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 文献阅读笔记

来源:六九路网
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汤亚汀,《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2期

·文章大框架:

文艺复兴到东方主义 比较主义(学科的创建) 民族主义(过渡)

美国人类学与欧洲音乐学(对立面磨合)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转向) 后现代主义(多元的杂交)

·学科100年来的思想发展:

(比较)音乐学 →(音乐)人类学

→音乐学(语言学分析) →人类学(后现代思潮影响)

以上发展历程可多维地概括为(从不同角度): 1)母学科角度: (多学科→单一学科→多学科) 自然科学(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等) →文化人类学 →语言学

→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等)

2)时态

脱胎于历时主义

→共时主义的长期主宰(从 比较音乐学、人类学到语言学) →历时主义再度兴起

3)文化范畴

文化普遍主义(同构) →文化相对主义(异质)

→文化普遍主义(认知同构) →文化相对主义(异质、差异)

4)哲学角度

理性主义(形式主义)

→经验实证主义(非形式主义) →理性主义(二元对立的形式主义) →反理性主义(反形式主义)

·文章引言

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多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 80年代后半期 西方民族音乐学界 弥漫反思气氛

1988 波尔曼(Philip Bohlman) 提出 民族音乐学“思想史”的概念

·内容小结

从文艺复兴到东方主义——早期的酝酿

文艺复兴(13世纪末 始,16世纪 盛)思想两大特征:同古希腊比较 自然科学的精神。 -同古希腊比较:

Eg.蒙田 1533-1592,法国思想家、散文家《食人的蛮族部落》,囚犯的情歌与古希腊诗歌相类似,“食人的音乐基本上同欧洲人的差不多” -科学观察的精神:

Eg.基歇尔 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德国博物学家《世界音乐》,扉页插图,非洲土著仪式舞在风景画中,音乐同大地、大自然的联系,反对《圣经》中音乐的上帝创造说 +音程表、记谱、乐器图像等,力图使“他文化”的音乐为欧洲读者接受

Eg.拉菲陶 J.-F.Lafitau,法国民族志作家《美洲蛮族习俗、原始时代习俗比较》,比较南美、北美、印第安各部族的乐器(按结构或仪式功能),认为,这些乐器的合理功能一点不比类似的希腊乐器少

早期著作的特点:

以古希腊文化为比较的楷模;

以欧洲为中心的文化普遍主义的比较模式,意在缩短两种文化中音乐之间的距离; 反对神学,提倡自然科学的客观精神

对一国文化行为的描述,某种程度上成了扩展西方殖民者权力的手段,积极的方面是动摇了西方音乐文化的主宰地位,在欧洲的音乐话语中为非欧音乐确立了一席之地,同样也丰富了欧洲的思维。(波尔曼,1991)

·研究非欧音乐的兴趣 源自 早期航海发现

理论依据 源自 启蒙运动(18世纪初-1789年法国大革命) 启蒙运动:

1. 卢梭 音乐现象二元论

音乐不仅仅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是一种“记忆信号”,来自于各种文化的习俗和环境所产生的各种联想,音乐的基本事实产生自文化的多样性。

该“自然-人性”的理性思想一直影响着今天的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 2. 田野工作 (经验,客观性)

实地观察兴盛,许多基于第一手资料的著述

启蒙运动对非欧音乐研究最深刻的影响: 全新概念“他者”,即非欧世界有着不同于欧洲的历史与文化

著述通过客观地观察“他者”的音乐,重新审视欧洲自己的音乐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便产生了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预示了下一世纪末比较音乐学的诞生

东方主义学术格局:

研究“他者”,从“他者”看自己。 英法创立

研究中东(欧洲历史上一直将这一地区看做是自己古典文明的起源地) 19世纪初:英法军事扩张 法国人维奥多 英国人莱恩 著述

19世纪中期:其他国家加入殖民远征,东方学中心转入德奥 特点:基于上一时期大量的文献资料,东方音乐逐渐进入西方音乐史学,即在历史的框架中解释东方音乐,形成一种全球音乐史的格局。 该时期史学一个重要倾向:把非西方音乐作为西方音乐的源头,是欧洲文明的早期形态。(该思想延续至今,近年被批判为“欧洲中心论”的表现。)

