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春期教育教案

来源:六九路网


青春期教育教案——

成长也会有烦恼

百官中学 袁梅红

第一课时

1.来自同龄人的心声

——“我都上初中了,父母还把我当成小孩子看待。无论我做什么事儿,他们总是不放心,一遍一遍地嘱咐,没完没了,真烦死我了!” ——“我的父母很固执,根本听不进我的意见。”

——“父母不理解我,无论我交朋友、穿着打扮,还是吃东西、看课外书,只要是我的事,他们都要干涉,我一点自由都没有。”

设问:你们有过类似的烦恼吗?试举几例。为什么原来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现在变得格格不入?生1:他们总这样教训我:我像你这么大时,早一个人带着褥子到黑龙江上山下乡去了 。生2:当我要和同学一起出去玩时,他们一定要弄清他(她)的姓名、性别、学习情况……

生3:当我接到班上异性同学的电话时,父母一脸紧张,但又若无其事地说“刚才是个男生(女生)吧,好象跟你关系不错嘛。”如果我想解释,他们又会说“我就随便说说,看你紧张的样子。”当我解释清楚以后,他们又会告诫一句“你有什么事可不能瞒着大人。” 2.烦恼的不只是我们

思考:分析成长中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烦恼?通过比较两代人的不同,分析造成隔阂的原因。

差异 上一代(父母) 下一代(我们)

思想求稳、务实、保守 自由、开放、勇于创新、易 方面 偏激

生活重实际,不大注重享受 幻想,比较注重享受

方面

思维喜欢纵向比较,同过去比 喜欢横向比较,与同时代人 方面 比

行为处事谨慎、冷静,讲原则 喜欢冒险,敢做敢为,行为

方面变化快

用钱节省 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方面

心理成熟、有主见 想独立又不能真正独立

方面

知识陈旧 不断接受新知识

方面

阅历丰富的人生经验 肤浅、未真正进入大千社会 方面

社会家长等多种角色 子女等角色

角色

服装方面

朴素、大方、保守 个性、时尚

1 / 4

(二)成长不烦恼:

1. 阅读感悟:其实你只有8%的烦恼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实验者把未来7天所预料的烦恼事情写下来,投入“烦恼箱”,每个人核对“烦恼箱”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其中九成的烦恼都没有发生。他们把剩下的一成烦恼仍然留在“烦恼箱”里,过了三周,再拿出来核对,结果发现,那些烦恼已经不成为烦恼了。

结论:一般人的忧虑40%属于过去,50%属于未来,只有10%属于现在。92%的忧虑没有发生,剩下的8%是你可以轻易应付的。 2. 质疑交流:订立一份《家庭和约》

最近,华华在自己的卧室门上挂上了“请勿打扰”的牌子。对此,妈妈百思不得其解:“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还是孩子已经独立到非要挂牌子的地步?”爸爸也难过地说:“自从挂了那块牌子,我觉得好好的家就象旅馆似的。” 讨论:

父母为什么难过?你对此怎么看待?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如果与父母共同制定一个家庭规则并遵照规则去做,结果可能会怎么样?

自拟提纲,与父母共同订立一份《家庭和约》。 3.身体力行:预防父母“唠叨”的招数

父母“唠叨”的主要源于学习、仪表、异性交往、卫生等方面,请就这四个方面讨论如何预防父母唠叨,并能身体力行。

学习方面:赶前不赶后,完成了作业,父母唠叨自然少了。

仪表方面:如果你对奇装异服感兴趣,那肯定在父母干涉之列,此类的尽量避免。

社交方面:社交本来是你的自由,但别忘了父母还是你的法定监护人。所以,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你在哪里,干什么,和谁在一起?出门前说得越详细越好,最好把联系电话留下,大多数父母即使知道孩子的派对地址,也不会到现场来“捉拿”你的。

卫生方面:起床叠被子,保持房间整洁,也是许多父母希望孩子养成的好习惯,如果你不讲究这一套,就不让他们看见,更不要让他们插手打扫啦(否则更有话唠叨你了)。适当的时候,来起早起,把自己的房间好好打扫一番,也捎带打扫一下家里的其他房间,这会让你的父母欣喜不已。

(第二课时)

1、阅读感悟:爱的冲突 我真是越来越感到厌烦了:

我一出门口,爸爸妈妈就问我上哪儿去?跟谁一块儿去?几时回来?甚至是不准去;他们会一连两个小时在旁监视我收拾好卧室,其实他们只消15分钟就可收拾停当; 当我行为乖张的时候,他们绝不替我找托辞;那天明明是李阿姨错怪我了,爸爸妈妈硬是要我向她道歉;那天他们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们别放手,他们却说该是放手的时候了;

我要和同学出去郊游,他们一直在叮嘱:别单独行动,别丢东西,不许到高处去…… 思考:

①仔细体会材料,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们吗?还是他们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会不会是他们已经表达了而我们却未察觉?

②代沟,究竟谁不理解谁?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们,还是我们不理解爸爸妈妈? 2、理性分析:冲突的代价 一碗馄饨的故事:

一男孩与父母吵架后离家出走了,之后的日子他四处流浪,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一次,饥寒交迫的他在一家馄饨店门口徘徊着,热心的老板给了他一碗馄饨。狼吞虎咽之后,他噙着泪真诚地谢过老板。老板猜测到了他经历,只说了一句:我只给了你一碗馄饨,你

就如此感激,从小到大,父母给了你多少碗馄饨,你感激过他们吗?男孩的泪顿时泉涌而出。

①你是否也经历过“爱”的冲突?试举一例子。

②你当时是怎样想的?最终结果怎样?这个结果对你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与影响吗?如果有,请具体说明。

③现在你对这件事是怎样想的?如果你当时按你现在的想法去做,设想一下结果又会是怎样?

选取以下一个话题展开讨论:

“叛逆”是利 弊(填“﹥”或“﹤”)。理由如下 “代沟”产生的责任主要在于 (填“父母”或“子女”)。理由如下 3、认真聆听:来自父母的心声 《孩子,我为什么会打你?》

……在所有苦口婆心都宣告失败,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你我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谨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你也有过挨打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现在如何看待这种经历?

采访自己的父母,问问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4.群策群力: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烦恼

①妈妈说只要我期末考到班级前三名,就带我去旅游。我真的考了第二名,妈妈却说她没有时间。

讨论:如果父母“说话不算数”,我们应该怎么办?

②妈妈非要我学钢琴,我一点都不喜欢,我的志向是当一个科学家。

讨论:如果父母的期望与你的愿望不一致,你是坚持己见还是服从父母的意志?你会如何说服父母来支持你的愿望?

③父母偷看了我的日记,还将我的朋友拒之门外。 讨论:当父母的做法“不合理”时,你会怎么做?父母这样做的用意何在?

④一个同学说:我妈就是烦,每天我吃早饭的时候,她就说:“吃完早饭去喝牛奶,别忘了。”其实,牛奶和书包都放在我的写字台上,我上学拿书包,不就看见牛奶了吗? 讨论:父母讲这些话的真正用意是什么?面对这种情况怎样做才会双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