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上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来源:六九路网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是研究各种 ,并寻找它们 的学问。如牛顿发现了 瓦特发明了 。而这些都源于对身边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究,所以从 身边的问题着手就能进入科学世界。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 。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

1、 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请填出下列仪器的用途:

(1)试管架: (2)试管: (3)停表: (4)酒精灯: (5)显微镜: (6)天平: (7)量筒: (8)刻度尺: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 和 。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 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 ,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 。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 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主单位是 。较大的还有 ,较小的还有 。

3、长度单位的换算:1千米= 厘米、1米= 微米= 纳米 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1纳米= 米

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 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

(1)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2)看正确:视线与尺垂直。(3)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4)记正确:数值一定要有单位。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 5、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

(1)累积取平均值法:得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和的方法间接测量。例:测纸厚、细铁丝的直径、一枚邮票的质量。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曲线从一端滚到时另

一端时,记下轮了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 X 圈数。例:操场的周长。

(3)化曲为直法:测一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起点处,逐步沿着曲线旋转,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的标记。拉直棉线量出标记到端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的直径。

6、体积是物体 的大小。体积的主单位是: ,较小的还有 、 等。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和 。

7、体积单位的换算:

1米3= 分米3= 厘米3,1分米3= 升= 毫升 1毫升= 厘米3= 升 8、体积的测量:

(1)液体的体积: 。 (2)规则的固体: (3)不规则的固体:

排液法(适用于沉且不吸水): 针压法(适用于浮且不吸水): 悬挂法(适用于浮且不吸水): 包裹法(适用于沉且吸水): 9、量筒的使用方法:首先要注意量筒的测量范围(量程),量液体时量筒应放平,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读数仰视导致: 俯视导致: 。

第四节:温度的测量

1、温度是表示物体的 程度。人体凭感觉对温度高低的判断是不准确的,要准确的测量温度,需要使用 。 2、常用的温度计有 、 它们都是利用 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

3、温度的常用单位是: ,它的规定: 温度定为100, 温度定为0,在0~100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等份表示: 。 温度的国际制单位是: 。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应观察温度计的 ,不能用来测量超温度计 温度。

(2)测量时,手握温度计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 。若测液体的温度,应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接触容器壁。

(3)读数时,应等到温度计中的液柱稳定后开始,一般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眼睛应平视,视线与 相平。注意零下和零上温度的区别。 (4)记录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零下的温度要标上负号。 5、体温计

(1)用途:测量人体的体温

(2)构造特点: 、 (3)优点: 、

(4)使用时应注意:一次用后,再次使用应先

(5)测量范围(量程): 。

6、其他温度计: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不同的温度计原理不同,构造和量程不同。 第五节:质量的测量

1、质量表示物体: 。质量的主单位是 ,较大的单位有 ,较小的单位有 、 等。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改变物体的 、 、 都不会改变物体的质量大小。 2、质量单位的换算:

1吨= 千克,1千克= 克= 毫克 3、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 4、托盘天平的使用

(1)游码移到“0”刻度线,天平放水平; (2)调平衡,用平衡螺母向指针的反方向调节; (3)左物右码,取码用镊不用手,先大后小再游码; (4)读数: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质量

(5)称量后及时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

注意:使用时不能测超量程的物体,加减砝码应轻拿轻放,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应放在纸上或烧杯中。 第六节:时间的测量

1、测量时间的标准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古代的计时方法: ,现在在生活中常用的计时器: 。

2、时间的主单位是 ,常用单位还有 等。 3、时间单位的换算:

1小时= 分、1分= 秒、1天= 小时= 分= 秒。 4、时间间隔和时刻的两种不同的时间表示,日常生活中的表、钟是测: 的工具,而 是测量时间间隔的工具,它分为 、 两种。 5、注意表和停表的读数。 第七节: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六个环节) 、 、 、 、 。

