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_。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综合运用:
找出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课堂上积累。 1、通假字
曳铁钯 “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
古义:岸,水边 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开 相去甚远已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 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按照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 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 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 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 1. 朗读课文。
2. 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 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四)细读课文
1、文章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提出怎样的观点?结果如何?用原文语句回答完成表格。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明确】 庙僧: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3、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 【明确】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研读。 理解文章主题。
1、课文是怎样结构的?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2、写法探究: 【明确】 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侍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3、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明确】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拓展性阅读训练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请同学们做开放性交流)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布置作业
1、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2、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