将欧洲文明作为全世界文明的标准,是下一时期比较音乐学的思想基础。

比较主义

19世纪是自然科学精神在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催化下大发展的时代。这是这一潮流激发了阿德勒宏观地构思出了音乐学的大纲《音乐学的范围、方法及目标》1885阿德勒在建立音乐学学科时,正在研究如何使音乐史研究科学化。 为自然科学服务的实证主义要求:(略)

比较方法发端于比较解剖学,广泛运用于19世纪的自然科学,也运用于一些人文科学,如语言学,宗教学和人类学。

地质学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古生物学对岩石层中化石的比较观察。 阿德勒以这种比较的概念创立了一门新学科——比较音乐学,“比较音响产品,尤其是各民族、国家、地区的民歌,并按其不同特点分类整理。”

古生物学在促进地质学的发展的同时也帮助生物学家去研究地球上的远古生物,这样古生物学又支持了进化论的观念。

受自然进化论的影响阿德勒在其著述中,用语充满生物学的意象,他的音乐史概念是进化论的。

当时比较音乐学的研究工具:爱迪生唱机 埃利斯的音分制 语言学:

语言学的影响在埃利斯的音体系研究中很突出。注意:19世纪末的语言学实际是历史-比较语言学philology,而不是现代语言学lingustics)

19世纪末的语言学在欧洲成就很大,为其他学科树立了榜样,对不同文化间的音乐及记谱的研究有特别的影响。

心理学:

在音乐研究中结合民族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学先驱有:(略) 施通普夫 心理学家 采取理性主义立场

霍恩博斯特尔 化学家兼分类学家 设计结语心理学、人类学和历史音乐学之间的一门学科的范围和方法。在三个领域都得到承认,但却未能让比较音乐学找到一个汇聚点,因而这一学科未能延续下去。 萨克斯 艺术和音乐史学家 乐器分类法

地理学:

地理区 1860 巴斯蒂安 德国人类学家 首提 即 在一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的制约下,“原始观念”形成为具体的“民族观念”。即“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文地理学 拉策尔 德国人类学家 首创 地理环境造成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 此即文化传播理论的基础之一。

文化圈 文化层 “传播论”学说 格雷布纳 20世纪初 德国人类学家 +文化圈 具有相似物质、精神文化的民族同属一个文化圈 +文化层 圈与圈相迭构成了文化层

+每种文化现象都是在某个地方一次产生并向四周传播,这种传播的过程便是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基本内容,这就是德奥文化史学派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 施密特 奥地利) +文化史学派 创始人也援引音乐为例来证实文化传播的理论

比较音乐学 19世纪末 成型 :

1. 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启示,以进化论的观点研究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即历时法 2. 地理学的启示, 用文化圈思想把不同的文化加以归类, 即共时法

民族主义

1848前后 民族独立运动 民族乐派

+为对抗德奥音乐的主宰 收集自己国家的民歌,丰富创作素材,改编民歌,且进行研究 +对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形成作出了很大贡献

19世纪下半叶 全面的民歌复兴运动 东欧民间音乐研究 最为突出

20世纪(尤其1918一战后) +巴托克(匈牙利)

+布勒伊洛尤(罗马尼亚) 结合比较音乐学“柏林学派”,传统的民间音乐研究的原则,德奥传播学派的影响 收集记录民间音乐 也注意田野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 以及 文献资料的概括体系 最关注 音乐进化、音乐起源、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的重建

但 研究项目多局限于民族范围,几乎没有国际合作,民族观点占主宰地位

通过比较直接联系着音乐的共性和共同的基本概念,主张“原汁原味”的传统特性 每个民族有自己的亚文化(略)

东欧民族学术研究的最大成就:注意音乐特定形式类的使用,分布和历史 但有限的自我中心和民族主义观点的强调影响着匈牙利学者的比较研究,二战后逐渐纳入西方民族音乐学的潮流之中

布勒伊洛尤 曾批评比较音乐学不注意欧洲农民音乐,而只专注于“非欧音乐”。

美国人类学与欧洲音乐学

二战爆发,西方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中心转移到了美国

主观条件:美国中产阶级乐于接受下层通俗与民间文化,美国人兼容并蓄的文化融合心态 +19世纪末建立起得强大的文化人类学学派,即Boas的文化历史学派 强调文化相对主义(每种文化的差异)和实证主义传统