2、探究的实例:天花和牛痘、脚印的长度与身高的关系、灯不亮的探究、黑盒问题、医生诊断病情。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1、蜗牛的相关知识:蜗牛是腹足纲的软体动物,整个身体分为:壳(具保护作用)、足(在腹部)、触角(两对上长下短)、眼(在长触角顶端)、口(内有齿舌)。

蜗牛具有触觉(触角部位最灵敏)、嗅觉、视觉,但无听觉;食物主要为植物的根、叶和叶芽,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是农业的害虫。

2、生物与非生物:最大的区别是有无生命。

生命活动 感 觉 运 动 摄取食物 吸收氧气 排出废物 生 长 生 殖 动物 植物 岩石 汽车 3、动物与植物 (1)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2)动物与植物的对比:

对比项目 是否需要吃动西 是否能快速运动 能否制造养料 是否对刺激有反射 动 物 植 物 生长是否持续终生 (3)植物是整个生物界的基础,是动物生存的基础,而动物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4、观察生物的方法:先观察外表、再观察内部、然后观察一些变化。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

1、 对物体进行分类操作的一般步骤:

(1)明确分类的对象。(2)确定分类的依据。(3)得出分类的结果。

分类的依据一般是分类对象间的区别;而事物间的区别往往较多,所以依据不同,同一分类对象的分类结果也会不同。

2、 动物的分类:按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3、 脊椎动物

动物类群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特 征 代表动物 4、无脊椎动物 动物类群 原生动物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棘皮动物 特 征 身体单细胞 身体辐射对称 身体背腹部扁平 身体线形,不分节 身体有许多体节 身体柔软、有贝壳 身体、足分节,有外骨骼 体具棘皮 代表动物 变形虫、草履虫、疟原虫、太阳虫 水母、水螅、海蜇、珊瑚虫、海葵 涡虫、血吸虫、绦虫 蛔虫、钩虫、丝虫 蚯蚓、沙蚕、蚂蝗 蜗牛、河蚌、螺、乌贼 蝗虫、虾、蚱蜢、蜈蚣 海参、海盘车、海胆 5、无脊椎动物中节肢动物分为四类:昆虫类、蜘形类、甲壳类、多足类。 节肢动物中昆虫类的种类和数量是生物界中最多的,昆虫类的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二对翅,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体表长有坚硬的外骨骼。 6、学会利用生物分类的:逐级分类框架检索图来给生物分类。

第三节:常见的植物

1、林耐的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的等级越高,同类生物的差别越大;分类等级越低,同类生物的共同点越多。 2、植物分类

种子植物 植 物 的 分 类 孢子植物

、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被子植物: 有根茎叶(营养器官)裸子植物:有根茎叶(营养器官)、种子(生殖器官)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无种子靠孢子繁殖。 苔藓植物:有茎叶,无根种子靠孢子繁殖(葫芦藓、地钱) 藻类植物:无根茎叶花种子果实的分化,靠孢子繁殖和分裂繁殖

3、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合称种子植物,两者的区别是:被子植物的胚珠外有子房壁,发育成种子后外有果皮包被。

4、注意书本上的各类型代表植物图片。 5、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体会探究的四个主要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和证据。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应体现的三点:控制变量法、设置对照组、消除偶然现象 第四节:细胞

1、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

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郎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德国诗人歌德提出了“原型”说,另一位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原液”说。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得出历时200多年,是许多伟大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晶。

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的结构:

(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

细胞壁(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液泡(内含细胞液)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

3、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4、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是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导致细胞数目增多,分裂时最重要的事件是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分裂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细胞分化导致出现不同形态功能的细胞,进而形成了各种组织。细胞生长使得子细胞体积不断增大。分化和生长是同时进行的。 第五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1、 单细胞生物

(1)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里。如衣藻、草履虫、变形虫等。 (2)衣藻(单细胞植物)与洋葱表皮细胞(多细胞植物)的对比

