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初,我们开展了乡土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并计划进一步思考、计划、尝试本土资源在园本课程中的运用。
我县位于关山东麓,四季气候特征比较明显,目前正是金秋时节,秋高气爽、绚丽多彩。漫天飞舞的落叶、种类繁多的花草、丰富的农副产品等都是宝贵的资源。通过一个多月的初步尝试,无论是幼儿还是老师,都有颇多收获。怎样让本土资源有效地渗入到幼儿园美工活动中去,让幼儿在随处可见、可得的资源中获得发展,从而形成我园的特色活动。对此通过初步实践,我认为我们要做以下工作: 二、幼儿观察认识,教师记录兴趣点 三、转变观念,按幼儿兴趣创新设计
通过对幼儿的观察,我们初步了解了幼儿的兴趣点,教师可先以幼儿最感兴趣的材料设计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本土材料带来的特殊体验与乐趣,然后对幼儿兴趣不高的材料做进一步的原因分析。如:秸杆颜色单一,我们可以染色等进行二次“改造”。大胆选材,注重幼儿对操作过程的体验,改变以往只注重结果、作品的观点的评价方式,让孩子在多观察、多请教、多尝试的过程中,逐渐将具有季节特色的材料在不同活动中的用途充分展现出来。如豆类除了粘贴画外还可进行豆滚画作品,树叶除了剪贴画外还可进行拓印等。 四、活动过程系列化,幼儿操作更开放
经过初步的尝试,我发现幼儿对系列化的美工活动的兴趣要远远高于独立活动。如豆滚画活动“设计布料”,可在后续活动中加上审美想象活动“服装设计厂”,邀请模特穿上由幼儿自己设计的“布料”所制成的“服装”进行服装秀表演。这一系列活动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另外,也可将此系列活动在幼儿掌握后分组同时进行,让幼儿既可自主选择活动中任一环节,也可互换角色。在系列活动中,幼儿能充分感受到操作、体验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审美、想象能力,使幼儿更大胆,更具创新、独立意识。活动中应大胆尝试放开幼儿的手脚,尽量“少干涉,多引导”,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并及时对善于创造、表现自我的幼儿给予肯定和赞扬。
五、从环境入手,体现本土特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因此,我觉得每个班都应有一个本土材料展区,使幼儿能根据季节特点不断了解、认识家乡特产,并将幼儿、教师的作品进行及时展示。如用草编制成的鞋、娃娃脸;秸杆制作的各种物品;落叶剪贴的美丽图画等等。
让幼儿直接感受到平常最熟悉的事物激起的共鸣,使幼儿园形成一种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环境氛围!
六、引进社区、家长教育资源
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说的“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主动参与,并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进行本土材料的美工活动时,家长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室里呈放的美工材料大都是幼儿与家长搜集来的,家长在参与美工活动设计的同时与幼儿也一同品尝着其中的乐趣。将家长的创意融入其中,请家长教授一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美工活动内容,更增进了亲子关系。
以上这些是我们对利用本土资源开发园本课程的初步探索,接下来将进一步对其开展实践、探索、研究。作为新生的事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参考,也无经验可循。因此,我们只有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边学习边实践,使孩子们在随手可得、随处可见的本土资源中得到全面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