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7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c’1.31 NO.7 2010年7月 Journ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nng Ju1.2010 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赖莹莹 (华南师范大学团委,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高校大规模的重组合并和扩建校区两股 热潮使我国许多高校形成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多校区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面临着一系列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分 析校园文化在多校区大学建设中的价值功能、存在问题,提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思路对策。 关键词: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6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0)07-'0059--03 我国自1992年扬州大学成立始开高校合并先河,短短 校园归属感和荣誉感。对于新建扩建型多校区大学来说,文 16年间,多校区大学遍地开花,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 化同源使新老各个校区的师生拉近心理距离,有利于制度文 的发展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高校为了满足招生 化、管理文化的整合、发展和重塑;对于合并重组型多校区 规模和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的需要开始向外拓建新校区,尤其 大学来说,统一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各校区师生的组织认同 是全国各地大学城筹建方兴未艾,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已经 感,确立共同的组织发展目标和凝聚多校区大学全体师生的 逐步成为高校拓展办学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实施教育发展 思想、行为和意志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规划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多校区办学在为高校带 (二)维护校园稳定与发展 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管理带来了一系列 高校在合并或扩建的过程中涉及人事安排、财务政策、 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多校区大学作为一个趋向巨型性的 学科重组、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调整,原有的秩序被打破, 组织系统,无论是“连锁式经营”或“特许经营”,Ⅲ各个 各方利益关系必须重新平衡,各种资源面临重新配置,师生 校区或分校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这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 们的心态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并重新适应。在过渡期 过程中值得探索的一大课题。 间,一旦处理不慎,各种利益矛盾可能会激化,对校园造成 不稳定因素。只有尽早把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提上日程,把 一校园文化在多校区大学中的价值功能 合并前各高校中有益的价值取向进行提升或改进,为合并后 在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整个学校功能体系中的一 的新校奠定一个共同的文化根基,为新校教职员】:提供一个 个重要子系统,有其特殊的功能价值。无论使高校之间的合 思考、行动的基本准则,形成一种共同文化的助推力,才能 并重组,还是扩建新校区,都不仅仅是校名、领导班子和学 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各方面营造一种稳定的学校氛围,为 科资源的合并以及行政功能结构上的调整,各校区间校园文 学校的改革深化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校 化的融合才是新大学实质意义上融合的标志。 园文化整合形成的新校组织结构、文化网络、规章制度等能 (一)增强学校整体凝聚力 够有效约束偏离新校目标的教职工心理和行为,保障新校发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大学历史传统沉淀和文化底蕴积累 展战略的实施。 的精神坐标体系,以其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 (三)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住和竞争力 于其中的教职人员、学生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大学的校园文化反映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灵魂精 价值取向诸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 髓,是彰显一所大学个性气质的旗帜,是支撑一所大学教育 神、心灵、性格的塑造,达到社会化的目的。它体现一所大 发展的文化核心和品牌内涵。拥有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是学校 学的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思想内涵,反映出师生的共同价值观 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之一。多校区大学要实现做大做强 念、共同信念以及精神追求,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和向心 的终极目标,跻身于国内外知名高校行列,必须创造有利于 力,把分散的各校区统一在同一价值体系内,增强了师生的 全校师生员工发展的环境氛围,充分调动各校区的资源,因 地制宜地发挥各校区的制度、管理文化特色,利用人文、地 收稿日期:2010--02--01 理、商业优势,协同竞争,取长补短,交流碰撞,使大学的 核心理念一脉相传,使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继续弘扬,使文 作者简介:赖莹莹(1982--),女,广东普宁人,硕士 化资源共享的学术生态环境发育完善,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 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59 化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在原有的校园文化基础上不断丰富 和其内涵和形式,同时适应新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培育新的文 化亮点,创建新的校园文化品牌,使校园文化精神成为全校 围的熏陶,影响了校园文化精神在新校区的传承和渗透,师 生的文化归属感不强,精神家园难以构建;此外,由于学校 高层与校区各院系之间的信息传递层面过多造成沟通渠道 师生共同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增强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提 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使多校区大学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葆生机 活力。 