内 容 相同点 衣 藻 洋葱表皮细胞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液泡 不同点 眼点(感光)、鞭毛(运动) 无眼点和鞭毛 (3)衣藻(单细胞植物)与草履虫(单细胞动物)的对比 内 容 相同点 不同点 衣 藻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眼点、鞭毛、叶绿体、细胞壁、液泡 纤毛、收缩泡、食物泡、肛孔 草履虫 2、细菌和真菌(两者合称微生物)

(1)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按形态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靠分裂生殖。

(2)真菌:属于真核生物,主要有三类:酵母菌、霉菌、食用菌。常见的食物菌有:香菇、蘑菇、木耳、金针菇、银耳、灵芝。 3、细菌、真菌、植物细胞的对比 对比内容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叶绿体 营养方式 细菌 有 有 有 无 无 异养型 真菌 有 有 有 有 无 异养型 植物 有 有 有 有 有 自养型 生物类型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 4、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细菌); 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真菌、植物、动物)。

5、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称组织。 6、植物组织 组织名称 保护组织 机械组织 营养组织 输导组织 分生组织 7、动物组织 组织名称 上皮组织 肌肉组织 结缔组织 神经组织 主 要 功 能 保护(植物体的表皮) 输送营养物质(导管、筛管) 制造和贮存营养物质(根、茎、叶、花、种子、果实中都有) 支撑和保护 分裂产生新细胞 主要功能 保护、吸收、分泌、排泄 具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运输、支持等 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主要分布 皮肤、内脏器官表面等 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血液、软骨、肌腱 脑、脊髓、神经 8、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有血管)和皮下组织三层。 9、微生物滋生的条件:水分、空气、温度。

10、食物的贮藏方法:干藏法、冷藏法、加热法、真空保存法。 第六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人体的八大系统

系统名称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神经系统 运动系统 内分泌系统 4、注意消化系统和食物消化的过程图。

5、显微技术与科学的发展:光学显微镜(实验室用)、电子显微镜。 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适应类型 保护色 适应性特征 颜色与大背景相同 作用 实例 躲避天敌,利于捕食 蛙、北极熊、蝗虫、变色龙 系 统 功 能 警戒色 拟态 向光性 颜色与大背景不同,具恶臭、有毒刺、毒毛 形状和色彩与背景中的某一生物或非生物相似 植物向着有光的方向生长 警告作用 躲避天敌 利于光合作用 蝮蛇、黄蜂、箭蛙 枯叶蝶、竹节虫、尺蠖 向日葵、向阳花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栖息地的破坏、掠夺性的开发、外来物种入侵。

(3)保护生物多样性,一定要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所以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的重要措施。

(4)我国的珍稀动植物。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水杉、秃杉、人参、珙桐(鸽子树)、桫椤、金花茶、望天树 中国动物国宝:大熊猫、朱鹮、扬子鳄、黔金丝猴、白鳍豚、褐马鸡、中华鲟。 3、实验:沙蝎藏匿沙下的原因。

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使用的主要步骤

(1)取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安放:置于体前略偏左。

(3)对光: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集光器,左眼观察目镜,选取适宜的光圈和反光镜(光线强:小光圈、平面镜;光线弱:大光圈、凹面镜。),至出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对光完成。

(4)调焦:先粗后细,先低后高。

(5)观察:左眼观察,右眼睁开,便于记录。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和物镜倍数的乘积。

3、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双倒”的,所以要想把视野中看到的像移到视野中央,只要向看到的方向移动即可。

4、注意两个实验: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和观察(要染色)

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制作(滴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

5、 放大镜:主要构造凸透镜,观察到的是物体正立、放大的像。(注意使用方法)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1、 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________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_________左右,仅差_________。 第二节地球仪与地图

1、 地球仪是缩小的地球模型,经纬网将地球分为若干个部分,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

