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张籍《节妇吟》之“节”

来源:六九路网
古诗词欣赏 密围绕着‘青春远行’这一主题意象来展开的。这个主题意象 统贯着他的全部作品,从中又生发、延展出其他一系列诗歌意 象,如:火、太阳、水、阳光、月亮、天空、远方、麦子、麦 地、草原、黄昏、黑夜、姐姐、妹妹。”但是对于这一个远方 的追逐而无法得到, 进而便有了诗歌中的许多以黑暗、黑夜为 亲” (《生日颂(或生日祝酒词)》)。 在其写作发展阶段的诗歌理想,海子自称为诗歌的王; 而到了后期,他已经不甘心仅为一个诗歌之王,在《夜色》 中,海子作如下的自我概括:“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 太阳。”他需要的是“成为太阳的一生”,到了《太阳・弥赛 亚》,则完全沉浸于做神的代言人。 4.抵达生命本质的诗作 海子讨厌修辞的花哨和诗歌语言的过度雕琢,必须克服诗 歌中对于修辞的追求,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诗歌是一场烈 火,而不是修辞练习。” 核心的黑色意象部分,这些黑色意象统摄着太阳、月亮、火、 麦地等意象;海子非常看重黑暗,他曾写道, “但造太阳的人 不得不永与黑暗为弟兄,为自己。”“我是如此的重视黑暗, 以至我要以《黑夜》为题写诗。”(海子《日记》)他认为诗 是和黑暗一体的,作为写作主体的海子经常使自己和黑暗意象 相互重叠、置换,从而使黑暗获得了主体位置。无论是火意 象,麦子、卖地,死亡意象,还是太阳、大地,都是服从于追 逐远方而不得,导致的黑色主题意象,因此可以断言海子诗歌 的主题意象为追逐远方而不得,导致的黑色主题意象。 二、诗歌理想: (一)物质低层的诗歌理想 西川先生在《死亡后记》中就海子自杀原因探索,就指出 “荣誉问题”,并且阐明, “弥尔顿说过:追求荣誉是所有伟 大人物的通病。我想海子也不是一个对社会承认毫无兴趣的 人。”骆一禾这样描述过海子的开支: “他微薄的工资也时常 要寄回贫困的家里去,用于垫付种子、农肥款子和帮助三个弟 弟上学的学费,在他死后留存的家信里我看到他的弟弟至今没 有配上一副眼镜。”在《夜色》中,海子如此总结自己:“我 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可以断言,海子不是神 人,他还是希望诗歌能解决物质的痛苦,排除苦难,向往现实 的温馨生活。 (二)构建诗歌的神话 1.诗人:神圣的职业 海子献身于写作,他是诗歌的虔诚信徒,视诗为生命,诗 是他生命的写照和表现。生活的重压、人们的不理解、紧迫的 创作共同迫使海子处于生命的边缘,直至出现幻听、幻觉。七 年写作生涯,他以杰出的天才创造力,争分夺秒地燃烧,用他 的话说就是要写下一种叫“经纬”的东西。诗成为他的生命与 信仰,他把诗歌视作生命,进而导致把自己推进在写作与生活 之间没有任何距离的“黑洞”之中。 2.大诗的神话 西川在《死亡后记》中谈过,海子最看重的是长诗,这是 他欲建立其价值体系与精神王国的最大努力,写长诗是工作而 短诗仅供抒情之用。 海子写大诗的动机有着重建人类浪漫主义精神的努力倾 向。海子不满意于写“小我”的文人趣味,更看重写大诗,其 后期创作以激情澎湃的写作方式进行他的大诗《太阳》,就是 致力于史诗梦想的构建。 3.诗歌的神人 西川谈过,海子很希望得到诗歌圈内人们的认可,也非常 热情地谈自己的理想——进行一部神话史诗的写作,作中国的 但丁。他曾自我期许: “我要成为一首中国最伟大诗歌的父 海子明确地说:“我的诗歌理想,应抛弃文人趣味,直接 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这是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诗学: 一份提纲》)将诗的创造力与个体生命的爆发视为一体、试图 抵达生存真相与生命奥秘的‘元素’的写作。在他看来:“诗有 两种:纯诗(小诗)和唯一的真诗(大诗)。”“诗人必须有 力量把自己从自我中解救出来,因为人民的生存和天、地是歌 唱的源泉,是唯一的真诗。”(《诗学:一份提纲》) 他营造的个人系列意象,他的诗歌理想,他对于中国诗歌 的创造性贡献——古典精神和现代精神、本土文化和外来文 化、乡土中国和都市文明的成功融合和对于诗歌的虔敬与敬 业,都决定了海子诗歌意象与理想的必读性、可读性。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试论张籍《节妇吟》之“节” 闫秀娟 节妇吟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本诗原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 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是当时割据藩镇之一,且有一大 堆高官头衔。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 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 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 婉、客气。 一直以来,这首诗就让人有话想说。虽然这首诗写作的用 意并不是如字面所说,而是在职志,在表明一种政治立场,在 委婉表达一种富贵不能淫的深意。但是我觉得还是很令人玩 味。 39 古诗词欣赏 节妇,顾名思义即能守住节操的妇女,对丈夫忠贞的妻 子。字面意思是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 是暂时的)?她最终选择了后者。 第三:对现有生活的安适享受任谁也不会轻易抛却。现有 的一切至少是捏在手中的,而未知的风险谁也无法预料。一旦 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诗在内容表现上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的确令人 肃然起敬。可是我一直疑惑的是中间两句: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翻译过来就是说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 选择与现状诀别,对未来的期望值最低也是现状,这无疑是在 冒胜算不大的险。