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范进中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选取本课就是为了具体落实这些要求,可见本文之重要。学习本文共需三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及众人表现的对比,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明确小说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发挥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主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
(三)教学重难点
以上是我对三维目标的设定,根据这三维目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身心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小说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并把握小说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是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以及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是缺少理性的分析,阅读还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本文内容生动、形象,初中生易被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鉴赏小说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和学法
依据“教学又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并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表格法:填写“范进中举前后对比”的表格,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情境激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播放“范进喜极而疯”的视频,增加课堂容量,在视听效果上给学生最直观的感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参与、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因为本课为第二课时,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认识,为了揭示“批判封建科举制度”这一主题,特设计如下导语:
“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鸿沟,越过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同时中举而疯的闹剧也着实令人深思,那就让我们带着对科举制度深深地思索,走一步,再走一步,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规范、清晰出示本课学习目标,使师生都能明确本课目的,紧紧围绕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一名学生简洁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设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复习上节课所学,同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上完成和本课的自然衔接) (四)精读课文,把握人物
要求阅读课文,圈点勾画人物描写的语句或段落,交流讨论:中举前后,众人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范进自己又有哪些变化?(板书:中举前 中举后)
【为了更好地把握和归纳人物形象,我设计了以下的表格】
性人物 中举前 中举后 总结 格 胡屠户 张乡绅 众乡邻 范进 【这个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小说塑造了范进中举前醉心功名、苦苦挣扎于科考,中举后变得圆滑世故的腐儒形象;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以及体会对比手法的讽刺效果】(板书:苦苦挣扎 圆滑世故)
(五)细读课文,品味写法
①、观看范进“喜极而疯”视频:品读范进“喜极而疯”的这个经典片段是这节课的重点(板书:中举时喜极而疯),我先让学生观看这段视频,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看到范进发疯的情景,从视听效果上获得最直观的感受。
②、从视频回到文本,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具体细致地描写范进的疯态的?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这一段写范进见到喜报后,先昏后疯,作者反复写他拍手、大笑,笔锋深刻地勾画出范进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并让学生体会本段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夸张手法的讽刺效果以及对范进发疯的过程、动作、语言等进行正面描写,还有从众人的反应侧面烘托范进疯态之可怕。范进的疯令人觉得可伶又可笑。】
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对人物进行心理揣摩: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计为下文探讨范进发疯的原因做好铺垫】
(六)理解典型,明确主题
1、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入“理解典型,明确主题”的学习。我以“探讨范进发疯的原因”为题,分两步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1)、从众人对范进态度看发疯原因:中举前后众人对范进态度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人的巨变与范进发疯的关系。
(2)、从范进自身在中举前后的对比反差,帮助学生理解范进发疯的社会原因。①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体现了古代读书人一旦中举,地位、名利以及周围人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可见当时整个社会对科举的推崇。②再结合他35年来的经历,学生就比较好理解范进一听说自己中了举,麻木而脆弱的神经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喜悦一下子就发疯了的原因。③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在那个封建社会中举发疯的不止范进一个人,范进仅仅是一个典型。
2、全班讨论:范进中举是悲剧还是喜剧?
【这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充分理解人物的典型意义,明确小说的主题:通过塑造范进这一典型形象,揭示在科举制度对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对人们心灵的扭曲,以及批判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板书“科举之毒、世态炎凉”)
(七)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小结: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何收获?
作业:为了加深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理解和端正当代社会读书的态度,我本着“加强阅读,拓展思维”的出发点,布置以下两道作业:
1、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和鲁迅的《孔乙己》,试分析比较两篇文章人物形象和命运的异同点;
2、就“当代社会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做一个社会调查,形成书面材料。 (我上述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理念,围绕《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展开。在教的过程中,我试图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主要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把握范进形象、认识人物典型意义、理解主题的目标。力图突出重点,力求突破难点。上述的设计与想法有不妥的地方,请各位评委指正。)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简洁明了地凸显文章的主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范进中举 吴敬梓
中举前 苦苦挣扎 科举之毒 范进中举 中举时 喜极而疯
世态炎凉 中举后 圆滑世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