位置。赤道将地球分为___________两半球,西经____和东经______将地球对分成__________两半球。

2、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__________在纸上表现出来,地图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比例尺分类:方向表示方法:

常用的八个方向:

第三节 :太阳与月球

1、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太阳(恒星)月球(卫星) 2、太阳:本身能发热、发光,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达1500万℃. (3)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平时看到的形状)、色球层、日冕层. (4)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1998年开始为第23个周期.太阳活动激烈的标志:耀斑。

大气层分层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 耀斑 日珥 太阳风 对地球的影响 与降雨量变化 --------- 影响短波通讯 3、月球: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本身不发光,平时看到的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1)月地距离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四百分之一; (2)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约为太阳直径的四百分之一;

(3)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 (4)月球的表面明亮的是高原和山脉,暗黑的是广阔的平原;

(5)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造成.

(6)月球没有大气层,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 (7)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跳高跳远 第四节:观测太空

1、天空中的亮星大多数是恒星。

2、星座是天空中的区域,全天星座88个。

3、星等:星星的明暗程度。星等越小星越亮。最亮的星属第一等星,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为六等星。

4、记住几个重要的星座的形状: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 5、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北斗七星位于大熊座,四季变化时斗柄指向随之改变: 斗柄东(左)指,天下皆春;斗柄南(下)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右)指,天下皆秋;斗柄北(上)指,天下皆冬;

北极星位于北天星空的正中间,是北半球晴朗夜晚指北最好的标志,全年可见。

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利用北斗七星的斗前二星的连线,向斗口方向延伸5倍距离即是。 6、星图:简明地表示出星座和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星空的四季变化。 利用活动星图寻找恒星和星座。

第五节:月相

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 。

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 ,平均为 天。

2、月相变化的原因:

(1)月球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

(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球——太阳(新月 农历初一 朔)

月球——地球——太阳(满月 十五十六 望)

(2)三者成垂直时:月球 地球——太阳

(上弦月 初七初八) (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地球——太阳 月球 4、月相变化的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5、月相的形成变化图(P105页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第六节:日食和月食

1、 日食的概念: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新月 农历初一) 2、日食的类型: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 3、日食形成的原理:在地球被月球的本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 在地球被月球的伪本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

在地球被月球的半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 。

4、日食的过程:太阳被月球遮掩从西缘(右边)开始,东缘(左边)结束。 如P108页日全食过程图:

5、月食的概念: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遮掩现象) 月食一定发生在望(满月 十五十六)

6、月食的类型:月全食、月偏食。

7、月食形成原理:月球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形成 ; 月球全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形成 。

8、月食的过程:月球被地球遮掩从东缘(左边)开始,西缘(右边)结束。 如P110页月全食过程图:从 正“D”形到全暗到反“D”形。

9、注意:日食和月食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原因是:月地轨道面与地日轨道面有一个5º左右的夹角。

10、不能用肉眼直接观测日食、可用肉眼直接观测月食。 第七节:探索宇宙

1、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是恒星) 八大行星:水星(离太阳最近的固体星球,无大气层,表面情况与月球相似) 金星(表面有很厚的大气层,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称“蒙面逆子”) 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火星(类地行星,与地球相似但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 木星(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最大的特征是表面有大红斑) 土星(第二大行星,最大的特征有很多光环和卫星)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包括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彗星:(1)彗星的结构:彗核、彗发、彗尾(朝向:背向太阳)。

(2)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组成,运行的轨道是不对称的椭圆形。

(3)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76年。 流星:(1)流星体:由太空中一种岩石或尘埃的聚积物。

(2)流星现象:流星体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

(3)陨星:那些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叫陨星。 (4)陨石: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

注意:流星和小行星有可能撞击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的主要原因:日地距离适中,使水能以液态存在; 有大气层的保护和保温作用. 地月系——地球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2、宇宙 其他恒星系(2000多亿个) 河外星系(10亿多个)

