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漠化:由于自然外营力作用导致无土可蚀时出现植被、土壤覆盖的土地转变为基岩裸露而呈现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包括岩溶石漠化、花岗石漠化、紫色土石漠化等石质石漠化。P259
2.喀斯特石漠化: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的土壤退化现象。
3.风蚀:在强风作用下,土壤表层被吹蚀,使土壤肥力下降而在另一地区遭受风沙埋没的现象。P31
4.风蚀荒漠化:也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地区,在脆弱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化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退化过程。/以风力为主要侵蚀营力造成的土地退化。P165
5.水蚀荒漠化:指土壤因降雨而松弛,或被水流剥离,土壤粒子被冲刷到斜面下方,使被冲刷的地方呈现荒漠化的土地退化过程。
6.起始降雨强度:又称临界雨强,通常指能够引起明显侵蚀的降雨强度。P36
7.侵蚀性降雨总量:指一年内的降雨总量中引起土壤侵蚀的那部分降雨量。P36
8.水土保持规划: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制定的专业水利规划或按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段制定水土保持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P70
9.水土保持:研究水土流失原因和过程,以及运用综合性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障生产发展的一门新的自然科学。P1
10.水土保持效益:指在水土流失地区通过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及其他再生自然资源所获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称。P435
11.水土保持措施: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基础上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业措施的总称。P92
12.拦渣工程:为专门存放生产建设项目在基建施工和生产运行中造成的大量弃土、弃石、弃渣、尾矿和其他废弃固体物而修建的水土保持工程。P282
13.次生演替:指生物群落在遇到自然灾害的破坏以后,逐步演替恢复至顶级群落的过程。P328
14.土壤抗冲性: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其机械破坏和搬运的能力。P41
15.土壤抗蚀性:其他条件一致时,土壤所具有的抵抗水的分散和悬移的能力。P41
16.泥石流:山坡或沟谷中的泥沙、土壤和石块等在水分饱和后受水力和重力作用而突然发生的含大量固体物质的一种特殊洪流。P35
17.输移比:土壤侵蚀量与土壤流失量的比值或土壤侵蚀模数与河流输沙模数的比值。P27
18.淤地坝:以拦洪淤地,发展农业生产为目的而横筑于沟道横断面上的坝工建筑。
P111
19.复合农林技术:又称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指采用适合当地栽培的多种土地经营与利用方式,在同一土地利用单元中,将木本植物与农作物或养殖等多种成分同时结合或交替生产,使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得以可持续提高的一种土地利用系统。
20.干燥度:又称干燥指数,指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P323
21.基本建设:指利用国家预算内基建拨款、自筹资金、国内外基本建设贷款以及其他专项资金进行的、以扩大生产和再生产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新建、扩建、改建、迁建、恢复项目以及有关工作。P379
22.土壤垦殖率:指某地区经过人工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面积占该地区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数。P42
23.管涌:在渗透水流作用下,无粘性土体中的小颗粒,发生移动的现象。
24.郁闭度:乔木林冠彼此相连而遮蔽地面的程度。P53
25.起动风速:又称临界风速,指使沙粒运动所必须的最小风速。P171
26.崩塌:指在陡峭山坡上部不稳定的岩体土体碎屑,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向下蹦落、翻转和滚落的现象。P34
27.滑坡:指坡面上大量的土体、母质、碎屑、岩石等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P34
28.安息角:通常把物体在坡面上刚好起动时的斜坡角度称为安息角或休止角。P3
29.基坑:指为进行建筑物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空间。P358
填空、简单:
1.泥石流的类型:①雨水型;②滑坡型;③综合型。P35
2.评价土壤抗冲性的指标:①冲刷模数;②抗冲强度;③抗冲指数。P41
3.风蚀中土壤的移动方式:①滚动(蠕动);②跳动;③悬移。P32
4.滑坡的发育阶段:①蠕动变形;②剧烈滑动阶段;③暂趋稳定阶段。P34
5.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治理措施:①自然封育;②人工促进封育;③生态重建与人工生态工程;④生态修复保障工程。⑤土壤培肥;⑥加强田间道路建设;⑦土地平整。P332
6.根据沟头防护工程的作用可分为:①蓄水式沟头防护工程(沟埂式、围埂蓄水池式);②排水式沟头防护工程(悬臂式跌水、陡坡式、台阶式跌水)。P103
7.水土保持林的功能:①削减溅蚀的作用;②削弱径流的侵蚀作用;③固持土壤,防止各种水土流失的发生;④减少泥沙的淤积作用和延长水库等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⑤提供各种林产品,具有社会经济效益;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污染,美化环境,生态屏障,环保卫士。P129
