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冬奥会看短道速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来源:六九路网


从冬奥会看短道速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摘要:短道速滑是冬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温哥华冬奥会的

辉煌成绩足以使我国短道速滑挤入世界短道速滑运动的前三甲,短道速滑已成为我国冬季运动的优势项目。本文从冬奥会的历年成绩和在冬奥会中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战术运用来分析短道速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从中指出我国短道速滑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对我国短道速滑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国 短道速滑 冬奥会

From the winter Olympic Games look speed skater'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bordinate colleges:Jilin Institute of P.E Specialty:Sports Training Instructor:Yu Fang The student's name:Yang Yang Abstract:Winter Olympics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is an official event, although in our late start, bu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Vancouver Winter Olympics is enough to make glorious achievements of China's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world movement to squeeze into the top three,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has become the advantage of winter sports items. This results from the Winter Olympics over the years in our country and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at the Winter Games athletes tactics to analyze the short-track development status in China and that China's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from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proposed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hoping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help.

Keyword: China;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Winter Olympics

前言:

短道速滑自1992年被列为冬季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以来,在历届冬奥会上,中国取得7金、11银、7铜的成绩,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短道速度滑冰

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现在已成为我国冰雪运动中的优势项目。虽然在运动成绩上突飞猛进,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不发掩盖一些不足,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特别是男子项目的滞后,已经成为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短道速滑运动的发展历程和各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今后我国短道速滑运动的发展规律,旨在为我国短道速滑运动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促进我国短道速滑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有关短道速滑的文献资料,了解了短道速滑在世界及其中国的发展历程,使作者多短道速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1.2 数理统计法

本文通过对冬奥会短道速滑成绩和技战术运用情况的统计分析,使短道速滑在中国的进步更清晰直白的得以展现,起到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的效果。 1.3 比较法

本文从历年冬奥会的成绩、技战术运用等方面对短道速滑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是对中韩两国的比较研究,从中发现我国短道速滑的优势和劣势,对我国短道速滑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从冬奥会短道速滑成绩比较中看中国短道速滑的发展 2.1.1 1992---2006年冬奥会短道速滑成绩

1992---2006年冬奥会短道速滑奖牌排在第一位的是韩国,共获得17枚金牌,排在第二位的是加拿大,获得5枚金牌,排在第三位的是美国,共获得5枚金牌,中国排在第四位,获得3枚金牌(表1)。这充分说明,韩国在世界短道速滑运动中一直保持着霸主地位。由于韩国是短道速滑的强国,所以其训练体制及管理方法对短道速滑运动起到了一个推动和保障作用。中国的短道速滑在发展中就借鉴了许多韩国的经验和方法。从金牌数量看,韩国以强大的优势排在首位,加拿大、美国和中国属于第二集团,实力相差不大。从奖牌总数看,韩国依然强势,说明韩国不仅仅拥有大量优秀的短道速滑运动员,还有强大的后备人才力量支撑。加拿大和中国奖牌数量均为20枚,说明1992---2006年加拿大和中国的新老队员衔接相对稳定。

表1 1992---2006年冬奥会短道速滑各国奖牌统计(枚)

国家 韩国 加拿大 美国 中国 意大利 日本 澳大利亚

金牌 17 5 4 3 1 1 1

银牌 7 8 3 10 2 0 0

铜牌 5 7 5 7 1 2 1

合计 29 20 12 20 4 3 2

2.1.2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世界短道速滑成绩

温哥华冬奥会中国获得4枚金牌,排名第一位,其次是韩国队,获得2枚金牌、4枚银牌和2枚铜牌,排在第三位的是东道主加拿大队,获得2枚金牌、2枚银牌(表2)。从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成绩来看,中国的进步有目共睹,现在的局势已经不是韩国一国独大,总体上呈现的是中国、韩国、加拿大三足鼎立的局势,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短道速滑的第一集团。在中国实力不断增强,地位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各种不足和缺陷也凸现出来,能看出不足也是一种进步。从奖牌总数来看,韩国依然具有雄厚的实力,高居奖牌总数第一位,美国和加拿大也不容忽视,美国奖牌总数6枚,加拿大奖牌总数5枚。从奖牌总数分析来看,韩国、加拿大、美国短道速滑队拥有相对较为雄厚的后备力量,而中国虽然获得4枚金牌,但是没有获得1枚银牌和铜牌,这就说明虽然在短道速滑项目上具有顶尖运动员,但却面临着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从奖牌分布来看,中国获得的所有金牌算不都来自女子项目,说明中国短道速滑男女运动员发展不均衡。