3、银河系:由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直径约10万光年。 4、光年表示恒星之间的距离,1光年=94605亿千米。 5、宇:空间(150亿光年) 宙:(时间100多亿年) 6、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肉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器

(旧 地球上) (新 走出地球)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一、熔化与凝固

1、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凝固。 需要吸收热量, 需要放出热量。

2、根据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把固体分为两类: 、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即有无熔点。

3、晶体举例:金属、食盐、海波(大苏打、硫代硫酸钠)、明矾、石膏、水晶、冰„„。 非晶体举例:松香、塑料、橡胶、玻璃、蜂蜡„„。

4、晶体熔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 。 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 ;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 ;

5、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6、熔点是晶体固液两态的分界温度:当物质的温度大于熔点时为 态,当物质的温度等于熔点时为 态,当物质的温度小于熔点时为 态。 7、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8、记住几种晶体的熔点:冰 、海波 。 二、汽化与液化

1、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液化(也称 ),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汽化。 需要吸收热量, 需要放出热量。 2、汽化的两种方式: 、 。 3、两种汽化方式的比较: 汽化的方式 不同点 温度条件 发生部位 剧烈程度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由液态变成固态;都是吸热的过程。 4、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 、 5、液体沸腾的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 。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 。

6、沸点是液体 时的温度,不同的液体沸点 ,因为液体的沸点还与液体表面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 ,所以同一液体的沸点在不同情况下也是不同的。 7、记住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酒精的沸点 。 8、液化的两种方法: 、 。 9、液体蒸发可降温,气体液化可供热。试举例说明:

三、升华与凝华

1、物质从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凝华。 需要吸收热量, 需要放出热量。

2、完成物态变化过程图:

3、自然现象中水的物态变化:

云: 、雨: 、雾:

露: 、雪: 、霜:

冰雹: 。请说出除云雨外的现象发生的季节:

4、请描述云雨形成的过程: 四、物质的构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 。(注意:物质并不是全由分子构成) 2、分子的基本性质有:(1)分子体积和质量都极小。(用光学显微镜不能看到分子)

(2)分子之间有空隙。(注意:证明有空隙的实验)

(3)分子之间有吸引力和排斥力。(举例证明)

(4)分子在不停的运动,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都能发生该现象,只不过快慢不同, 最快 最慢。 4、物质状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1)对于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只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 发生了变化。 (2)一般物质不同状态时微粒之间的空隙关系:固 液 气。 (3)汽化、升华都是一种扩散现象。

五、物质的溶解性(物理性质)

1、 溶解是一种扩散现象,它的结果是形成溶液,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定性。物质的溶解能

力称为溶解性。

2、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称为溶剂,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所以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固态物质:温度、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气态物质:温度、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气压。

4、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量是有限的。

5、有些物质溶解时会放热,例: 有些物质溶解时会吸热,例: 6、影响固体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温度的高低、颗粒的大小、是否搅拌、溶质溶剂的量。 六、物质的酸碱性

1、酸性物质:酸、其他酸性物质。碱性物质:碱、其他碱性物质。

2、强酸、强碱都具有 性,例如: 。 3、物质酸碱性的测定:

(1)判断物质酸碱性的最简单方法是使用 。

记忆口诀:溶液酸中碱,石蕊红紫蓝。

(2)物质酸碱性强弱程度称酸碱度,测定酸碱度的最简便方法是使用 。 (3)溶液的酸碱度用 表示,它的范围为 。酸性越强 ,碱性越强 。

(4)酒精、水、食盐水、蔗糖水为中性物质。洗涤剂、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品具碱性。醋、果酱、汽水、可乐、水果等具酸性。 七、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变化: 。物质状态、形态的变化、物质的溶解等。 2、化学变化: 。生锈、腐烂、燃烧、石灰水变浑等。

3、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可以不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必定发生物理变化。

4、物理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溶解性、吸水性、密度„„。

5、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还原性„„。注意:判断性质要从它对应的变化着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