20世纪30年代,Boas的美国文化人类学注入了比较音乐学的因素(柏林学派学者流亡到美国) 经过10多年磨合,终于产生了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Kunst,1950)

+思想折衷 摒弃比较主义,保留音乐学,不用人类学的名称,借用民族这一前缀, +表明以音乐学为主,民族学为辅 胡德:

50年代美国学派领头人,坚持对音乐本身的研究为第一位,倾向音乐学,音体系分析家,也有些人类学倾向,

+最大贡献:创造了“双重音乐能力”的概念和实践。 通过创造音乐获得音乐知识。 +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而理解了他文化的音乐基础后,才能更好地用言语来加以描述。 +在UCLA开展第三世界音乐的表演课程,目前在西方已很普遍 +《民族音乐学家》谈到如何培养(略)

50.60年代,胡德把美国民族音乐学从人类学倾向引向音乐学的方向,引起美国人类学家的不满 梅里亚姆:话(略)

+《音乐人类学》1964 三分模式 +概念 乐音 行为 +52页中段

+该理论模式,继承Boas的实证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之外,还采纳了 +功能主义 马林诺夫斯基 英国人类学家

功能主义学派: 1922年形成,

+反对历史进化论和传播论,代之以非历史的功能主义

+即 用功能的眼光看待社会-文化现象,考察文化如何满足人类的基本生理、情绪需要及其所衍生的相应的社会需要。

+由此建立一套文化法则(53页 略)

田野工作: 梅里亚姆:(53页略) 马林诺夫斯基:(53页略) 洛马克斯 美国民族音乐学家 +1968 “歌唱风格测定体系” +对233个社会的统计比较,

+发现歌唱风格的变化所受的影响因素:(54页 略)

其他民族音乐学的人类学思潮:

1. 生态人类学:菲尔德 1982 在生态背景中观察音乐传播的方式,从中反应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 解释人类学:或称 象征人类学 即解释特定文化的意义

+赖斯1987按解释学大师格尔茨1973的模式“象征体系……按历史构成,由社会维持,并为个人运用”,扩展了梅里亚姆的“声音——概念——行为”的三分模式,以历史和个人这两个新维度突破了民族音乐学传统单一的社会维度。 3. 结构主义人类学:内特尔1989

4. 迪尔凯姆社会学派:对英美人类学家影响较大, 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梅里亚姆、J·布莱金1973和A·西格1987

+三者观点不同(54页 略)

5. 美国人类学心理学派 本尼迪克特 “文化或民族精神”模式 指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精神品质

+S·菲尔德1982 要求民族音乐学家用当地人的观点和措辞挖掘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即通过声音交流的代码来理解他们的文化精神

小结:Boas到胡德到梅里亚姆,否定之否定,人类学——音乐学——人类学 二者相互磨合,相互渗透

结构主义

60年代末,兴起 文化普遍主义、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语言学分析运动,即 +结构主义——符号学为分析模式的潮流 +70年代高潮,延续到80年代

其哲学先导:17、18世纪理性主义(笛卡尔、康德、卢梭、狄德罗等人),“人的心灵天生是理性的”

+后受到 休谟,贝克莱经验主义哲学的挑战,其认为人的心理没有理性秩序,只是储存了来自外界的印象

+19世纪 文化间的差异不能按普遍的人类心理这种理性主义的假定来说明 +由上出现了理解人类体验的新模式,即 环境决定论和进化论

产生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学科有着特别强烈的理性主义传统 索绪尔 瑞士语言学家

+发展18世纪法国“哲学语法”学派关于抽象“语言层”的思想,进一步提出语言是有逻辑的,有自律法则的体系。

+语言中存在着比玉雅更抽象的一个层次,语言研究可以在这一逻辑层次进行。 +索绪尔区分出“言语speech”和“语言language” +语言学分析是研究言语,为了发现语言中的规律

结构分析的任务是收集个别的言语,以弄清理解所有言语的逻辑体系。通过有序地重拍言语因素,揭示出一种语言的基本次序。(详论55页略)

