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教材特色 提升学生素养
——青岛版教材使用对小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研究之统计与概率教学篇
青岛市南区天山小学“数学素养”课题组
统计与概率是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一个较新的领域。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课程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一)《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有关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课程目标:: 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统计与概率成为这些目标的载体,课程标准中明确了统计与概率教学应该达成的课程目标:
1.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增强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4.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5.学会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
6.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7.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二)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中安排了以下课程内容: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二、青岛版教材中有关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内容安排
《课程标准》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详尽阐述,为教材编排提供了充足的依据。基于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各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能力发展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体现数学的实质,各版本教材对“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安排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统计与概率”内容教学编排体系如下: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统计与概率内容编排体系
册数 一上 一下 二上 第八单元 亲近大海——统计与可能性 二下 第九单元 我锻炼 我健康——统计 三上 三下 四上 信息窗一 我锻炼 我健康 信息窗一 亲近大海 单元 信息窗 2
四下 五上 五下 六上 六下 通过对《课标标准》的学习及对教材的通读,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青岛版教材在“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编排上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思维经验,设计了丰富的活动题材,研究的问题来自学生个人成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在平凡的事件中运用数学
青岛版教材的编排结构,不仅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发展的规律,还根据知识的结构特点,逐步提升着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应关注的数学素养
青岛版教材以它独有的编排特色,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认为教材中有关统计与概率呈现出的数学素养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应用意识、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创新意识等。 1、数学素养点:名称 解读
2、监控落实的措施:对应素养点附习题、试卷等内容 策略名称、策略描述、习题、分析、学生日记等形式
【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第四册第九单元《我锻炼 我健康——统计》】 1、数学素养点: 【素养点】
数据分析观念 【素养描述】
3
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2、监控落实的措施:
【策略名称】鼓励学生有效地从数据中提取信息,体会数据蕴含着信息
【策略描述】分类或分段是整理数据的开始。当人们调查了一大堆数据以后,看起来很杂乱,很自然的想法是把它们分类。当然怎么分类或分段,要根据一定的标准。教师应重视分类的教学,将分类与计数结合在一起,在分类或分段后统计每类的数量。例如,青岛版二年级下册设计的统计活动,设计了学生体育项目统计成绩的情境,对于收集来的运动员成绩的原始数据,如果不加整理,很难从中发现一些信息,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对数据进行分段的价值。
【练习习题或试卷】
统计班级同学的体重情况 姓名 李智豪 孙润峰 钱郅昕 张清扬 吴汶谦 何宗谚 仲国龙 体重 (千克) 25 33 30 28 38 27 26 姓名 赵明禄 李浩彬 刘宇桢 孙辰焜 徐志伟 刘夫杰 吴浩佑 体重 (千克) 25 23 24 29 40 25 27 姓名 孙子滨 李炳萱 肖瑞婷 陈虹羽 李可欣 刘晓莹 张晓菲 体重 (千克) 25 30 30 25 30 25 27 姓名 丁嘉言 张笑妍 宋逸宁 郭艺文 王雨桐 吴浩慈 王一佳 体重 (千克) 29 22 26 26 31 25 25 (1)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体重(千克) 人数 (2)体重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3)你还有什么发现? (4)你有哪些感想?
4
【设计意图】
以学生所在班级同学的体重数据为素材,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在引导学生分段统计、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段统计的必要性。
【做题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体重数据先进行合理分段再进行统计活动。在统计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运用已有的“正”字统计法先整理数据,再检查后填写统计表。其中个别学生因粗心出现了统计数据错误。在完成统计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数据发现并解决一些问题,并对数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例如:为了身体健康要注意饮食,经常锻炼保持正常体重。
【课后访谈,即时评价】
在学生学习了《分段统计》一课后,我们记录了这样一段课后访谈: 师:这节课你主要学习了什么? 生:有时候统计需要先分段。 师:你是根据什么将数据分段的?
生: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几个段落范围,尽可能让每个段统计起来更方便。 师:你在分段统计中有哪些感受?
生:分段统计可以更清楚的分析这些数据,方便我们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乱七八糟一堆互不相关的数。
从这段访谈中,我们看到这位学生不但掌握了分段统计的方法,体会到分段统计的必要性。实现了培养学生的初步统计意识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根据教材设计了统计体育项目成绩的情境,并设计了全班学生体重情况的相关统计练习。学生在具体情境的感召下,自觉引起应用统计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心理需求,从而把统计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统计的作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需要用统计知识来解决的问题,感受学习统计知识的作用和乐趣。
5
优点:本课的情境创设与练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帮助学生体会分段统计的重要性,学会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不足:统计练习的体重数据缺少典型性与极端数据,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前期分段意识和具体操作,如果将此信息换做学生的身高信息,则更便于学生的分段统计。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