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习开启学生自主学习之门 ——从语文教学谈怎样引导预习
【摘要】有效预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预习中,不仅是了
解课文内容和解决生字词的字义字音,还要有对课文的思考、发现,能够提出疑问、初步自我解疑。通过有效预习,学生提前对新课有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紧跟老师的思路,学起来比较轻松,不会产生学习的挫败感,学生成绩稳步提升之外还可以培养能力。教师要做好引导,并且应避免预习作业形式的单调、流于形式主义等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预习 有效性 自主学习 【正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能我们遇到过这种令老师头疼的情况:老师上一篇新课文,结果同学们是一问三不知,既不知道文章大概内容,也不清楚生字词是什么意思该怎么读。为了教学继续进行下去,有的老师干脆让学生在课堂上预习,再按着教案一一进行提问,好像这样看一看学生就完成任务了。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事实上,这些学生要么根本没按照要求去看书,要么浮皮潦草地看一遍。这样对于有效组织一堂语文课根本是做了无用功。我们都知道预习很有必要,也都会在前一课结束时叫学生记得回去预习新课文,可学生却不会“记得”。
一堂新课开始,不仅要学生提前预习,更要求进行有效
预习。
一、 有效预习的概念
什么是有效预习呢?在我看来,有效预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预习中,不仅是了解课文内容和解决生字词的字义字音,还要有对课文的思考、发现,能够提出疑问、初步自我解疑。
二、 有效预习的重要性
首先,有效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布鲁姆认为:“学生在校的学习是建立在一系列预先学习的基础之上,即学习每一任务都要具备某些必需的预先学习。这种预先学习带有认知的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主要变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有效预习,学生提前对新课有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紧跟老师的思路,学起来比较轻松,不会产生学习的挫败感。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完全充当探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学习充满成就感,获得自我认同感,从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学习者,从而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反之,由于学生做好了预习任务,课堂的教学质量就有了一定的保障,老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开心。这样的学习过程必然使学生成绩稳步提升。
其次,有效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新课程提到现代
教学观,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即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教学过程不能只满足于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同样重要。通过有效预习,学生预习和对文本探究时将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自己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学习成绩和能力双向提升,才是现代教育的目标,才是我们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 进行有效预习的方法
我们要通过预习使学生提高成绩、培养能力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大多数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学生很难很好地完成,原因多样。有的老师布置预习任务流于形式主义,为了布置而布置,下课时说一句请大家预习新课文就草草结束,至于学生该做什么,做没有,做得怎么样,却是一概不知的;有的老师布置预习作业时形式和内容比较单调,清一色地要求回去后把生字词注音,再读一读课文。缺乏变化,长久以往学生生厌,也就不了了之了;有的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没有太大的价值,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应该怎样进行有效预习呢?下面我着重就这个问题来谈谈看法。
(一)布置的预习作业要具体、有针对性。切忌布置得笼统、随心所欲。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让他们清楚明白自己需要做些什么,以免茫茫然胡乱看看书就以为“大功告成”了。
预习的内容又要能对新课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不做无用功。比如在上人教版必修3的《琵琶行》一课之前,我布置了该课的预习作业:1、琵琶女出场了几次?分别是哪里?2、找一段你喜欢的音乐,用文字来描摹这段音乐,字数60字左右。第一个预习作业的目的是通过这两个小问题,让学生对全诗内容和结构有大概的了解。第二个预习作业是希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写后发现要描摹音乐有难度,从而对将要学习的描摹音乐的手法有一定兴趣,在上课学到以声喻声手法后体会到作者白居易描写手法的巧妙之处。我认为这样的预习安排既具体又有效用。
(二)教师起引导作用。要做好有效预习,教师就不能把预习甩手给学生自己做,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这有一个前提,教师备课一定要走在学生的前面,上课走在学生的后面。只有教师先备好了课,对课文的教学有了明确的计划,才能合理地布置出有效的预习作业,不会布置一些流于表面的形式化的预习作业。学生做好了充分有效的预习,上课时才能变成课堂的主体,老师才敢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究,包括课堂的讨论环节中学生的发言才能言之有理。由教师护航、引导,学生有效预习,才能真正打造一堂新时代的语文课。
(三)多元化的预习形式,避免单调。在布置预习作业的过程中由于形式过于单一,往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会受到
影响,一旦有所懈怠,预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必须想办法让作业的形式多元化,避免单一。课前布置一两道作业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解决一些小问题,这是有必要的,除此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看了课文后提出疑问。古人云:“学贵有疑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从“学答”到“学问”进行转变,不再闷着头等老师问了再回答。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已经达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学生怎么来提问呢?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在一堂课开始时就鼓励学生把对课文的疑难提出来,对于这些疑难问题我认为教师不必马上解答,大可让学生根据书本、资料、积累的知识等先自我解疑,也可让其他同学帮他解答,不管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教师再帮助他们解决无法回答的问题;另外可以在上课之前就把学生们的疑难问题搜集起来,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解答。这种让学生“学问”的预习方式对老师的备课要求更加高,我们老师一定要对文本、作者、背景等有全面的、深度的认识,以免闹出一些笑话。
在这儿也举一个案例:在上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文之前我要求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读,并通过参考资料翻译、理解这首诗歌,然后把不懂的、想问的写在纸上交给我。我把学生的问题进行了分类,从中选取了几个有价值的
问题做成了多媒体课件。正式上课时,先指导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要情感、风格等,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了我筛选出的同学们提出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思考、解决。问题一:三国人才辈出,作者为什么独羡周郎?问题二:诗歌中提到“小乔初嫁了”有什么作用?问题三:诗歌中的周瑜和历史中的周瑜完全符合吗?问题四:“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句到底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我整合出这四个问题,其中问题一和问题二可以联系起来解决,通过这两个问题,我引导学生把诗人和周瑜联系起来,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我们明白了苏轼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得到君王的信任。通过问题三的讨论,我希望学生明白文学脱胎于历史,不必纠结人物与历史的契合度,我们能明白诗人表达与周瑜相同的豪情壮志就够了。问题四可以让学生认识苏轼旷达的性格特点。这样的预习形式比较灵活,既让学生有了积极性,又能够真正参与到讨论里来,不至于像原来一样想说又说不出来,并且做到了教师只讲学生不懂的,不讲学生已懂的。 (四)让预习成为习惯。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方见其效,预习也不例外。必须让完成预习作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扎根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学生要有自觉性,还要有教师的监督。教师应记得抽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引导、鞭策学生有效地进行预习。
坚持这种预习方式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习惯明显变
好。学生反映说以前老师叫预习,想起了他就看看书,想不起或者不想做就算了,就算预习也只是看一遍课文,而现在他每天晚自习第一件事就是完成预习作业,觉得自己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当然在实行阶段,我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仍然有学生没有保质保量完成预习,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说不想提问题,有的学生认为预习占用了他宝贵的学习时间„„这些不足之处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不过我看到更多的是学生的能力有了提升,课堂上也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渐渐地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者。相信只要能弥补不足之处,继续推进有效预习,引领学生完全走入自主学习模式这将不是难题。
【参考文献】
巢宗祺, 主编.《语文教学案例与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铁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赵志昇,丁丽娟,编著.《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论文
题目:有效预习开启学生自主学习之门 ——从语文教学谈怎样引导学生预习
作者姓名:余颖
单位:仁怀市酒都高级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