这一模式的意义在于体现了结构主义关于心理有序活动的一个基本观点: +心灵可将一些元素接成线条,也可按类别将这些元素联系起来。

50年代末,列维-施特劳斯 从索绪尔的理论出发,发展了跨学科性的结构主义理论和实践 +发现 文化现象可以像语言那样组织起来,他用结构主义分析了图腾制、亲属关系和神话。 +结构人类学的 价值在于 可从一种文化的任何现象中识别初该文化的逻辑结构

结构主义的最终目标——形成认知的普遍规律,使它最接近理性主义哲学的遗产。 +依赖思辨、推理分析的能力的同时依赖经验主义的资料收集和验证的程度。

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语言学分析模式 对音乐分析产生了深刻影响 音位学 1932 雅克布逊 分布主义 1951 海里斯 转换生成法 1957 乔姆斯基

音乐分析中 两种方法:音位学—分布主义的方法 转换生成法

西方传统的音乐分析(56页略) 语言学分析运动

+主将:J·J·纳蒂埃 将自己的结构主义分析称作 音乐符号学 +即把音乐作为符号体系来研究

+音乐符号学索绪尔式三原则(56页略)

+关心符号学分析的方法论,提出 有必要修改传统的结构主义方法以适应音乐分析。每一步音乐作品都有三种表现(《音乐符号学基础》1975):(略)

纳氏的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的音乐分析,是发展一种元语言,用完全抽象的符号,用以建造音乐的结构模式。

+符号学必须完全不考虑音乐意义(语义),只研究音乐元素的内在安排。音乐分析只能涉及句法关系,而非语义问题,即不展示音乐元素与非音乐意义(社会、文化)一对一的关系。

结构主义人类学倾向

+同纳蒂埃纯形式主义的分析相对应

+源自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倾向

+认为i,音乐如同神话,适于结构主义的分析,即音乐在特定的文化中各有自己特定的形式,又能

表明认知有序的结构特点 J·布莱金: +自然+文化=艺术

+强调音乐内在结构同非音乐现象的内在结构相关 +研究目标与功能主义不同:(57页略)

-按 列维-施特劳斯 的思想:音乐表现的是操作而非概念,可以非常清楚地表明心理基本的有序化过程,但无语义的联想

+布莱金 分析音乐结构可能最有利于理解人的心理结构、以及这种心理结构如何在特定的文化内产生

小结:纳蒂埃与布莱金的差别反映了民族音乐学内音乐学和人类学的两种倾向。 +纳蒂埃 认为 代码的自律结构构成了对音乐的解释

+布莱金 认为 需要从环境与代码的相互关系来解释音乐

+二者共同的基本前提和方法:1)音乐内在元素的排列,2)最初 音乐对象本身,用逻辑作为分析术语,强调创造更抽象的分析元语言 80年代后,继续按这两个倾向发展。

后现代主义——多元的杂交

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 +高科技兴起,信息技术革命,

+资本主义跨国、跨地区的政治-经济超级联合,

+以及过去各种处于政治边缘的群体(种族、性别、阶级等)的兴起 =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

+现代西方文化在经过数次裂变之后,推进到 后现代时期 =特征:(58页略)

该时期影响民族音乐学的主要思潮: 1.解构主义 2.后结构主义 3.东方主义批判 4.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思潮对民族音乐学的影响可分为两个阶段: 80年代 女权主义音乐研究

+80年代后半期 新历史主义文化整体批判的模式 (以音乐民族志“反思性写作”) =

女权主义的音乐研究:

1. 社会性别gender,即 社会文化所造成的性别差异,已包含了后结构主义的差异观 2. 女性在后结构主义者看来是处于边缘的弱势群体。

+民族音乐学则是要研究 音乐行为如何描写现存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并使之合法化(马克思主义视角),如何维持社会性别的差异以及男性主宰-女性边缘地位这种权力不平衡的局面(后结构主义视角) +

文化人类学反思性写作

+后现代思潮更大规模介入民族音乐学的导火线。

+学者们开始批判西方制度、思想体系、欧洲中心论、“推翻权威,重建学科”

+民族音乐学经历了一场信心危机(60年代末“语言学转向”以来重大的一场方法论转轨) +主要特点:(59页 略) +该思潮所研究的方面: 1)音乐的认同作用 2)他者与亚文化音乐 3)音乐实践与多重背景说 4)音乐工业与大众传媒

5)城市民族音乐学与流行音乐 6)东方主义批判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