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红旗中学:张金星
内容摘要: 教学反思是教师全面发展的过程,它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发展性,能使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进行教学反思是优化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也是历史教师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本文试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从教学反思的益处以及注意事项两个方面谈一下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关键词: 教学反思 反思型 优化教学
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工作回过头来总结,坐下来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那么经常进行教学反思能给我们教学带来哪些具体的益处呢?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某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个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
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投影准备好?”这两个同学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他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他们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某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本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3、沟通心灵,为了更好
为了体现民主、平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我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下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他们写好后,我给予了总结和整理,学生的心声如下:“具有幽默感,和蔼可亲,走进学生的生活,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成为朋友。学生需要鼓励,不讽刺挖苦。尊重学生,给学生留面子,不乱发脾气,不使用武力,不体罚学生,不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不要动不动找家长,不要每天都板着脸,不要让我们总学习,不以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以理服人,应该用心去了解学生,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
经验,对工作认真负责,善良、有爱心,人品好,像《十八岁的天空》中的古越涛一样,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耐心帮我们解决问题,发自内心的和同学交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及时鼓励。课上是师生,课下如朋友,双方以诚相待。”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历史教学服务,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所以我把学生的心声放在办公桌玻璃板下面,每天都看一遍,以便使自己做得更好。
教学反思虽然有诸多益处,但如何使这些教学益处迸发出来,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会“燃情”,要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全情投入到历史课的教学活动中。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让学生们的情绪悄悄被点燃。如:对秦始皇的评价,进行一个简短的辩论,学生对这样的方式特别感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第二,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都必须通过主体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
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凭借自已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去感受,通过自已的摸索去发现,教师将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的探究的时空,让他们有更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理解教学内容,及时提出相关问题或质疑,师生共同探究。例如:在讨论鸦片战争原因时,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是因为有林则徐的禁烟,这场侵略战争才爆发的吗?经过讨论和质疑,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相关问题或疑问一一归纳,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已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常常只注重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忽视而不见学生提出问题,它造成了学生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的信赖倾向,无形中抵制或扼杀了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努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第三专题学习“国民革命”时,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蒋介石背叛革命,国共能否长期合作?中国是否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成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国家?”说明学生对当时课上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反思。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先讨论。学生有的说,如果没有蒋介石两党会长期合作,国民革命会成功。有的说,不会长期后作,两党的最终目标不同。还有的同学说:现在的香港不也
是“一国两制”吗?学生们众说纷纭。最后我从三个方面启发了学生:(1)中国的反动势力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与大资产阶段相勾结;(2)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什么特点?(3)1927年的中共与现在的中共是否一样成熟?最后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但学生也许在这次讨论中并没有能完全掌握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然而重要的是学生已经探索着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学会了不人云亦云。这样使得历史课堂教学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激活思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新课程为师生之间的交流预设了广阔的空间,所以,在新课程课堂上的角色,也应该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唯有平等,才能调动起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才有利于交流的流畅。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从而使新课程的三个维度得到整合。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对学生作出“对”或“错”、“能”与“不能”的结论。那样,就会远离新课程,回到“一言堂”的老路上去。我是放下架子,放下心来,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探究未知世界。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还应该加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通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可以让老师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哪怕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都会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2、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王铎全主编:《历史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