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治理

来源:六九路网
浅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治理

当代,随着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生存成为了人们新的生存方式之一,对社会信息的传播产生着重大影响。作为最古老的一种舆论现象——谣言,与互联网走到一起,就产生了一种新的谣言类型:网络谣言。网络谣言仍然是一种谣言,自然摆脱不了谣言的一般特性,但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它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不仅传播范围更广了,传播速度更迅速了,传播途径更多样了,而且谣言传播主体具有了虚拟性、流动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正如此,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在互联网上散播一些谣言,往往会给个人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造成社会的混乱。本文试图在阐述网络谣言的传播成因和危害、网络谣言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些应对网络谣言的策略。

一、网络谣言及其传播成因

谈到网络谣言,不得不提到谣言,两者是息息相关的。谣言作为一种最古老的传播媒介,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国外和国内很多学者都给谣言下过定义,而每个人对谣言的定义几乎都有不同。在西方,“谣言”(rumor)一词与中文中的“谣言”意思不尽相同,“西文中,‘谣言’是指在人群中传播的未经证实的说法,它可能为假,但也未必不真,这是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词。中文的‘谣言’含义则比较丰富,相关的词有‘传言’、‘流言’等,内涵各有差别。”

在笔者看来,谣言是一种没有事实依据、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一般而言,一个谣言的产生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一些谣言可能是出于善意的,但大多数谣言都带有恶意的目的。尤其是在社会重大历史变革时期,从古至今几乎都能看到谣言的身影。

网络谣言也是一种没有真实依据、未经证实的虚假消息。与传统媒介环境下的谣言形态不同在于:它的传播的媒介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网络论坛、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博客、微博客等)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虽然网络谣言

只比谣言多了“网络”两个字,但却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介环境中的谣言的显著特征。传统的谣言往往是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的,即在人群中,通过一个人面对面地传给另一个人;这种传播,不仅速度慢,而且范围有限制。而网络谣言是借助互联网而传播,不仅具有匿名性、实时性、互动性,而且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的范围极其广泛,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能形成广泛的覆盖面和强烈的传播强度。因此,网络谣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远比传统谣言更具有危害性。

与网络社会的复杂程度区别于现实社会一样,网络谣言也比传统媒介环境中谣言的成因更为复杂、多样。

从客观方面说,首先,在一个谣言开始传播的时候,由于权威机构或者个人(也称为当事人)没有及时的公布真实、详尽、准确的信息,造成了真实信息的缺失或者模糊,以至于给造谣者有机可趁;其次,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使公众的不信任感增强,即使当地政府部门出来澄清事实真相,也会让一些网民认为这是“欲盖弥彰”;再次,网络推手利用网络管理制度规范的不完善,恶意制造和传播谣言,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最后,商业利益的驱动,也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一些不法集团或者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网络谣言来进行炒作,进而达成自己的目的。

从主观方面说,首先,网民辨析能力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一则传言不管是真是假,网民相信了就会去传播,不相信就不会去传播,网民辨别谣言真假的态度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谣言会不会被二次传播;其次,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一部分群众由于对社会的某些不满,或者是自身利益受损,就会在网络上宣泄自己的情绪,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再次,也有一部分人是想受到别人的关注,而在网络上传播一些虚假的信息,进行自我炒作等。

二、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影响

网络谣言是在互联网上散播一些不真实、不良的信息。由于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途径多,一些谣言经过二次或多次传播,会很快地在各种网络媒体上占有一席之地,造成或大或小的危害,严重扰乱人们的思想,误导社会舆论,影响社会稳定,同时也对

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一)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由于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捷,范围广,一旦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形成了一定规模,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引起广大市民的慌乱,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例如,2011年3月,日本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我国一些网民开始热议核辐射的影响。网络谣言乘虚而入,称海盐受到核污染,一时人心惶惶,抢盐风潮开始爆发,“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上升到“海盐变核盐不能再吃”,公众陷入恐慌,开始抢盐。之后全民辟谣,最后又演出了全民“退盐”的社会闹剧。这一事件最后的得益者是背后造谣的谋利组织,广大民众不明事实,自身利益受到的了严重损失,造成了不小的社会震荡。

(二)扰乱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人们经常是为了一个虚假的谣言而表现种种不适当的行为,尤其是面对有关自己切身利益的谣传,人们就更加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判断力,从而从内心深处觉得这就是真的,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弄的人心惶惶。比如,地震、瘟疫等。面对有关自身安全的那些重大突发事件,人们往往会先入为主,心理承受能力被削弱,恐慌、焦虑的情绪就容易蔓延,结果就促成了造谣者的目的。

(三)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2011年8月,有人盗用国家税务总局名义,对外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2011年47号)”。这样一份假文件竟然引来包括国内不少媒体纷纷报道,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可见,相对一般的网络谣言来说,政治谣言更加具有杀伤力,因为重大政治事件是大多数民众都会首要关注的议题,一旦政治上有什么重大的谣言,就会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稳定,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四)网络谣言误导社会舆论。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上各种流言、谣言蔓延,这些流言、谣言似是而非,混淆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人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离心离德,污染了网络舆论环境。