表2 温哥华冬奥会世界短道速滑奖牌统计(枚)

国家 中国 韩国 加拿大 美国

金牌 4 2 2 0

银牌 0 4 2 2

铜牌 0 2 1 4

合计 4 8 5 6

意大利 0 0 1 1

总的来说,从1992年---2010年短道速滑在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离短道速滑真正的强国还有一段距离,我们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1.3 从冬奥会战术方面研究短道速滑在中国的发展

短道速滑是以滑跑的名次而非以单纯的滑跑速度来决定胜负的一项具有对抗性的冰上竞技运动。它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高超的滑跑技术,还要有较强的战术意识和行之有效的战术行动。在短道速滑的比赛中“战术”是运动员比赛的灵魂,在基础水平相近的条件下,战术是战胜对手、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短道速滑战术正在飞速发展,各国都在创新战术方面下足功夫,我国也不例外。近十年间,我国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在战术方面下足了功夫,因此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下面以第20届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500m比赛为例,分析一下我国短道速滑在比赛中的战术运用。

在第20届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m比赛中,包括预赛、1/4决赛、半决赛和决赛,共进行了16组比赛,所运用的战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出发抢位、全程领滑、直、弯道超越、最后冲刺等。由于500m比赛赛程较短,所以出发至关重要,因此出发抢位是500m比赛的首选战术类型。

在500m的16组比赛中,1号选手抢位成功了8次、2号选手抢位成功了4次、3号选手抢位成功了3次、4号选手抢位成功了1次;统计结果反映出,在500m比赛中1、2号选手出发抢位的成功率高于3、4号位选手,具有明显的占位优势。但是,在比赛中,3号位抢位成功的三次全部都是中国选手,可以看出中国选手出发抢位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的运动员。

在比赛中,战术的配合亦是极其重要的,在这次比赛中,付天余和王蒙两人同时进入女子500m的决赛,形成集团作战的形式,但是,却没有形成集团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付天余的心理素质问题,输给了自己。心理素质问题一直是中国运动员在战术执行上的一大问题,也是中国短道速滑快速发展中呈现出来的突出问题。这个问题归根到底只有三个字,太想赢!因为太渴望金牌,所以总是紧张,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王蒙和付天余都是爆发力强、起跑快的运动员,只要她们发挥自己的正常技术,起跑占据第一、第二的位置,最终分获冠亚军是较为容易的。然而,决赛一开始,付天余就很有波动,先是由于太紧张抢跑,自己乱了阵脚;第二次出发又担心再次抢跑,

不敢发力;起跑后战术执行不坚决,落到了第三的位置;中间几次试图超越保加利亚老将都失败了,反而被实力远不如自己的加拿大选手超越;最后又由于超越加拿大选手毫无意义的犯规,被取消了比赛成绩。好在王蒙发挥稳定,一路领先并最终夺冠。

中国队应该认真回顾过去比赛的所有过程,总结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优势,在今后的比赛中,把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把自己的弱点变成新的优势,而不是输给了自己。

3 我国短道速滑目前存在的问题

短道速滑这项运动虽然在我国正以光速迅猛发展,但是,其发展得越快,暴漏的缺点和不足就越多,只有了解和解决了这些缺点,短道速滑在我国才能得到真的重视和发展。 3.1 后备人才匮乏

短道速滑是我国在冬奥会上的重点夺金项目,黑龙江、吉林是我国短道速滑的强省,也是我国培养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大省,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不断深化和新兴体育趣味项目的不断增多,人们对滑冰的热情越来越低,特别是运动员退役安置困难、学习与训练矛盾冲突以及竞技体育独有的“高投入、高风险”等原因,使许多家长对送子女参加冰山训练心存顾虑。从而冲击了短道速滑项目的发展,造成短道速滑项目后备人才匮乏。在这里重点从根源上分析一下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后备人才匮乏的原因。 3.1.1 后备人才构成及来源

