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让孩子爱上健康饮食

来源:六九路网
让孩子爱上健康饮食

作者:佚名来源:武汉晨报点击数:

72时间:2011-02-25

儿童三大坏习惯

挑三拣四贪图味觉享受。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可谓真正的挑战。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大多数孩子会固执地坚持从孩童时期养成的饮食习惯,而不同成长时期对营养的需求也产生着变化。许多孩子对食物挑三拣四、吹毛求疵的时候,家长总是担心孩子的营养需求得不到满足。

成长问题带来的饮食偏差。青春期不仅是一个生理名词还是一个心理名词,这是个孩子主张独立、适应社会(包括吃“其他人”吃的食物)的时期。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小团体,不愿意像婴儿时期一样一切由父母做主了,这也因此影响了孩子对食物的选择。例如,有些女孩片面地追求曲线美而盲目地节食、偏食,从而忽略了营养的汲取与摄入。受到同伴饮食习惯影响的大有人在,大家吃什么我也吃什么。

不规律的饮食时间。造成这种局面,时间也是一大因素。在学业、课业、运动的压力下,孩子们的饮食时间正在受到侵害,甚至连挪出时间吃饭也变得很奢侈。许多家庭会选择晚点吃饭。长时期不规律的饮食时间让孩子的胃对食物的到来毫无准备,要想吸收营养就变得更加困难。

纠正方法

确保孩子们吃好早饭。确保孩子早饭吃得好是重中之重。研究一再显示,早饭吃得健康的孩子在学校表现较佳。但是时间往往是个问题。其实家长们完全可以帮助孩子努力抓紧时间,直奔主题,如一罐酸奶加一片水果、一杯可在路上食用的蛋白质奶昔或者一个三明治。简单方便的营养奶昔也可以在家调制,只需要两勺大豆蛋白粉,冲调一些牛奶或者豆浆进去,有条件的话加入一些水果、蔬菜,用搅拌机打匀,营养全面又美味。聪明的父母也可以满足小孩的需求,在奶昔里头放进1~2块饼干,保证孩子喝得飞快。

多多创造家庭聚餐机会。在孩子健康饮食方面,家庭聚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常与家人一起吃饭的青少年要比与家人吃饭一周不超过两次的青少年更多的食用水果、蔬菜、谷物和乳制品。众所周知,快餐店的主要顾客以青少年为主,而家庭聚餐通常会选择更富营养的食物。这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机会食用健康食品,确保了孩子们营养的摄入。

此外,面临青春期的孩子还应当注意避免暴饮暴食、偏食挑食和盲目节食。除了牛奶、酸奶等奶制品,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及花生、核桃等坚果类食品是有益的零食,其他如油炸

的膨化类食品还是少吃为妙。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

作者: 王金战来源:新浪博客点击数:

338时间:2011-02-18

小学期间除了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好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样对将来中学以及大学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可是小学阶段的自学能力该如何培养?

【经典案例】

蕾蕾是个六年级的女孩,她是个典型的乖乖女,一切都非常顺从妈妈的指令,妈妈让她做什么她就去做什么。生活上如此,学习上更是如此。在家里,她严格按照妈妈给她制订的时间表来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妈妈生重病住院一个多月,没有办法再像往常一样时刻指导孩子的学习。离开了妈妈的点滴指导,这个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也根本不懂得如何提高自己比较差的科目。慢慢地,她的学习成绩出现了很大的退步。

【专家诊断】

学习能力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学习能力就比如是“渔”,是学习的本领,而学习成绩就比如是收获的“鱼”。对孩子我们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只要掌握了打渔的本领,何尝捕不到鱼呢?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自学能力培养最能体现孩子的主体作用。自学能力是每个孩子都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需要父母及早培养。

孩子自学能力的养成与父母的家庭教育态度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保护,对孩子的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孩子就难以养成独立的性格。所以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习探索,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和认真思考的习惯,使他具备发展的基本素质,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

专家支招:

