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两袖清风》原文及教案

来源:六九路网
小学三年级语文《两袖清风》原文及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形,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两袖清风》原文及教案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1.小学三年级语文《两袖清风》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燃烧若轻易。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是我国明代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一生为官清廉,遭到百姓的酷爱。这首题为《石灰吟》的诗,就是他人品的自我写照。

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当时,地方官员每年要轮番到京城接受考核。一些贪 官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就用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行贿。

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管区内百姓的疾苦、要求写下来,并附上自己的治理方案,便准备动身。手下人拦住他说:“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于谦假装不懂,说:“我应当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 手下人说:“您进京不送礼,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啊!” 于谦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金银去巴结上司啊!”

“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啊!”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于谦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人说,“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

手下人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解地问:“您带的是什么?” “两袖清风!”于谦说家,哈哈大笔起来。2.小学三年级语文《两袖清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于谦不向上司送礼、行贿的事迹,体会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重点难点

了解于谦进京接受考核时,不向上司送礼、行贿的事迹,体会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知道“两袖清风”的含义。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出示课题。

师:两袖清风,形容为官清廉,囊空如洗。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简介于谦。 二、整体感知。

打开书,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摸索题:

1、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画诞生字和不知道的词。 三、学习汇报。

1、先学古诗《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燃烧若轻易。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你是怎样知道这首诗的?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 纵然粉骨碎身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3、读读背背。

4、说一说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5、分小组自学生字词。 6、检查学习成效。 (1)读准字音:骨碎吟 (2)写一写:等谦考刮 (3)比较行近字组词: 官()纱() 宫()沙()

(4)读课文,相互检查。 四、默读课文,提出不知道问题。 五、作业。

读课文,写生字,查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燃烧若轻易。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于谦十个为官清廉的人。带着上节课的问题学习课文,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摸索: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于谦是个为官清廉的人?(所作的准备)

教学进程

一、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默读全文,想一想:进京前,于谦恭贪 官所作的准备有什么不同?为何会有不同?

贪 官进京为保乌纱、行贿 于谦进京百姓疾苦、治理计划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摸索讨论:对照,充分体会于谦的高尚无私。 二、学习课文第3~10自然段。

1、于谦不肯带东西行贿,他的手下是怎样说的?于谦又是怎样说的?从于谦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学生自己读。 (2)分角色读 (3)谈体会。

2、于谦三次说的话一次比一次态度明朗,最后他以一句反问“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表达了自己坚定的立场。

(1)品位于谦的语言,知道于谦的高尚。 (2)再读对话,小组分角色读,评读。 (3)知道“又好气又可笑”。 三、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两袖清风”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袍袖宽大,可以藏物。两袖清风形容为官清正廉明,囊空如洗。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于谦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四、课堂小结。3.小学三年级语文《两袖清风》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等、肾、骨、谦、官、灰、轮、考、贪、纱、刮、财、应”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知道课文内容;学习反问句。 3、体会于谦清白做人,清廉为官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掌控12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知道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知道“要留清白在人间”与“两袖清风”的意思。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师:两袖清风,形容为官清廉,囊空如洗。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简介于谦。 二、整体感知。

打开书,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摸索题: 1、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画诞生字和不知道的词。 三、学习汇报。

1、先学古诗《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燃烧若轻易。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你是怎样知道这首诗的?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 纵然粉骨碎身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3、读读背背。

4、说一说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5、分小组自学生字词。 6、检查学习成效。 (1)读准字音:骨碎吟 (2)写一写:等谦考刮 (3)比较行近字组词:

官()纱() 宫()沙()

(4)读课文,相互检查。 四、默读课文,提出不知道问题。 五、作业。

读课文,写生字,查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于谦十个为官清廉的人。带着上节课的问题学习课文,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摸索: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于谦是个为官清廉的人?(所作的准备)

(一)品读课文,体会文意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摸索:于谦是个什么样的人?

(1)用自己爱好的方式读《石灰吟》,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2)“清白”指什么?还有别的意思吗?诗人借石灰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人生寻求?(学生讨论,交换汇报)

(3)指导朗诵第一自然段。

2、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摸索:进京前,于谦恭贪 官所作的准备有什么不同?并画出相干内容。

(1)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换,教师相机板书。 (2)学生比较板书,读第二自然段。 (3)“乌纱帽”本来指什么?在文中指什么? 3、默读课文3-10自然段。

(1)于谦不肯带东西去贿 赂,他的'手下是怎么说的?于谦又是怎么说的?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重点知道于谦恭手下的几次对话。

a、自由读,分角色读。教师指导朗诵。(手下人的话应当读出着急的语气,于谦的话应当读出轻松、幽默,但立场坚定的语气)

b、学习反问句:“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给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课件出示两句话,学生比较哪一个句子语气强烈些。 学生试着小结什么是反问句。

c、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找出来读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d、再读对话,分角色读,品味于谦的语言,知道于谦的高尚。 (二)知道课题,了解人物特点

1、课文通过这件事可以反应于谦有哪些优秀品质? (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2、课文为何要以“两袖清风”为题? (三)拓展延伸

找找于谦写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体会于谦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优秀品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