不畅、信息递减,师生之间互动不足,校区之间交流受阻, 学生难以在选课、科研、就业乃至人生规划、人格培养方面 获取全面的信息,得到有效的指导以及足够的人文关怀,这 极大影响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 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如前面所述,大学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系统,要形成共 同的文化归属和心理认同需要时间去磨合;同时多校区大学 与传统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也不完 三 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多校区大学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发 展过程中的阻力,将校园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全相同,在校园文化探索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造成校园文化融合不到位。 (一)校园文化的差异性削弱整体凝聚力 文化植根于其生长的环境。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选择 和凝练,依托一定的学科背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校园文化精 神,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竞争性,这无形之中隔了一道 “屏障”,影响着校区间校园文化的融合。对于合并重组型 多校区大学来说,合并前各所高校在其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 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和群体价值观,这种文化差异容易导 致教育理念、教风学风以及利益关系方面的碰撞和冲突, 】 在合并后的各校区中体现为风格迥异的校园文化并列存在, 互相排斥甚至是互相“打架”的现象,较难实现各校区校园 文化的兼容并蓄和深层融合,造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不足。即 使合并后各校区间的校园文化存在共性,但其实质始终是不 同的,文化差异必然存在,这无疑增加了校园文化融合的难 度。 (二)校园文化的不可移植性影响新校区校园文化生 成 对于新建扩建型多校区大学来说,新校区在校园文化建 设方面还是一张自纸。由于大多数高校仍然把党政的重心放 在本部,把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放在校本部,同时本部的校园 文化植根于师生头脑中,不可能像机器设备转移、硬件设施 转换那样把精神文化简单地移植到新校区。而新校区的校园 文化生力军一团学组织、社团组织建立健全需要一定的时 间,各种团学工作建章立制从无到有,校园文化的活跃分子、 骨干也要逐步培养,容易造成新校区的大学校园文化出现虚 空现象。再加上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机制以及校园 文化活动面向的对象与本部不尽相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层 次也有所差别,这直接影响着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 (三)地域空间距离影响校园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新校区大多地处郊区,交通不便, 学校领导关注不够,党政管理人员有限,驻校教师不多,到 新校区工作的教职人员流动性大,每天下班后急于赶车回 家,师生间交流匮乏,这与老校区师生同在校园中生活、学 习和工作,导师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经常与名师学者交流 接触,在浓郁的文化与学术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优 越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加上新校区建成时间不长,缺乏 传统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历史文化沉淀,遥远的地理环境又很 难让新校区的师生感受到校本部优越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 60 必须对校园文化进行优化整合。校园文化的整合和优化过程 中必须遵循两大原则。 (一)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在推进校园文化的整合与优化的过程中,共性与个性的 冲突贯穿始终。校园文化的整合与优化重为了形成一种具有 共性的新校园文化,并不意味着对原有校园文化个性的扼 杀。相反,一种新的建立在共同文化心理基础上、具有共同 文化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是对原有校园文化鲜明个性的兼收 并蓄。同时,在新的带有共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也需要各 校区新的个性的校园文化的补充与完善。要在统一的办学理 念和整体的发展规划下,提升核心价值目标,各个学 ̄-I-llI体 和平共荣和积极互动,校风学风建设步调协调一致;在此基 础上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各校区的实际情况,在相对统一的前 提下对各校区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进行定位,扬长避 短,博采众长,提炼成具有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各校 区间相互借鉴补充,构成彼此共荣共生的校园文化格局,使 校园文化呈现多样性发展的繁荣景象。 (二)坚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在校园文化的整合与重建中,必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 关系。大学应是开放的大学,应为科学创新提供自由而广阔 的舞台,校园文化也应广纳博取,融合百家之长,培育起强 大而稳固的文化根基。L2 新建扩建型多校区大学要把校本部 作为文化发祥地,延伸校本部的文化传统和特色,使体现学 校文化精髓的校园文化精神在新校区能得以传承和健康发 展,合并重组型多校区大学要求同存异,寻找各校区文化的 契合点和平衡点,吸收各自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优秀成果和文 化精华,摒弃制约发展的落后文化思想和观念,才能使各校 区的文化传承融为一体,发展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主流文 化;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以开放的心态,大胆学习和借鉴国 外先进的文化理念、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研究 和融合国内外著名大学校园文化的优秀成分,以创新的精 神,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校园文 化的载体以及校园文化的运行模式,真正使我们的高等教育 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四 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推进的思路对策 简而言之,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破与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做到既继承原来优秀的历史文化“遗 产”,又消融历史文化的“壁垒”,从而形成新的多校区大学 的校园文化物质基础建设要重视整体风貌的和谐和整体风 格统代特征的校园精神,必须创造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氛围,培养校园文化骨干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 动。 (一)加快校园文化设施建设 多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物质基础建设要重视整体形象 的统一和整体风格的和谐。于新建扩建型的多校区大学而 言,新校区的规划与建设尽可能沿袭校本部的传统和特色, 把校本部的文化元素渗透、融合其中,甚至可以将体现大学 精神的标志性建筑和体现本校特色的基础设施复制到新校 区,使新校区的建筑风格、道路铺设、园林布局、功能分区、 文化设施与校本部协调,使建筑群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 蕴,同时更能激发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于合并重组 型的多校区大学而言,则有必要对原有的建筑布局进行适当 的优化,对图书馆、教学主楼和文化设施的绿化、装饰和雕 塑进行一定的改造,建立统一的VI系统,把校训、校歌、 校徽等文化象征融入物质基础建设的整体风格中去,为校园 文化的融合奠定物质基础。 (二)构建新的制度文化 多校区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其管理 体制、决策机制、组织架构以及相关的法规制度必须适应其 新的战略发展规划而作出调整。制度文化从根本上决定着学 校的运行状态和组织文化形态。多校区办学格局形成之后, 高校在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和教学活动等方面都发生了变 化,学校的行政管理也会出现新的局面。这就要求学校结合 各校区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构建适应多校区发展的新型管 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促进各校区寻求文化的共同点和发展的 一致性。【。】 (三)建设数字化校园 多校区大学应尽量克服各校区场域分离带来的沟通限 制和信息传递的滞后,开发网络资源,建设数字化校园是有 效的解决措施。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系统,通过网络实现信息 共享和互动,借助数字化平台完成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 自动化,大大降低了学校由于多校区空间的限制和时间的影 响造成的管理成本,把各校区联结在统一系统内,学校管理 更加稳定高效。更重要的是多校区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充 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实现教 育载体的创新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 熏陶,及时把握青年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引 导和教育。 (四)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 一方面,以改革校园文化活动运行机制的方式盘活校园 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运行机制上实行招标式运作、项 目化管理。鼓励团体和个人参与文化活动竞标,重点支持有 创造性的、高品位、高层次、高文化含量的校园文化活动, 改变以往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等、靠、要”的做法,最大 限度激发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和创造性。另一 方面,建立健全激励制度,通过评优表彰形式调动师生的积 极性,对教职员工和各组织、各社团实行一年一度的评优表 彰,保护、引导、发挥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和能动性o (五)发挥团学组织的作用 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匀军,其肩 负着通过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学术、文化艺术和社 会实践活动对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引导服务的重要使 命,高校共青团指导学生会组织和社团组织通过“自我管理、 自我建设、自我服务”等工作,努力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 文化氛围,切实承担起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根本职能。 扶持、指导学生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学生活动,可以丰富学 生的文化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生审美情 趣和文明程度,同时更有利于促进学科的融合、师生关系的 融合以及校园文化的融合。 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校校园文 化建设的主力,既是沟通学校与个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 梁和纽带,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中间分子,更是高 校校园文化传承与积淀、创新与发展的骨干力量。多校区大 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团学组织团结和教育青年的作 用,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力度,为校园文化精神的有效传 承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六)形成并发展具有校区特色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应在吸收各校区校园文化精 髓的基础上,把各校区本土文化与校园精神有机结合,形成 特色。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想状态就是追求主流一致, 特色并存的局面,使各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既有共性的一 面,又有给个性的一面。要根据校区定位、学科设置和学生 培养方向来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精神风貌,内化 成学生的能力素质,通过不同形式和类型的校园活动来体现 校区的特色文化,同时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发展,必须 做到三点:一是大型活动精品化。以国家级、省级的各类文 艺比赛和各级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为契机,打造校园文化精 品,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到长进,提高文化品 位。二是常规活动制度化。结合当代青年特点,结合学生需 求,在学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普及活动,营造浓厚 的文化氛围。三是小型活动多样化。学校提供主体参与的广 阔空间,以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满足不同校区、: 同学院、 不同类型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满足大学生主体需要时达到校 园文化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柯森.大学走向多校园和巨型化探析【J】.高教探索,2000, (6). 【2】赵玺,苟世祥,陆婧.论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罗小寒.我国合并高校校园文化整合研究【D].武汉大学, 2005. 【4】齐素泓.我国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整合问题研究【D】.华中 师范大学,2004. (责任编校:燕廉奚)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