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可使孩子终身受益,但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父母用科学的方法、恒久的耐心长期坚持,主要做法包括:

1、培养孩子学习钻研的兴趣。父母需要悉心观察,要千方百计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家长要鼓励孩子好奇、好问。求知,引导孩子多思好问,鼓励孩子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逐步培养求异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辅导孩子利用多种方式去探究,或者利用工具书、或者自己潜心思考、或者在网上搜索、或者去图书馆查询等,让孩子体会到攻克难题后的喜悦。

2、多用启发的方式来指导孩子,千万不要包办代替。不要全权为孩子操持,要鼓励孩子自己进行学习安排,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积极思考,在生活中也可以和孩子经常进行讨论、探讨,让孩子去感悟、领会、理解、掌握。

3、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孩子享受到成功感。孩子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以避免孩子产生挫败感而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畏惧情绪。父母绝不要不责怪孩子笨拙,不呵斥孩子无能。父母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重要。

4、要教育孩子和同学互帮互学、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只有虚心互学,在和同学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孩子的自学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奠定较深厚的功底,而与同学分享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有助于孩子人际交往和人格魅力的培养。

和孩子谈话的方式影响孩子的智力

作者:娜塔莎·贝姆来源:文汇报点击数:

452时间:2011-02-11

最近,华盛顿大学的医生和科研人员发现,我们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对他们的智力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方式。

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家庭的对话,发现家长的说话方式主要有两种:社交型和指示型。 指示型家长与孩子的谈话基本上都是清楚的命令,比如:“拉住我的手”,“把电话给妈妈”,“好好吃饭”。

社交型家长则会在谈话中使用“什么”,“怎样”和“为什么”。他们会不断想去理解他人:“我真想知道她为什么没来电话?”或是“你觉得咱们应该去哪里?”他们常常会问孩子这类问题,把他们带入自己的思路。

社交型家长的孩子会从这种对话里得到显著的好处。他们普遍地更早学会读写,在学校的功课也更优异。对这个现象,合理的解释是,在不断地理解其他人和事情的过程中,社

交型家长无形中引导了他们的孩子思考与逻辑。也就是说,他们在告诉孩子:要是想加入咱家人的谈话,你得动脑子才行。难怪它的影响能够持续孩子一生。

指示型家长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回答,他们只希望看到指示被遵守。这就是说他们的孩子不需要思考答案,也不用加入谈话。

我是一个以学为主的幼儿园园长及老师,我从很多孩子家长身上看到的,是他们与朋友谈话时是社交型,但与孩子谈话时就变成指示型的了,谈话由充满互动的交谈变成了简洁而有效率的命令,内容也变得枯燥乏味。

儿童的智力发展非常快,往往在几个月间他们就能学会大量东西。家长要想应付如此快速的发展,重点在于提供给孩子丰富多彩的词汇库和能刺激他们思考的谈话。

虽然有的时候,简单明了的指令在孩子身上更有效果,尤其是两三岁的小孩,然而,从长远看,能够带动孩子一起参与,才是对他们更有益的。

如何成为社交型家长呢?我有几个简单易行的小建议:

——给孩子读书的时候,你可以一边看着书上的图画,一边说出你的想法,并且邀请孩子一起来:“这些小猪要去哪里呢?”,或是“啊哟,这只小鸡躲起来了……它在躲谁呢?”你的问题最好有多个合理答案,这样孩子必须在真正思考之后才能回答,而不是随便猜一个正确答案了事。

——带孩子买菜的时候,留几分钟时间来跟孩子聊聊天,跟他谈谈刚才见到的食物、人和事情,听听孩子的看法。你可以问孩子晚上想吃什么,其他家人最喜欢吃什么。记得不要太严肃,这是轻松愉快的谈话。

——当你跟孩子一起排队或是等候时,跟他像朋友似地聊一聊。你会发现小孩能谈论的话题远比你想像得要深,当他问你问题时,你可以摸索他的思路,然后与他探讨所有的可能答案。把指示性的回答留给简单的问题,比如厕所在哪里之类。

