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材高一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课文。第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把《荷塘月色》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由此可见它在本单元的重要性。因此上好这一课对学习本单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单元学习重点就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朱自清先生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对教学目标作出以下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有3个:
1、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风格。
2、抓住景物特点分析“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 3、了解“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及用法。
难点:理解为什么作者心里会“不宁静”以及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启发、对比、提问、讲解、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说学法:
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四自然段深入分析。 第二课时深入理解感情,赏析第五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作用。 现在我着重讲讲第一课时。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播放PPT课件: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一轮圆月升起,我们的主人公心里也颇不宁静,于是就想去荷塘散散心。荷塘上的月色是那样的令人陶醉,月下的荷塘也是那样的美,就如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把自己的情感也倾注在了这幅图画中并用深情的文字将其描摹出来,成为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荷塘月色》。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去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与心荷。以此渲染出美丽的荷塘美景激发学生兴趣。然后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结合预习来自读课文,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诵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朗读的同时思考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教会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知道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写景是为抒情而服务,我们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就应该去找作者的写景变化,要找写景的变化就应该寻找作者的足迹。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足迹来把握全文。既由家——路上——荷塘——路上——家,通过作者在空间变化时所描写的景物变化,来把握作者的情感,即不宁静——宁静——不宁静。 3、 赏析语段,品味语言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假设眼前有一片荷塘,设问学生会看到什么?很自然会看到:叶,花,闻到花香。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当然教师要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 为什么用“田田”呢?(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和古诗词的魅力)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像舞女的裙而不像少女的裙呢?(引导学生用比较法
揣摩语言)
(3)作者对花是怎样描写的呢?(引导学生领会优美的语言和修辞运用的技巧)在花的描写上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片盛开的花,并与朱自清对花的描写作比较。这样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5)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两方面赏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4、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并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对第五自然段从语言、情感、描写角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下一节课我们就请同学来给我们分析第五自然段。老师会给予适当的点拨。因为在品读赏析完第四自然段的基础之上,学生已经对赏析的方法有了一点的了解,让他们自己试着分析第五自然段,有助于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不宁静——想起荷塘
↓ 幽僻、寂寞 淡淡的哀愁 前去荷塘 蓊蓊郁郁、阴森森 ↓ 月下独处的妙处 —— 暂得解脱 ↓ 荷叶 比喻 (静) ↓ 月下荷塘 荷花 拟人、博喻 淡淡的喜悦 荷香 通感 (动) 【清幽淡美】 荷波流水 比喻、拟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