目前,黑、吉两省的短道速滑后备人才主要集中在各个中小学校之中,分布呈不均衡的态势。另外,参与短道速滑的青少年中,男孩比例较高,女孩比例较低,这与青春期青少年身体发育和心理变化不无关系。在众多喜欢短道速滑这项运动的青少年中选择合适的苗子是相当重要的,选材的方法和手段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后备人才的培养。在选材手段方面,两省36%的教练员凭经验选材、28%的参照《选材标准——短道速滑》进行、24%的靠学校老师的推荐、12%的依靠家长推荐、没有教练员按科研所测试进行选材;在选材方法方面,29%的教练员采用摸底预测法、24%的采用公平竞赛的方法、18%的采用他们引荐法、16%的采用自我推荐法、10%的采用专家寻荐法、3%的采用信息渠道法。从整体来看,教练员选材手段大多是依靠以往的经验来进行的,采用的方法比较平均,大多集中在摸底预测、公平竞赛和他们引荐等方法,足以看出我国的选材方法不够科学,这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后备人才的素质。

3.1.2 教练员基本情况

黑、吉两省短道速滑教练员年龄范围主要在35——4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占据了约为一半以上的比例,这个年龄段的人们是生理和心里最佳的组合年龄阶段,他们精力旺盛,并且也已经有了一些社会经验、工作经验,是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期,这说明黑、吉两省的短道速滑教练员一中年骨干力量为主,在结构上是趋于合理化的。教练员职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职业,这个职业要求本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能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巧妙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在训练和比赛中带领队员得到理想的结果。从调查结果上看有70%以上的教练员有5年以上的执教经验,25%以上的教练员有10年以上的执教经验。几乎所有的教练员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过运动员的经历,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专科以上学历,可以说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一定的理论基础,这对于指导运动员训练、比赛是十分有益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副高级职称的教练员比例不高,并且他们的年龄偏大,在未来的十年中竟会逐步退休。因此,有计划地培养教练员队伍,加速年轻教练员成长,优化教练员队伍应该受到绝对重视。 3.2 大众普及程度低

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主要来自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由于气候因素,只有东北地区有条件开展冬季运动项目,而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经济不够发达,资金投入又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短道速滑的大众普及。目前,我国的室内滑冰馆非常有限,只能保证省级以上的运动队进行训练,很难满足大众的需求。世界短道速度滑冰锦标赛和冬奥会取得优异成绩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室内滑冰馆的建设工作,这些国家普通的大学里都建有室内滑冰馆。近5年,韩国室内滑冰馆至少增加了40多座,在首尔就有四五座短道速滑专业场馆,这些优越的训练条件,保证了普及同时也保证了提高。韩国运动员来自小学、中学、大学各类学校,经常从事短道速滑专业训练的有200---300人,爱好并参与短道速滑运动的各类群众不计其数。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运动场地有限,由于冬季冰期时间短,很多学校考虑场地、资金和危险性等问题,已经不再开设滑冰课程,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短道速滑的大众普及与发展。没有普及就没有发展,大众普及程度不高,必然对短道速滑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3.3 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代的体育竞争已经不仅是个人体能上的较量,也包含着各方面科技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更是运动训练科学水平的体现。从1996---2005年,我国短道速滑科研论

文分布看,一些体育类核心期刊刊载数量很少,说明我国短道速滑科研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目前,我国短道速滑在科研方面存在科研投入力度不够,教学和大众方面研究相对薄弱,运动技术改革与创新研究还有待加强等问题。中国短道速滑在技术方面落后于韩国、加拿大等强国,尤其是表现在弯道技术上。温哥华冬奥会上的男子5000m接力,我国选手在最后一个弯道滑出跑道,充分说明了我国选手在弯道技术上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耐力、体力、毅力都只能在拥有一定的科学技术之后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科研水平不够,就不能很好地指导训练、分析运动员的训练数据,运动员想拿到好成绩是难上加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从冬奥会的所取得的成绩来看,就不难看出短道速滑在我国正逐渐步入正轨,迅速有序的发展。中国短道速滑在温哥华东奥会上取得的辉煌成绩,值得骄傲,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在赛场上成功的克服心理障碍,坚决执行战术安排,其大将风范,值得敬佩。