——在家里与孩子谈话时,有意识地让他明白你的思考方式。让他知道你在想认识和理解他,这不但能教导他也如此对待别人,还能让他更愿意加入谈话,并从谈话里学到新东西。

做一个社交型的家长,不仅仅是能让孩子勤于思考,还可以:

——让孩子明白你在乎他们的思想和意见,他们与你生活中的其他大人一样重要。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欣赏自己的个性,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点不仅仅是听话。

——大量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加强他们的读写能力,在学校成绩更优异。

——教导他们积极沟通,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日后在社会上。这对他们的个性成长极有好处,懂得沟通技巧的人,才最有可能出人头地。

——让他们学会有创意地思考,而不是听从别人的意见。所有孩子都是天生的创意思考家,可惜的是,很多时候他们的天赋被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方式磨灭了。

——让孩子更独立自强。

与此同时,社交型的谈话对家长也同样有好处。你会发现你的孩子远比你想像的懂得更多,谈得更深。你跟他们聊得越多,他们的意见也越成熟,从而使谈话更加有趣。很快你就会意识到,在家里跟我们的孩子聊天,不比跟你的朋友们聊天逊色。

假如你不是天生的社交型家长,或是只在面对孩子时不是社交型,我建议你姑且实验三十天,你一定会惊讶它的效果是多么显著!很快地,与孩子聊天会变得自然而然,完全不用你特别努力。而这短短一段实验,对你的孩子来说,却是能够让他们珍藏一生的礼物。

优秀家庭教育中的三应三忌原则

作者:老高来源: 新浪教育点击数:

54时间:2011-03-06

古有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所以很多家长总认为严格就是好的。而有的家长对孩子却是百般迁就、溺爱,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些都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

一、发现错误,应放手尝试,忌大加谴责、恐吓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

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不失时机地大加谴责、恐吓。其实,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当孩子自动想要尝试新事物时,大人就算已经预知会遭到失败,但仍应该让孩子去试试看。

也就是让孩子有机会尝试失败的滋味。在有的家庭中,当孩子在准备做新的尝试时,家长或是说当心啊……或者,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既剥夺了孩子尝试新事物、

获取新经验的机会,又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放手让孩子去大胆尝试,进一步获取新的感性经验。

二、发现优点,应积极肯定,忌抓着缺点不放

父母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肯定、鼓励他们。对于事物的发展总有他的两面性,父母的目光千万不能停留在反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优点。记得有位老师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说得非常精彩,对每一幅画都是持表扬肯定得态度,当老师拿出一幅画得乱七八糟画,老师看了看,满怀惊叹地说:“大家看啊,这幅画,他用了多少种颜色啊,我们一起来数数…”我觉得所有的父母们都要向这位老师学习,深入挖掘孩子的优点,充分肯定孩子。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样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说:“这孩子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就会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

三、培养习惯,应前后一致,忌随心所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制订一些“规则”,如: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晚上8:30前睡觉、上床后听半个小时故事等等。对于这些规则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一忙把什么都忘了。这样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

从表面上看,这个妈妈似乎处理的很好,儿子终于不来打扰妈妈了,她也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我们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此过程中妈妈在使用负强化手段,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打下了伏笔,使他的行为也得到了巩固,当他下次想看“奥特曼”时,第一反映就是围着妈妈、烦妈妈。

在家中所作的一些决定或叫规则,所有的家庭成员也必须保持一致。否则,也会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儿子在幼儿园能自己进餐,在家中却不能,每次都要奶奶喂。妈妈很着急,觉得这样下去总是不好的。于是,决定从今天开始,让儿子自己吃饭。到了晚餐时,妈妈说:“宝宝长大,能自己吃饭了,是吗?”宝宝点点头。由于习惯了有人喂,所以宝宝吃得很慢,奶奶几次想要喂,都被妈妈阻止了。等大家都吃好了,宝宝还没吃好,而且弄得满桌都是,奶奶再也看不下去了:“还小吗,才6岁,喂喂也没什么…”这次,妈妈再也没说什么。这样,孩子的习惯不但没有养成,反而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试想:如果下次妈妈要再让孩子自己吃的话,孩子肯定采取的是相同的措施:反正有人喂的嘛,不急。