8.土壤盐碱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②土壤营养条件变差;③土壤的物理性状不良;④土壤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P247
9.土壤盐碱化对作物生存条件的影响:①作物因处于高浓度盐分中而枯萎甚至死亡;②钠离子过多导致其他元素吸收减少,元素缺乏,抑制了作物正常的营养生长和繁殖。P247
10.植物蓠植物的种植条件:①坡5-25°之间;②土壤有效厚度0-10° 50cm 10-15°50-90cm 15-20°90cm以上。侵蚀程度;母岩特性。特点: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能固土拦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作饲料肥料燃料及其他用途;易繁殖;种源苗源有保证;投资少。 水土保持特点:减少径流;遏止土壤侵蚀;减少土壤养分流失;逐步实现土地梯化;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综合收益。①旱坡地的坡度;②土壤有效厚度;③土壤侵蚀程度;④母岩特性。
11.生活垃圾处置方式:①卫生填埋法;②焚烧法;③高温堆肥。P154
12.污水处理主要方式:主要分三类:①生物处理方式;②生态处理方式;③物理化学处理方式。具体有①生物接触氧化法;②好氧生物滤池;③厌氧生物处理技术;④土地处理技术;⑤稳定塘技术。P157
13.谷坊的重要作用:①固定与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②抬高沟床,稳定山坡坡脚,防止沟岸扩张及滑坡;③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灾害;④使沟道逐渐淤平,形成坝阶地,为发展农林业生产创造条件。P105
14.水土保持行政执法的一般顺序:①立案;②调查;③处理;④送达;⑤复议;⑥执行。P454
15.植物对流沙环境的作用原理:①植物的固沙作用;②植物的阻沙作用;③植物改善小气候作用;④植物对风沙土的改良作用。P179
16.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①确定土地利用方向;②确定治理措施布局;③确定实施步骤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④提出保证实施规划的措施。P72
17.淤地坝的作用:①拦泥保土,减少黄泥沙;②淤地造田,提高粮食产量;③防洪减灾,保护下游安全;④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人畜饮水;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农村经济发展。P112
18.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发生特点:①流失地域的扩展性和不完整性;②流失规律与流失强度的跳跃性;③流失形式的多样性;④流失的潜在性;⑤流失物质成分的复杂性;⑥流失的突发性和灾难性。P276
19.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成效:①森林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轻;②蓄水保水,分洪抗旱;③改善地区或流域的小气候;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收入增加;⑤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生态意识增强。P318
20.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类别:①改变微地形的水保耕作技术;②增加地面植物被覆的水保耕作技术;③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抗蚀性能的水保耕作技术。P150
21.水力侵蚀的基本类型:①溅蚀;②面蚀;③沟蚀;④山洪侵蚀;⑤海岸浪蚀及库岸浪蚀。P29
22.滑坡灾害防治技术的作用:①消除或减轻水对诱导滑坡的影响;②改变滑坡外形,
增加滑坡的抗滑力;③改变滑带土石性质,阻滞滑坡体的滑动。P210
23.退耕还林还草关键技术的研究内容:①湿润(喀斯特)山区植被快速恢复技术研究;②湿润山区适生草种、种苗生产技术的研究;③对优选林种草种进行栽培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④湿润(喀斯特)山区退耕后生效植物的选择研究;⑤农畜品种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技术的研究;⑥保土、节水、保肥技术体系的研究;⑦优质农产品,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研究;⑧稳定退耕还草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技术的研究。
24.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技术有:①天然林保护工程;②退耕还林工程;③封山育林;④人工造林;⑤农业修复技术。P340
25.沙漠化土地上建立人工植被的方法?①植苗;②扦插;③直播。
26.盐碱地改良原理:①生物学原理(物种共生原理,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物种耐性原理,限制因子原理);②生态修复原理(生物,生态,工程的技术方法)。P250
27.水土保持行政执法的简易程序:①表明身份;②提出证据;③说明理由;④予以回答;⑤书面处理。P455
28.崩塌的主动防护措施:①危岩加固工程;②陡坡加固工程;③负地形支撑填实工程;④清除危岩体。P216
29.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程序:①招标准备;②招标阶段;③决标与签订合同阶段。P469
论述题:
1、 关于石漠化的内容?P259