4.1.2 我们不能被这些成绩冲昏了头,中国的短道速滑在各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尤其是后备力量不足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4.2 建议

4.2.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社会实践的变革总是以人的思想意识变革为先导的。当前,可持续发展理论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指导思想。在短道速滑运动中当然也脱离不了这种思想的指导,目前我们的短道速滑已经在世界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也已经出现后备力量不足这一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当更新我们的观念,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短道速滑后背人才培养及教练员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短道速滑持久的站在世界短道速滑运动前列提供可能。

4.2.2 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扩宽退役后择业渠道,提高教练员的素质和能力。

切实解决运动员在结束运动生涯后的生活问题,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投身于短道速滑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前成绩达到二级以上的运动员可以报考省内各体育院校,享受最低入学要求的优惠,这为运动员提高知识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可考虑给优秀运动员增加机会,通过补习后申请除体育专业外的其他专业的学科,拓宽退役运动员再选择未来生活的范围。根据运动员各自本身的能力,

提供各种运动员基金,赞助他们发展一技之长,帮助他们发展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及兴趣。

教练员是一个国家队的支柱,教练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整体素质。现在短道速滑运动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更是教练员水平的竞争。教练员的队伍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但要思想作风过硬,业务能力更要十分精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训练水平。要加大对在职教练员培训的经费投放,加强在职教练员的岗位专业培训;继续采取派教练员出国锻炼学习的方式,使更多教练员可以走出国门,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战术等方面的优秀研究成果带回国内学以致用;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学,传授各地教学训练的好经验、好方法;举办研讨班,传播技术信息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提高教练员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精通本专业知识、及时掌握先进的训练理论和手段的业务素质。 4.2.3 加强基层普及和训练,提高短道速滑的科研水平

短道速滑基层的普及和训练是我国短道速滑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对短道速滑集成普及与训练的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要渠道。而教育系统有着得天独厚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因此,应该有效地利用教育系统的资源,积极探索体教相结合的道路,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基层普及与训练体系。另外,短道速滑是一项运动,他不能仅靠政府对其的投入进行发展,这样的发展很有局限性。一定要利用大型企业或其他社会有利力量增加对短道速滑的资金投入、场馆建立、宣传教育等等,这样才会是短道速滑迅速的深入人心并得到普及。

我国的短道速滑要想快速发展,光靠基础的训练是不行的,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提高短道速滑的科研水平,并及时的运用到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是十分关键的。我国要想提高科研水平,闭门造车是没有结果的,一定要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战术、训练管理体制等各方面的优秀成果,再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运动员的情况相结合,使之真正成为适合我国短道速滑发展的、真正中国化的东西。另外,要加强我国短道速滑的科研投入力度,尽可能为这些研究提供有力的条件,对在短道速滑科研方面有重大突破或者贡献的人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组织教练员的科研培训,不断提高教练员的理论和科研水平,从而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

参考文献:

[1]王仁周、朱志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8

[2]王诚民、李大立.从2004~2005世界杯系列赛看我国短道速滑的发展现状[J].冰雪运动,2005(2):5—7

[3]朱佳滨,黄宇.我国短道速度滑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冰雪运动,2007,29(2):22—24 [4]张斌,许水生.中国与韩国女子短道速滑成绩比较与分析[J].冰雪运动,2008,30(5):10—13 [5]王海,冯凯.都灵冬奥会中韩两国短道速滑项目比赛成绩的比较与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4):4—6

[6]孙琪,许水生.对韩国短道速滑运动社会体育体制的探讨[J].冰雪运动,2005,(5):13—14 [7]王家君.我国短道速滑科研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冰雪运动,2006,(2):15—17

[8]关成雪,任慧莹.近十年我国冰上运动项目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趋势研究[J].冰雪运动,2009,31(1):60—63

[9]谢丽霞、李炳哲.从细节抓起提高我国少儿短道速滑运动员成材率[J].冰雪运动2009,5(17—25)

[10]张伟东、王震、马焱、自明王、海燕.优秀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心理技能及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12(111—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