(五)网络谣言的传播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首先,

互联网的兴起,是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信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世界各地,让所有人能够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天下事。但同时,谣言也可以凭借互联网瞬间传到世界各地。现在大多数人,不管是工作还是在家休息、娱乐都离不开网络,这就造成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也给造谣者提供了更加有利的造谣、传谣渠道。人们上网时会浏览自己喜欢的网站,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此时,谣言就可能扑面而来,不管好的坏的,都会被人们所看到,甚至去传播,说给自己身边的亲人以及朋友,这样的放射性的传播,这无疑增大了思想政治工作治理谣言的难度。其次,网络谣言的传播空间极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时候感到难以应付。传统的谣言,不论是传播方式,还是传播手段都很单一,其传播速度、范围、影响力都很有限。而网络谣言借助互联网的特点,在其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播方式方面,都大大的超过了传统的谣言。互联网空间里各式各样的信息铺面而来,未经证实或者虚假的信息也夹杂其中。所以,这些无穷无尽的网络信息,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会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感到难以应付,甚至有时候也会感到真假难辨。

(六)网络谣言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当今社会,除了一些偏远的地区,国内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高校的办公、教学、科研、行政等场所都已经接入了校园网,甚至绝大多数高校的宿舍也有了网络。“网络已经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到了社会的最前沿,网络谣言因其基本特征以及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原因而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这理所当然地使高等学校在第一时间成为谣言的受害者,给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三、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谣言与互联网结合而形成的网络谣言,与传统的谣言相比,无论是传播速度还是传播范围、方式都大大增强,其舆论影响力和社会危害性也明显增强,处理不当或者是不能及时的制止,就会对舆论引导造成一定影响,甚至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针对网络谣言的特点和成因,治理网络谣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保信息的及时公开、公正,增强社会的透明度。谣言止于信息的及时公开和信息的真实性。网民之所以信谣、传谣,就是因为不了解真实信息,而去胡乱猜测。社会信息的公开程度越高,谣言的生存空间就会越小。当一个谣言开始传播的时候,假如政府或者权威机构能够及时的公布、公开真实的信息,那么就能很好的遏制甚至消灭谣言。比如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初期,谣言四起,但是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地公布了真实的信息,从而遏制了相关谣言的传播。

(二)加强对媒体的控制,避免谣言的重复传播。一些报纸、杂志、期刊、网站往往发布一些未经核实的“小道”、“内部”消息,来打响自己的知名度,赚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些谣言经过多个媒体多次重复性的传播,加大了它们的传播性。许多大众媒体已经有了多年的历史,在公众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比如一些知名的报纸、杂志等。所以,规范它们对谣言的控制,可以在一定基础上减少谣言的散播,使这些媒介不会成为谣言的二次甚至多次传播载体,这样,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遏制。

(三)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管理机制。网络谣言依托于互联网,所以对网络的管理是重中之重,网络管理好了,可以及时有效地遏制谣言的传播。首先,要加强各类论坛、常用网站的管理,如,常用网络搜索引擎,百度、搜狗等,一旦发现恶意谣言,应及时依法关闭谣言的搜索,屏蔽有关信息。各类论坛也应如此,比如,博客、微博、贴吧等。其次,加强立法立规,对于一些在网络上恶意散布谣言的,破坏了社会稳定,带来恶劣影响的人,应当依法加以处罚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最后,选拔一些有能力、有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派到各网站的管理部门工作,起到网络监管的作用。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在治理网络谣言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提高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媒介素养。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扩散息息相关。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与网民的盲目跟风有关。由于网民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敏锐的判断力,他们有时候会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所以,网民的素养是关系到谣言能否传播的一个

基本因素,提高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有效地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和扩散。谣言止于智者,提高网民媒介素养,提高网民对网络信息的思考判断能力,能及时的判断出传言的虚假,使谣言不攻自破。

(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网络谣言的出现,不仅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难度,也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备更高的素质,如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和媒介素质等。思想政治工作者树立了正确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才能很好的分辨和抵制各种不良的网络谣言,并及时引导网络舆论;网络时代也是各种科技知识高速增长的时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掌握大量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和具备其他一些重要知识基础,为识别形形色色的网络谣言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能力素质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具备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学会运用网络技术及时发现和阻止网络谣言的传播,积极运用网络引导社会舆论。

(六)善于运用引导的艺术。谣言之所以能蛊惑人心,是因为谣言制造者往往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面对谣言,硬的制度治理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有时候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因此,还需要善于运用网络舆情引导艺术和思想政治引导艺术,培育和提高广大网民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媒介素养,这样才能真正使人们不信谣,不传谣。

参考文献

[1] [美]卡斯·R·桑斯坦.谣言[M].张楠,迪扬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 霍晶晶,刘兵.论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和治理[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作者简介:何霏(1986- ),男,河南焦作人,重庆邮电大学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