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来源:六九路网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设计 新都区石板滩小学 兰向丽

教材分析

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全文,讲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写成了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第二自然段讲徐霞客卓尔不群,立志亲自考察祖国山川地貌。 第三自然段讲他在此后的30年间历尽艰辛获得了第一手考察资料。

第四——六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写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

第七自然段总结了徐霞客一生游历的价值,高度评价了他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是求真求实、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文章语言简洁、质朴,全文紧扣一个“奇”字,写出了徐霞客这位“奇人”卓尔不群的一生。

之所以称徐霞客为“奇人”原因有四:

1、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时代,“读书人都忙于追求科举功名”,而书生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鄙弃权贵、摒绝仕途。“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在于,淡薄名利、不求功名。当他发现先人留下

的“古今史籍、地志、山海图经”少且有差错时,便立志“走遍天下,亲自考察”。于是他毅然走出书斋,把一生献给了旅行考察事业。这在当时来说可谓奇举。

2、不畏艰险,毅力超凡。徐霞客自22岁出游,至55岁病返故里,33年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行程9万里,横跨16个省份。当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甚至“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多数行程徒步完成,加之“明朝末年治安不好”其中艰险可想而知。几十年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长期的旅途中他遭遇了重重困难:“攀险峰,涉危涧”,遇盗匪、断财物、失同伴,疲劳、病痛等等,然而这一切都从未曾使他动摇。30年里,他天天坚持日间跋涉,夜里笔耕,从不间断。多么坚韧而有毅力的人呀!也正是凭借这坚定的信念和超凡的毅力,他获得了先人不曾获得的考察资料,成就了被后人称为“千古奇书”的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

3、求真求实,锲而不舍。在许多读书人奉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徐霞客特立独行,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实践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求真求实,锲而不舍”是徐霞客从事科学研究的品质。课文通过徐霞客克服种种困难,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的事例,及第6自然段中列举的两个简短事例,对此品质做了具体说明。

4、成就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正因为奇人、奇举,才著就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两句话分别概述了此书“奇”在哪里,即它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徐霞客游记》除遗失部分外,留存至今的还有60多万字,是我国篇幅最为浩繁的游记之一,也是世界游记文字中的鸿篇巨制。其间蕴含着许多真知灼见,某些思想甚至超越了时代。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曾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学情分析

徐霞客所处年代距今天久远,课前应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简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徐霞客生平,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教学本课可以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开始,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在寻求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徐霞客的品质。并从中渗透在作文中善于运用题眼谋篇布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对旅行的渴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对旅行的渴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交流相关资料,了解徐霞客生平。

2、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卓尔不群、醉心、锲而不舍、先驱、不朽”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4、继续练习写提纲笔记。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出示徐霞客的图片,请同学们说一说他是谁?你们能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一下徐霞客吗?

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喜欢阅读些什么?(阅读书籍、阅读报刊)400年前,徐霞客和大家不一样,他喜欢阅读大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板书)生齐读课题。

2、质疑激趣。

读了课题,你最想说什么?(徐霞客为什么要阅读大地?他是怎样阅读大地的?他是通过什么方式阅读大地的?………)

同学们读了课题都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些问题都能通过阅读得到解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文。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检查字词读音

醉心 研读 矛盾 劳顿 行囊 勘探 先驱 卓尔不群 雄心壮志 盗匪横行 锲而不舍 三江五岳 不朽杰作 攀险峰 涉危涧 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指读----轮读----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同学们读得很好了,你认为哪些字在书写时容易出错,提醒一下大家吧。

(生说出部分字后,教师选择较易出错的字板书示范,生书空。扫清文字障碍,为后面的阅读和理解做好铺垫。)

②检查词语理解

同学们在预习和自由读课文的时候一定对很多词语有所理解,你能挑一两个说说它们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梳理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字典、利用上下文理解、找近义词理解、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等)

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醉心:对某事物强烈爱好而一心专注。 不朽:不磨灭,指长存于世 雄心壮志:伟大的理想,宏伟的志愿 燃松拾穗,走笔为记:风餐露宿,边走边记。

三江指我国3大水系:长江,黄河,澜沧江.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3、检查课文阅读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抓住重点词,把句子读通顺,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多读两遍。

②、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一听。 ③、全班展示,师生评价。

把自己感受深的部分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读出来。同学们都当当评委。(教师适时指导读音)还有喜欢这部分的同学一起读给大家听听。(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体会课文感情,熟悉课文内容)

4、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先自己说,组织好语言;再与同桌交流,互相学习;最后指名发言,受到启发,修改、完善自己概括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提纲,理清文章条理。 (先自己写,然后在小组交流,整理好后全班展示) 四:提问设疑,启发教学

为什么称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呢?他人“奇”在哪里?他又是怎样阅读大地的?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提出问题后学生会利用下课时间思考并寻找答案,为自主学习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游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3、品词析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游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过程

一、释疑点拨,精读感悟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徐霞客是个奇人,他写了一本奇书。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徐霞客“奇”的段落或句子,抓住重点词,在文中做批注。

预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充满情趣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把你最深刻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

(采用此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层层挖掘,教师随机梳理知识点,最终把徐霞客的奇抓出来。)

(三)班级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梳理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

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1、男女生分别读描写当时的读书人和写徐霞客的语句。体会其他人(一心为自己)和徐霞客(心系祖国)的不同之处。

2、读一读,并体会。他的志奇,书上用了哪个词语来形容?(卓尔不群、雄心壮志)为什么说他是卓尔不群的呢?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词语的?(整理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近义词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3、(引导学生抓住“醉心”、“发现”等重点词语来理解,通过对比,感悟徐霞客“卓尔不群”以及他的雄心壮志。

出示第3段:

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1、引导学生抓住“行程九万里”感受路途遥远;(绕地球一周还要多出一万里)抓住“三十多年”感受时间之长;抓住“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栖身洞穴记录见闻”等重点词句想象徐霞客阅读大地的情景。理解“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想象一下,在徐霞客长途旅行的日日夜夜中,他还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让学生进一步由插图到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这样就比单纯的品位语言文字更直观形象,教师在整理总结学生的回答,点拨提升,引导他们体会到,不求功名,立志考察的徐霞客,的确是一位卓尔不群的奇人。

2、你能用“即使。。。也。。。”说一句话吗?