答:喀斯特石漠化: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的土壤退化现象。
①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土壤侵蚀性退化,是水土流失加剧,可耕地面积减少;
②导致喀斯特地区植被逆向演替,乔木逐渐被小灌木,草灌丛取代,植被种群数量下降,群落生物减少,破坏生物多样性;
③喀斯特石漠化使地表裸岩增加,森林植被减少,导致调节缓冲地表径流的能力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使区域性旱涝灾害发生和小气候环境恶化概率加剧;
④石漠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受阻碍,人与自然矛盾加剧,贫困加剧,恶性循环;
⑤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生态景观遭到破坏,旅游价值降低甚至丧失,影响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
⑥石漠化的危害是严重的,多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导致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三者间恶性循环。
2、 关于泥石流的内容?238
答:分布规律:分布在地表坡度大,多种地质条件的接合部,发生范围咋10km²内,发生在森林覆盖率极低(8%以下)、而垦殖指数过高(50%以上)的地段。
防治要点:①增加地表覆盖,降低垦殖指数;②搞好农田基本建设;③重视工程防护措施;④修筑排导沟。
危害特点:发生突然,时间短暂,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具有毁灭性。
发生条件:地形、沟底比降大,新构造运动剧烈,地震运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降雨集中、植被严重破坏,土地利用不合理的地方。
根据主导因素分为:①雨水型;②滑坡型;③综合型。
组成:①形成区:上游广大地区,汇集大量径流;②流通区:经过的沟谷、溪沟,狭长地带;③堆积区:由峡谷流到沟谷出口处,地形开阔平坦。
3、 关于崩岗方面的内容?P232
答:山坡剧烈风化的岩体受水和重力的混合作用,向下崩落的现象。
崩岗的形成条件与过程:
崩岗侵蚀的形成条件与发育具备4个基本条件:
①深厚的土层或风化母质;②软弱面的发育;③强大的径流冲击和地下水在软弱面的运动;④地表植被及枯枝落叶曾遭到严重破坏
崩岗侵蚀的形成过程:
①在花岗岩风化壳发育地区,植被破坏后,局部地面出现利于集流的微地形,面蚀加剧,多次暴雨径流导致土层侵蚀流失,形成细沟、浅沟、冲沟;
②随着径流不断冲刷,冲沟不断扩大和加深,冲沟下切到一定深度形成陡壁;
③陡壁形成之后,剖面出露砂土层,斜坡上的径流在陡壁处转化为瀑流;
④瀑流强烈的破坏土体,使土层很快形成测蚀坑,测蚀坑不断扩大,逐渐发展形成为垄;
⑤垄上土体吸水饱和,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崩岗,形成雏形崩岗;
⑥崩塌产物大部分被流水带走,使沙土层再次暴露,在地面径流和瀑流的影响下又形成新的垄,再度发生崩塌,如此反复形成崩岗地貌。
4、 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程序:P311
答:
①建设单位或个人委托具备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的单位编制相应的水土保持方案;
②建设单位或个人向相应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方案送审稿及审查申请;
③水行政主管部门批转给水土保持专业机构进行技术评审,按照国家关于水土保持是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和要求,现场查勘和技术文件评审,并形成专家评审意见;
④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由建设单位组织编制单位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水土保持方案,送技术评审组织单位进行复核;
⑤技术评审机构对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进行复核,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的出具《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技术评审意见,并报送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不符合规定和要求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退回建设单位重新修改、补充和完整;
⑥建设单位或个人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关于报批XXX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请示》以及经技术评审机构核审同意后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申请批复《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⑦水行政主管部门核查有关文件后作出受理决定,并在受理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批复或退回工作。
5、 水土流失的危害:P4
①加速土壤退化,耕地减少;
②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造成水打沙壅,淤积湿地水域;
③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加大;
④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贫困程度。贫困地区水土流失恶性循环;
⑤加剧环境污染;
⑥水土流失加剧,诱发地质灾害频繁,如滑坡,泥石流,崩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