向的意识渗透。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改革攻坚的特殊时期,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群体,是坚守思想阵地的主要力量,现处于这种思潮的包围中,不可避免要受到影响,引发思想和信仰上的混乱,导致在潜移默化之下出现困惑和迷惘。基于此,对历史虚无主义相关问题进行梳理,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性。

一、历史虚无主义在当前的表现及其特点

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特点及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否定中国革命,颂扬改良,称颂侵略坚持所谓核心“告别革命”,抬高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运动”,认为维新派的激进做法是愚蠢,义和团运动“貌似爱国,实属误国、祸国”等等。种种表现和诟病,如果按照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发展,认为帝国主义“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血迹斑斑的图画”是一幅未来蓝图,值得褒奖,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告别革命”吗?因为贫穷落后所以选择革命,反而在历史虚无主义看来是选择革命导致贫穷落后,诋毁社会主义改造实质上是“搞糟了,应该回过头去补资本主义的课”。实践证明,阶级以及阶级斗争在矛盾激化的时期是解决问题,维护发展,变更时代的利器。打碎旧制度下的国家机器,中国才会有今天的独立自主。

2、提倡“反思历史”,大兴重评之风,实质颠倒是非在学术领域,披着学术外衣大提重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借此机会片面研究历史,割断历史整体,取其片面借以否定,以实现歪曲和颠倒事实的目的。其实是与历史背道而驰,美化美帝国主义,丑化中国的历史,颂扬反动人物,丑化有真正历史贡献的人物。看似致力于“翻案”,其实是颠倒是非主观评价。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缔造者,他的理论光辉和实践探索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贡献,而历史虚无主义却提出“反毛”论调,夸大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某些错误,片面评价历史人物。在美化和颂扬反动人物时,明显的显示动机不纯,没有把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是不客观的。

3、带有强烈的政治诉求,倾向性较强

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简单的否定历史,制造思想和意识上的混乱,深层次的动机是有着自我政治诉求。他通过美化美帝国主义,丑化中国历史,歪曲历史,主观随意妄下论断,否定中国革命,动摇中国建设的根基,松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土壤,妄图彻底改变中国建设发展的道路。这些狂妄言论不切实际,更不难看出其间透露出来的阶级属性,这种言论不能称之为理论,真正的理论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这种诳语经不住历史唯物主义的追问和中国实际的发展。其伪装是有所选择进行虚无,利用虚无搞虚无。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历史知识尤其近代以来的历史知识的把握多呈“碎片化”状态,理性思维不足,高校相关的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不是很明显,这就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随游移不定,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1、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

历史虚无主义抓住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征,凭借“大胆新奇”,夺取大学生的眼球,提高关注度,利用“碎片化”的分析,有选择性虚无的夸大某些历史细节,比如大肆宣扬领导人的日常生活细节,歪曲并丑化其形象,且上纲上线的嘲弄领导人的贡献,这些无疑会导致理性思维不足的大学生进行感性理解,造成思想混乱。

2、动摇大学生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

历史虚无主义大肆宣传“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利用唯心主义历史观割裂历史之间的联系,一些大学生受此影响,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摒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思考问题,判断事物的发展走向。历史虚无主义主张“解放思想”,倡导思想自由,种种表现即是教会学生无所原则的思与想,任意发表言论,信口开河。

3、导致大学生怀疑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也否定中华民族的探索历程,总之看到中国就反、看到中国革命就反,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我国的五四运动,这些错误的观点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印证,而对有些大学的影响却打下烙印,这会导致中国的青年力量,大学生们对我们建设事业、对我国坚持的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缺乏动力和干劲。

三、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路径探析

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表现无非要离间人们与党与国家的关系,否认中华民族的一切,使得中国人丢掉灵魂。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回到马克思主义上来。

1、国家制定相关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及网络监管力度历史虚无主义通常以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为外衣,隐蔽性极强的混入高校,混淆视听。国家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规范相关学术期刊的发表,完善学术报告的监督机制,

(下转第110页)谨防不良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充分调动

新西部 NEW WEST 2018年06月中旬刊

121

XJ学校管理丨

人以审美的享受,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更触发了学生爱护环境的观念,浓郁的人文气息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灵感,塑造学生高雅气质,外在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四,行为规范作用。置身于校园文化中的校园人不仅受到了思想文化的感染、熏陶、教育,同时他们的价值判断、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也会受到校园文化的规范和制约。这种规范和约束是通过学校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制度文化、优美的物质文化、优良的精神文化传统来影响个体,对校园人的行为具有基本的约束作用。

五、几点思考

其一,针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校园文化功能弱化,系统性不强,人文性不够突出这些问题,应从丰富物质载体、优化校园建设整体规划、凝练校园传统和现有的精神文化、着力营造培育校园精神的环境、加强特色和民主制度建设,加速制度创新、学习借鉴国内外校园文化建设的精华等方面加以改善。

其二,与校园文化的情感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相比较而言,校园文化对行为养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学生内心与个性,使学生内在的素质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外化表现出来。建立在符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基础上的行为养成教育十分重要,它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从他律的行为变成自动的规范行为,逐渐达成养成教育的最高目标。

其三,要成才先成人,通过学校的文化气氛、文化环境、多种文化活动以及大多数人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各种文化因素,比如,通过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的

(上接第121页)

特征来激发、感染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人格的塑造,对学生的身心、思想道德素质、言行举止熏陶,使其受到影响,并逐渐形成习惯。

其四,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行为养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能够使校园人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受到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校园人的行为方式。校园文化的功能更多表现为它的暗示性、人文性和渗透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又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知不觉受到影响,并内化成风尚、行为习惯和规范,从而又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皇甫炳坤.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4.

[2] 张静.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3.

[3] 祁玲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J].理论观察,2015(10).

[4] 吴薇,晁阳.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优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03).

【作者简介】

吴 薇(198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一切积极力量发现和识破潜存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有目

的的假借“学术”名义宣传错误有害思想的机构、组织和个人予以严厉的惩戒。法治中国应尝试从法律角度给予学术规范一定的支持,打好意识形态这场无硝烟的硬战。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保证网络沟通的透明性和公开性的同时,对网络上出现的危害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信仰的舆论要坚决打击和遏制,主流媒体应该积极介入润物细无声的宣传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高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国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增强课堂实效性

近年来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的探索取得一些成绩。高校应因地制宜,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探索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增强课堂实效性,帮助学生意识到“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重要性。此外,高校应请相关专家和学者走进校园开展红色教育、传统历史文化教育以及开展学术交流和讨论,弘扬主旋律,引导学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3、大学生应积极学习唯物史观,增强责任意识

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要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大学生有责任对贬低中国的言论进行宣战,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来坚定对国家、对道路的信心。毛泽东曾说过:“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先造舆论,总是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历史虚无主义的入侵正说明了西方势力和平演变我国的不良企图。大学生应增强信息鉴别、甄别能力,

110

新西部 NEW WEST 2018年06月中旬刊

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 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1-22.

[2] 毛泽东文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3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学习**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

[5] 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5)49-51.

[6] 沙健孙.科学地研究、宣传党和人民光辉的斗争历史——兼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J] .高校理论战线,2005 (2)31-37.

[7] 杨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60-63.

【作者简介】

亚 男(1994-)女,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人,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

徐媛媛(1993-)女,陕西延安人,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