(课件出示)徐霞客的时代,没有( ),没有( ) ,没有( ),他所

去的许多地方连( )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体会徐霞客的时代走遍天下事多么不易。

1、徐霞客的时代还没有( ),没有( ),没有( )。就是再艰苦,他也不放弃考察,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呢?

学生汇报第四段。你想对徐霞客说什么?

当遭遇土匪,财物尽失时,我想对徐霞客说:“_____”。 当志同道合的好友不幸病死时,我想对徐霞客说:“____”。 当身边的人相继离开时我想对徐霞客说:“____”。 当饥寒交迫,贫病交加时我想对徐霞客说:“_____”。

遭遇挫折打击却从不动摇他的决心,真是个打不垮,记不倒的奇人啊!

在总结学生发言的情况下,梳理了学生的思维,及时提升学生的情感,这时候再进行有感情朗读指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连续出现了四个没有,(出示课件)在教学中,我就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合作说说在徐霞客探索考察的旅途中,没有什么?出示课件四个“有的是”,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语言习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设复述,从而体会徐霞客就是再这样的条件下,一走就是30多年,一走就是9万里的艰辛,加深对他是个奇人的认识。

交流第六段

1、 徐霞客到底经历了哪些事情,其中哪件事让你感受最深?通过自己的读展开想象,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出来。

2、 当时徐霞客会想些什么?把他当时的心理活动跟同桌相互说一说吧! 3、 谁愿意说一说徐霞客进洞前是怎么想的?

4、看到他经历的事情过后你能不能像用卓尔不群这样的词语,用上带“不”的四字词

语形容一下呢?(坚持不懈、不畏艰险、一丝不苟、不屈不挠、锲而不舍)

三、了解“奇”书,延伸拓展 1、 为什么说他的这本书是奇书呢?

(不仅是一部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也是山水文学的杰作,更是他亲自游历考察,用生命写成的千古奇书。)

2、大家想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徐霞客游记》的吗?

出示: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钱谦益称游记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曾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如此伟大的杰作,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啊!

小结:徐霞客一生走遍了三江五岳,历尽千辛万苦,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写成千古奇书,真是一位千古奇人。

四、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1、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课题,课题中的“阅读大地”仅仅是徐霞客用眼睛去考察祖国山川地貌吗?(他不仅是用眼睛去考察,更是用心血,用生命去考察)(学生自由答)。

2、在初读课文时,有同学提出疑问: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是“走遍天下的徐霞客”,而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比较哪个题目更好,为什么?

3、出示徐霞客历经艰险的故事,读一读。再次体会他的奇

4、这么奇的徐霞客,你能用自己的感受来写一写:徐霞客的一生,是(不避艰险)的一生,是(锲而不舍)的一生,是(求真求实)的一生,是(卓尔不群)的一生。

此时教师出示地图课件,通过看到中国的政区图,使得16个省市的印象丰满起来。

之后请同学们再来对比明朝地图,明朝我国的版图远没有现在大,使得学生对“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对徐霞客的敬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5、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齐读课题。

6、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它和我们以前写人的文章有所不同,你能说说平时你在写人的作文里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这个人的?那么本课又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写徐霞客的呢?(介绍时代背景、通过故事介绍表现人物精神品质、通过人物对比来表现人物品质等方法),今后你也可以用这些方法来写你最崇拜的人。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徐霞客是位奇人,他卓尔不群立奇志,锲而不舍历奇险,求真求实写奇书。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把徐霞客的这些精神用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板书设计: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立奇志 卓尔不群 奇人 历奇险 锲而不舍 写奇书 求真求实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反思

一、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资料的搜集对徐霞客当时的背景有所了解,为上课奠定基础。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导入了解学生的理解状况,让学生就课题质疑或初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引导学生抓住“奇人”这个词反复读文,通过重点词语理解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之上再指导学生朗读,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循序渐进。

二、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本节课,一开课,从学生之口扣住了中心句提出了有一定的难度,又具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和开放性的问题:为什么说徐霞客是一位奇人,他“奇”在哪里?从而引导学生们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在旁边批注。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加强对学生做批注笔记的习惯。让学生了解徐霞客这个人物,感受他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学生不仅仅只是为了了解这个人物,感受他的品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物、感受品行的同时,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训练。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上出了“语文味”:

三、形式多样的阅读训练为学生“潜心会文本”提供了保证。如开课时的大声朗读、思考问题时的默读、感悟文本时的自由读、感情升华时的齐读等等,都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但我觉得感悟读的力度还应该加大。

四、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如“卓尔不群”,通过对比来理解;“醉心”,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九万里”“三十年”通过化抽象为具体来理解;“锲而不舍”,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可以用换词法来理解;课题中的“阅读”通过到文中找相关词语来理解等等,形式多样,落到实处。

五、通过理解感悟整篇文章后练习用百字精炼语言简介徐霞客。用对比的方法以百字精炼语言简介徐霞客时,学生能够准确找出文中的重点词,还加入了自己所积累的好词,感悟理解后落到笔尖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