总之,教育是需要严格的,但更需要宽容。在家庭教育中能注意以上三应三忌,将会使您的孩子更加深刻的感到父母的疼爱、信赖和期待,及对他们的尊重和肯定。这将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开端。

警惕:八个坏习惯让孩子越来越笨

作者:佚名来源:新浪教育 点击数:

91时间:2011-03-06

坏习惯1:长期饱食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进食过饱后,大脑中被称为“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会明显增多。这些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能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增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如果长期饱食的话,势必导致脑动脉硬化,出现大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等现象。

坏习惯2:轻视早餐

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于正常供给,对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久之对大脑有害。此外,早餐质量与智力发展也有密切联系。据研究,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儿童在课堂上的最佳思维普遍相对延长,而食素的儿童情绪和精力下降相对较快。

坏习惯3:甜食过量

甜食过量的儿童往往智商较低。这是因为儿童脑部的发育离不开食物中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而甜食会损害胃口,降低食欲,减少对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导致机体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大脑发育。

坏习惯4:睡眠不足

大脑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长期睡眠不足或质量太差,只会加速脑细胞的衰退,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

坏习惯5:少言寡语

大脑中有专司语言的叶区,经常说话也会促进大脑的发育和锻炼大脑的功能。应该多说一些内容丰富、有较强哲理性或逻辑性的话。整日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人并不一定就聪明。

坏习惯6:空气污浊

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平均每分钟消耗氧气500-600升。只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才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用脑时,特别需要讲究学习环境的空气卫生。

坏习惯7:不愿动脑

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只有多动脑筋,勤于思考,人才会变聪明。反之,不愿动脑的情况只能加速大脑的退化,聪明人也会变得愚笨。

坏习惯8:带病用脑

在身体不适或患疾病时,勉强坚持学习或工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大脑损害。

6种优良性格让孩子收益终生

作者:来源:广州日报大洋网 点击数:

5311时间:2009-11-27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到老”,指的就是性格问题。一个有出息的人,从小务必要培养优良的性格,这些好品质包括:

快乐活泼:好孩子总是愉快的。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他们总是“有说有笑,有商有量,又问又答,又学又玩”,这四句话是对快乐孩子最好的写照。而活泼并不仅仅是好动,更不是终日吵闹不休;活泼应该表现为表情丰富,口齿伶俐,能歌善舞,喜爱运动,热爱学习。

勤于思考:成功的人都拥有善于思考、富有创意的品质,所以家长要促使孩子多动脑筋。创造性对孩子来说就是要他想的跟别人想的不一样,说的与别人说的不一样,做事、搭积木、画画、解题等等跟以前不一样,比别人的解决方法多,比以前的想法好,这就有了创造性的萌芽,需要家长和老师去启发。

安静专注:好孩子静的时候很安静,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专心地听课、做作业、阅读,钻研他有兴趣的事情,这是成才者必备的优良性格。

独立自信:独立性是孩子成人、成才的主心骨,应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4岁以后就可以学着自己管零花钱,再大一点就会自己安排生活作息时间。至于自信,对孩子来说就是他总会认为自己是好孩子:我聪明,我能干,爸爸妈妈喜欢我,老师喜欢我,我不骄傲,我爱学习,我爱劳动,有了错大人一说我就改……

勤劳善良:孩子的勤劳就是像爱玩一样爱劳动,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事。这样的孩子能把劳动当乐趣,责任感也特别强,还特别聪明能干和善良。孩子的善良主要表现在关心人,关心父母,关心老人,关心邻居,关心弱者,关心环境,关心国家,乃至关心人类。

教育的18个分寸

作者:关鸿羽来源:关鸿羽的博客点击数:

1918时间:2010-07-26

1.爱的分寸

在爱孩子的问题上,既不能没有爱,又不能爱得过分变成溺爱,而要找到爱的“度”。做到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2.管理的分寸

在管理的问题上,既不能管得过严,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又不能放任,任其自流,而应找到给孩子自由的“度”。做到宽严适度,既给自由,又要权威。

3.听话的分寸

在让孩子听话的问题上,既不能让孩子不听话,胡反胡闹,又不能让孩子太听话,唯唯诺诺,而应找到让孩子听话的“度”;使孩子既听大人话,又有独立见解。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4.民主的分寸

在对孩子的民主问题上,既不能专制,一点民主都不给,又不能搞绝对 民主,什么都是孩子说了算,而应该找到民主集中的“度”。既要民主,又要集中。

5.表扬的分寸

在对孩子表扬的问题上,既不能无视孩子的进步,又不能把孩子捧到天上去,而应找到表扬的“度”;既鼓励了孩子,又不使其骄傲。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6.批评的分寸

在对孩子的批评问题上,既不能无视孩子的问题,不闻不问,又不能揪住不放,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批评,而应找到批评的“度”。既批评了孩子,又不使其情绪低落,破罐破摔。

7.说教的分寸

在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的问题上,既不能没有说服教育,整天不是打就是骂,又不能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而应找到说的“度”。干净利落,画龙点睛,点到为止。

8.独立的分寸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问题上,既不能不敢放手,总是背着抱着,又不能大撒把,爱怎么着怎么着,而应该找到孩子独立的“度”。先领着走,后看着走,最后放开让孩子独立走。可以让孩子升帆划船,就是不能让孩子跳海。

9.关心生活的分寸

在关心孩子生活的问题上,既不能不管孩子的生活,又不能事事包办代替,成为孩子的保姆,而应该找到关心的“度”。既关心孩子的生活,又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0.营养的分寸

在对孩子营养的问题上,既不能无视孩子的营养需要,又不能整天都是高营养,让孩子“消化不良”,而应找到营养的“度”,适度营养。

11.劳动的分寸

在培养孩子劳动的问题上,既不能什么都不让孩子干,使孩子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又不能把孩子当劳动力使用,逼着孩子整天干活,而应找到劳动的“度”。适度劳动,主要是为了锻炼。

12.提要求的分寸

在对孩子提要求时,既不能要求过高,使孩子望而生畏,又不能要求过低,迁就孩子,而应该找到要求的“度”。使孩子“伸手摸不到,跳一跳能摘到”。

13.培养兴趣爱好的分寸

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时,既不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又不能逼着孩子整天弹钢琴、练书法,而应该找到培养兴趣的“度”。适度引导,既不早期定向,又不放任自流,而是积极引导,启发培养兴趣爱好。

14.培养耐挫折的分寸

在培养孩子耐挫折的能力上,既不能怕孩子失败,在孩子面前铺上红地毯,让他事事顺利,又不能让孩子总处于失败状态,而应找到失败的“度”。创造一定的失败机会,使其受到锻炼,提高耐挫折的能力。

15.刻苦的分寸

在督促孩子勤学时,既要让孩子刻苦,又不要逼着孩子苦学(痛苦的苦),而要找到勤学的“度”。把苦学(刻苦的苦)与乐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16.鼓励的分寸

在鼓励孩子时,既不能完全依靠金钱,又不能一点物质鼓励都没有,而要把握好“度”。把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结合起来,以精神鼓励为主。

17.开放的分寸

在开放的问题上,既不能把孩子封闭起来,使他成为“纯而又纯”的人,又不能任其到外边随便接触,随便交往,而应找到开放的“度”。既要开放,又要适当限制与引导,防止不良影响。

18.消费的分寸

在金钱的问题上,既不能让孩子大手大脚高消费,又不能让孩子与钱隔绝起来,而应掌握住“度”。适量给点零花钱,教他学会理财,合理消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