宋代才女朱淑真,出身中产阶级,夫家也算 显赫,但她的丈夫作风离谱,于是她在婚外又大胆恋了一场, 后果就是被夫家休弃,为娘家不容,甚至死后被娘家人一把火 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也就是说,这位妇女非一 般小户人家的寻常女子,那自然本来就有恃宠而骄的意味。花 将尸体和诗稿统统烧毁,这在信奉天命以土为尊实行土葬的古 代确实是狠到了极点。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在进行了复杂的 园楼阁,情致高雅;衣食丰足,悠哉悠哉!再者,此女之夫既 然在皇宫里当差,自己家就住在皇宫隔壁,那家世的显赫就可 心理挣扎后,她最终选择了止步。孔子讲凡事三思而后行,固 然不错,但事实上,三思的结果往往就是勇气丧失、叛逆消 失、举足不前而失去一段文学佳话传奇经典。 . 张爱玲在她的经典短篇《爱》中说道: “于千万人之中遇 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 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 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的确能说的也唯有且 只能是这一句: “噢,你也在这里吗?”放手也是一种美丽, 不是吗? 想而知了。如此,君所赠明珠也就不过如此了,值不得为此而 伤怀牵念,动了凡心以致坏了名声。所以,我认为,这位节妇 在还君明珠前应该有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围绕的就是“值不 值”。 这一点还可以在诗的前半部分发现端倪: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也就是说,一开始这位女子至少在某种程度上 心旌摇荡,表现在动作上就是将不是丈夫的男人所赠的明珠系 佩在自家的红罗短衫上,见微可以知著!她怀揣心事偷偷摸摸 将明珠带在贴身小衣上,是人都可以想到有什么事情发生。 正所谓不是风动,不是帆动,是心动了。虽然在森严的礼法社 会,可能相互都是发乎情而止乎礼,可微风过后平静的湖水肯 定已变了模样。 所以我一直在考虑这首诗所刻画的节妇,到底该这样定 义? 唐代社会是个比较开明的社会,风气比较自由,在男女关 系上比较宽松.那时,出现第三者也可能是个正常现象.但这 位女子最终对不轨之爱的处理方式只能说是对婚姻的起码态度 和义务,只是做了份内之事,值不得大惊小怪,我不明白为什 么还要冠以“节妇”之名?就如同工作,做自己职责内的事 情就是榜样就要让人学习了吗?就如同学校,坚持上好每一节 课本就是每个老师份内的事,难道还要因此而标榜于校史吗? 就如同医生,救死扶伤就是在做份内的事情,难道因此而要求 我们称伊为天使吗?再者,如果女主人公家境不是“高楼连苑 起”,她会选择什么?如果女主人公的丈夫不是“执戟明光 里”,她会选择什么?如果女主人公的丈夫是戍守边关久不 第一:既然要节,何苦要受人明珠? 第二:既然要节,对于君所赠明珠,为什么还要带在身 边? 第三:如果她丈夫不在皇宫,家世一般,她每天要面对柴 米油盐酱醋茶,她有没有收到明珠的可能性?就算收到,她会 不会轻易就“还君明珠”? 归,她会选择什么?也因此,我就想,张籍写此诗他到底明了 什么志?如果没有他所依附的政治力量给他以物质上安全上足 够的保障,他还会明这番志吗?如果他自绝于这股政治力量而 不会对他自身利益有丝毫影响他会明这番志吗?如果他摇摆于 两股政治力量之间而不作明确的选择他会有时间优哉游哉地享 受雅致风流的士人生活吗?对此问题,将在我的另一篇文章中 探讨,在此不做赘述。 人生是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女主 人公最终在这人生舞台上选择放手,远远眺望,这一姿态不 是解脱却胜似解脱,诚如张爱玲在她的散文《自己的文章》 第四:如果她内心一片宁静,为什么要“双泪垂”?还要 “恨不相逢未嫁时”,发出相见恨晚的感喟? 所以我进一步推想:此女并没有如此节烈,之所以选择 “还君明珠”,只是身不由己!分析如下: 第一:此女系出名门。在古代婚姻关系讲究的是门当户 对,因为只有差不多的门第她才可能嫁得那么好。既然身出名 门,自然家法礼数颇多,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思想也就深植于 其心了,那么,这类人的特点就是动心难,能动其心者自然不 是等闲人物,动了心以后要想刹车简直比死还难。所以,考虑 到娘家的因素,她在痛苦的千回百转的思虑与权衡后及时的刹 了车,将信物(明珠)无可奈何地还给了那个在婚后才出现的 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是对的但在人生路上却是错的的那个人。 第二:此女夫家绝非等闲门第,而赠予此女明珠之人也必 中所感叹的:“‘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 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 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 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 的对照。” 非等闲之辈。且看诗中句子“妾家高楼连苑起”,高楼连苑的 富贵气象普天之下又有几人?在这种门第中出入的人会是白丁 吗?而身居后堂的女流能接触到的丈夫以外的男性又能有几 还是张爱玲的话: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 子。 个?所以。这个不知怎样竟然“混”入内堂并有机会赠给主妇 明珠的人,其身份令人感兴趣,这是一个蒙着面纱的第三者。 莫测的身份,难言的情愫,不可名状的相爱发生了。当其时, 固然缠绵,可假以时日,怎么办?要鱼还是熊掌?要私欲还是 名节?要世人容不下的幸福还是彷徨痛苦之外的风光(或者只 40 所以说:节什么呢?不如戒!戒名戒欲戒色戒掉一切法 相,万法同宗,万法皆空,要那些假名假相假生假空干什么 呢? 【作者单位: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